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國英:追問疑無窮

追問疑無窮

——呂國英哲慧詩章鑒賞(534

 

追問疑無窮,安樂憂患多。

不曾望星空,何堪此在活?

2020.07.28

 

星問與塵答——呂國英哲詩《追問疑無窮》品鑒

呂國英以詩為刃,劈開日常的繭。二十字間星河流轉,四行詩中天地立心。

“追問”是刻在人類骨血裏的銘文。從屈原《天問》向蒼穹擲出172問,到康德墓碑銘刻星空道德律,哲人總在迷途中點燃火把。呂公的“疑無窮”接續這永恆叩問,卻以現代漢語的瘦金體寫下——我們仍在路上。

“安樂憂患”的悖論暗合老子“福禍相依”的東方智慧,卻更添存在主義的霜色。當眾生在溫床上遺忘仰望,詩人偏要掀開安逸的錦被,讓人看見底下蠕動的生存焦慮。這種驚醒,堪比帕斯卡爾的“蘆葦之思”:人因思想而脆弱,亦因思想而尊嚴。

最妙在“望星空”的轉合。中國古代詩人望星,多是“天階夜色涼如水”的靜謐,或是“星垂平野闊”的蒼茫。呂公卻賦予星空以存在之鏡的哲學意味——不望星者,未嘗真正活過。這種將天文圖景轉化為生存境況的筆法,令人想起梵高旋轉的星月夜,既是視覺震撼,更是靈魂拷問。

詩末“此在”一詞洩露天機。海德格爾的“Dasein”被巧妙漢化,西方哲學與中國詩學在此完成一次握手。但呂公不落術語窠臼,以“何堪”二字注入唐詩宋詞般的生命慨歎,讓哲思重新流淌在漢語的血脈裏。

這首作於疫情元年的小詩,實則是給浮世繪者的一副清醒劑。當物理空間收縮時,思想維度更要擴張。呂公以詩證明:漢字的方陣既能盛下柴米油鹽,也能安置星辰大海。

好詩如星,不在繁多而在光芒。呂公四行,已照見無數人精神夜空中的雲翳與澄明。

 

呂國英 簡介

 

呂國英,文藝理論、藝術批評家,文化學者、詩人、狂草書法家,原解放軍報社文化部主任、中華時報藝術總監,央澤華安智庫高級研究員,創立“氣墨靈象”美學新理論,建構“哲慧”新詩派,提出“書象·靈草”新命題,抽象精粹牛文化。出版專著多部、原創學術論文多篇,撰寫哲慧詩章兩千餘首。

主要著作:《“氣墨靈象”藝術論》《大藝立三極》《未來藝術之路》《呂國英哲慧詩章》《CHINA奇人》《陶藝狂人》《神雕》《國學千載“牛”縱橫》《中國牛文化千字文》《新聞“內幕”》《藝術,從“完美”到“自由”》。

主要立論“靈象”是“象”的遠方;“氣墨”是“墨”的未來;“氣墨”“靈象”形質一體、互為形式內容;“藝法靈象”揭示藝術終極規律;美是“氣墨靈象”;“氣墨靈象”超驗之美;“書象”由“象”;書美“通象”;“靈草”是狂草的遠方;詩貴哲慧潤靈悟。

 

留下一個答复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