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游醉翁亭

悅  聲

歐陽修的《醉翁亭記》,誕生於安徽滁州的琅琊山(在沒有江蘇、安徽兩省之說時,這裡屬於江南省)。然,這座本不起眼的山峰因此聞名天下。

中秋時節,我驅車到了琅琊山,這裡清幽秀美,竹木蔥籠……

我等下車步入南天門……走近了醉翁亭。

據載,醉翁亭是歐陽修的好友智仙和尚所建。

醉翁亭,朱紅色的飛簷在日光下展現出一抹別樣的色彩,同色的兩根柱子上各掛一幅楹聯:“翁去八百載,醉鄉猶在”“山行六七裡,亭影不孤”。亭前是九折而成的流觴曲水,可想當年觥籌交錯的熱鬧景象。亭後,是後人為紀念歐陽修和王元之二人修建的“二賢堂”,二賢堂內的兩人塑像,以表達對這二人深深的敬意。

徑二賢堂,走至另一邊的“寶宋齋”,裡面陳列著一些宋時的文物,其中最有名的當屬鐫刻著蘇軾手書的《醉翁亭記》的石碑。端莊飄逸的書法配上朗朗上口的文章,“歐文蘇字”,堪稱稀世珍寶。

有文字介紹,現在的醉翁亭,已不再是一座孤單的涼亭。四面環山的亭園內共有九院七亭,在古梅亭和影香亭之間,有一株梅樹,人稱歐梅;相傳此樹為歐陽修親手所植,即便已歷經了百年的風霜雨雪,枝葉依舊繁茂。花期雖過,風度不減。想像著,疏影落雪的夜晚,青衿一襲的太守倚梅而立,錚錚傲骨,亦梅亦己;雖被貶謫,卻依舊將滿腔抱負與熱血傾注在了腳下的這一方土地……

讀先人歐陽修,遭人妒,讓人忌。他三十八歲那年(慶曆五年,10458月)被貶黜至滁州。好在有知己智仙和尚等摯友,使遠離朝堂之後的歐陽修,寄情於這裡的山山水水—–醉翁亭前山石峻冷,滁州的山水之間流淌著歐陽修《醉翁亭記》冷冽的秋香

有文字稱,讀歐陽修弟子蘇東坡手書的《醉翁亭記》,字字鐵畫銀鉤,落筆處亦驚風落雨,據傳,這座碑當年是在亂石之中被發現的,字跡斑駁,許多字已經看不清楚了,在後來建造寶宋新齋時,複刻此碑,只得從很多博物館查閱了宋代的蘇東坡手書拓片,方才補齊。

好字如酒,讓人久久佇立,看得醉眼迷離。歐陽修當年自是沒有看到蘇東坡所抄錄的《醉翁亭記》,蘇東坡甚至沒有去過滁州,只是在歐陽修去世多年以後,受滁州當地政府所托,抄錄此記,以懷歐陽修。

《醉翁亭記》

北宋文學家歐陽修

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láng yá)也。山行六七裡,漸聞水聲潺潺(chán chán),而泄出於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迴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於此,飲少輒(zhé)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fēi)開,雲歸而岩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至於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後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遊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顏白髮,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遊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一篇《醉翁亭記》流傳後世

留下一個答复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