中新社香港5月15日電 題:AI時代香港如何佈局才能御風而行?
——專訪香港生成式人工智能研發中心主任郭毅可
中新社記者 韓星童
不久前,香港生成式人工智能研發中心(HKGAI)正式發佈大模型 HKGAI V1,標誌著人工智能大模型“深度求索”(DeepSeek)首次實現香港本地化,為香港人工智能(AI)發展注入新活力。香港科技大學(港科大)首席副校長、HKGAI主任郭毅可稱,這像是“站在巨人肩膀上”搞研發。
踏入人工智能時代,相關技術發展日新月異、百花齊放,競爭也異常激烈,郭毅可從中看到香港另辟蹊徑的可能性。郭毅可近日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時表示,香港若能提早佈局,著力於開拓新領域,將可在這股以人工智能為引領的創新浪潮中迎難而上、御風而行。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早前發佈的HKGAI V1如何基於DeepSeek進行本地化調整,目前應用情況如何?未來可在哪些領域發揮更大作用?
郭毅可:HKGAI V1是中國首個基於DeepSeek671B進行全參數微調、持續訓練產生的大模型。它以香港最大的大模型本地知識庫為支撐,可識別粵語、英語、普通話,並生成不同語言的回答。
全參數微調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我打個比方,比如一個人在中國讀了二十多年書,已有一套知識架構,到英國後,需要開始學習英國的知識,等於接受新“數據”,這時候就要進行“全參數調整”。要做到兩點:第一,把新知識加進來,不斷學習;第二,舊知識不能忘掉,也不能跟新知識相矛盾。
DeepSeek就像大腦,神經元的連接經過訓練形成特定模式,組織成思考。當這個“大腦”來到香港,會遇到不一樣的思考和表達,香港有自己的風土文化。我們將系統本地化,就是為了讓它的回應更貼近香港。
未來,我們會在HKGAI V1多模態方面繼續加強,建立起完善的知識環境,讓HKGAI V1在向海外推廣時,能將整個華人圈的新知識、新數據源源不斷地加進來。此外,我們還要繼續加強模型的安全性。
中新社記者:作為香港發展人工智能的領軍人物,您認為過去幾年香港人工智能發展有何成果?為何人工智能對於香港未來發展至關重要?
郭毅可:過去幾年,香港在人工智能方面的發展可以總結為三點:方向正確、步伐穩健、決策果斷。
香港有世界頂級的高校,5所大學躋身全球百強,擁有雄厚的科研實力,尤其在人工智能方面,在2025年QS世界大學學科排名中,香港共有5所大學的數據科學與人工智能學科排名躋身全球前50位,其中港科大排名全香港第一,位列世界第17位。除了科研基礎,香港的人工智能產業也有不錯表現,比如商湯、大疆等在業內具影響力的公司,就是從香港、從港科大走出來的。
對於香港這樣一個國際化都市而言,發展人工智能的重要性主要有三方面:第一,“一國兩制”下香港可以發揮“內聯外通”的優勢,在促進東西方人工智能領域的研究交流、教育等方面發揮橋樑作用;第二,香港擁有先進的醫療體系、完善的法律制度等,可作為國家推動人工智能先進應用的試驗田,讓人工智能結合醫療、教育、法律等領域的應用在此落地;第三,香港正處於經濟轉型期,發展人工智能將對促進經濟多元發展產生巨大作用。
中新社記者:在以人工智能為引領的創新浪潮中,香港擁有哪些優勢?又可從哪些方面著手搶占發展先機?
郭毅可:人工智能的發展看起來競爭非常激烈,但其應用市場的競爭還處於“嬰兒期”,連早期都談不上。換言之,還有很多新的發展空間尚未被開拓。作為產業創新的試驗田,香港具備非常好的條件,比如區塊鏈、Web3技術及虛擬貨幣等,香港是世界上少數可以發展這些領域、又有很好的系統加以監管的地區,在這些特殊的優勢下,香港可以做出很有特色的研究。
中新社記者:香港在發展人工智能的過程中如何聯動、借力粵港澳大灣區?
郭毅可:在實際應用中,我認為大灣區最有價值的是產業鏈。大疆就是用好大灣區產業鏈的典型案例,大疆團隊在香港做基礎研究,包括飛控系統、無人機動力學設計等,利用深圳做產品研發,再通過大灣區其他內地城市的生產線將產品做出來,推向整個中國市場、國際市場。人工智能產業化可以參考這一模式,利用香港的科研優勢,再結合大灣區產業鏈,共同將人工智能產品推向市場。
中新社記者:您曾擔任英國帝國理工學院數據科學研究所創始所長,如今又在港科大任首席副校長。就您觀察,東西方在學術研究、立德樹人等方面的側重有何異同?這些任職經歷給您如今帶領港科大乃至香港人工智能發展帶來哪些啟發?
郭毅可:我覺得這兩個地方的教育各有特色。我在英國多年,帝國理工學院是世界頂級名校,體現了英國高等教育的很多特徵,比如非常注重跨學科交流、給學生的自由度很大,以及國際化程度相當高,這對於培養學生國際化的思維和生活方式很有用。
後來我來到香港,港科大的很多教學理念都非常先進,在跨學科教育方面做得很好的同時,還注重培養學生創新能力,這點是帝國理工學院都沒能做到的。
創科發展離不開人才支撐,培養人才更是人工智能可持續發展的重中之重。港科大的教育模式是把大學課堂變成“實戰戰場”,學生不是死讀書,而是直接參與研究和模型開發。比如,HKGAI有大量研究生和博士生作為中堅力量,他們一邊學算法,一邊幫忙訓練模型。教育在人工智能時代早就不是單向灌輸,而是讓人才和技術像齒輪一樣咬合轉動,這才是培養富有創新思想的香港人才的關鍵。
中新社記者:您和父親、祖父同為清華大學畢業生,但不同於他們學習的傳熱學、文學,您選擇了電腦科學。在20世紀80年代的中國,這一專業非常稀有,是什麼促使您作出這一決定?在您看來,人工智能的未來會是什麼樣?
郭毅可:那是我父親給我選的,他是一位科學家,我很尊重他。我小時候打算盤打得很好,我一直以為電腦就是算盤的延伸,都是用來做計算的機器。讀了電腦科學之後,我才發現原來這個學科很神奇,電腦科學的終極目標是去模仿人類大腦,也就是今天的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給社會發展帶來的改變是革命性的,它不像以往的機器,根據人的指令行事。人工智能擁有主動思考的能力,可以幫人類去做智力勞動,甚至做一些人類做不到的事,這對於人類本身發展也有重要影響,因為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對人的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包括快速學習能力、判斷能力、推理能力,以及價值觀要求等。
未來的人工智能是什麼樣,我覺得怎麼暢想都不為過,因為我們的生活中有了一個越來越像人、越來越具有思維能力的機器。(完)
來源中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