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海外被領養的中國孩子 搭建母愛橋彌補人生遺憾

作者:紀碩鳴

 

9 月,倫敦市中心歷史悠久的聖馬田堂正舉辦一場《多彩童心》的兒童藝術展。展覽滙聚了中國、法國、英國三個國家 85 幅兒童作品,值得關注的是,其中 33 幅是中國三所殘障學校送來的、還有部分作品是被西方國家領養的中國孩子創作的。由英國母愛橋與倫敦國際開放日藝術節聯辦的兒童藝術展,旨在鼓勵華人學童以獨特的各自視角描繪生活與希望,展現他們的創造力與想像。

著名藝術家曲磊磊開講 為《多彩童心》拉開序幕

觀眾絡繹不絕,有人感歎說,這是他們第一次在教堂裏看到「另一種中國的聲

音」。 就在參觀藝術展中,相約母愛橋主要創辦人薛欣然訪問,這位知名的記

者、學者、作家、慈善家,更喜歡大家直接稱呼她欣然。

「母愛橋」故名思義,為孩子充滿母愛的橋樑。這座橋的初心要為被西方領養的孩子彌補人生中缺失的中國遺憾。創建至今,欣然已經在這座滿是愛心、愛意的「橋」上行走了超過 21 年。站在藝術展覽的眾多觀賞者中,欣然默默環視四周,這不僅僅是一個展覽,更是一段 21 年漫長歷程的一個縮影。這樣的時刻,是堅持的最好答案。

「愛」的點燃 「愛」的橋樑

「關心兒童的成長,是母親的天性; 需要母愛又是孩子的天性。」欣然認為,這

是最基本的人性認知。

觸動最初萌生建立「母愛橋」的念頭,就是因為這樣的初心:那是一次意

外的提問。 2002 年,欣然第一次在美國做她出版的書藉宣傳和講座時,驚訝地看到前來的許多當地觀眾都牽領著從中國領養的女孤。

一次演講結束後,一個三歲被領養的女孩問她:「我的中國媽媽是不是不要我了?」欣然愣住了。 她看著孩子真誠而困惑的眼神,當場無法回答。

此後幾年裏,她又在多國多次聽到同樣的問題。 最讓她難忘的一次,是在新西蘭的家庭聚會上。 一個五歲小女孩悄悄跟隨她進洗手間,低聲問:「欣然,你能告訴我,我的中國媽媽為什麼不要我了嗎?」欣然眼淚奪眶而出,孩子的渴望那樣直接,卻沒有答案。

2012年母愛橋志願者與英國領養機構聯辦中國文化周

人的一生最應該知曉的二件事:我從哪里來,會到哪里去? 最終都想上天堂這是毫無疑問的歸宿。但那些被領養的中國孩子,大多卻不知道自己的生養母親,不知道從哪里來!

這個問題纏繞了欣然許久。 她逐漸意識到,對於這些被西方國家領養的孩子而言,物質條件已經解決,但身份與根源的追問卻無從回避。

2002 年 9 個月大時被美國奧爾森夫婦領養的中國孩子,之後便和養父母居住在俄亥俄州的費爾菲爾德鎮。不幸的是,2014 年 12 月 11 日,就讀當地中學七年級的艾米麗,在家中自己房間開槍自殺身亡,整個社區都對此表示震驚。 與艾米麗一樣,有著黃皮膚、黑眼睛,卻從小喊白人爸媽的領養孩子,如何在現實生活中自我認同的問題受到關注。

據明尼蘇達大學教授奇斯 (Margaret Keyes) 在 2013 年在美國小兒科期刊(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的「領養與非領養孩子自殺危機」報告中指出,領養子女的試圖自殺率,遠遠高出一般非領養孩子的四倍,尤其是在青少年時期,曾經被拋棄的創傷,對年幼孩子來說,很容易造成解不開的心結。「必須讓養父母接受族裔相異,未來可能對孩子造成的負面情緒後遺症的相關教育」,同時讓家庭保有不同膚色文化的朋友往來,最重要的是養父母一定要學習並深刻瞭解「沉默不代表平靜。」

而早在 2004 年,欣然就創立了「母愛橋」,名字的寓意很簡單:用母親的愛搭一座橋,讓這些散落在世界各地的中國孩子和他們的原生家庭、文化與情感重新連接。

二十一年的「不歸路」

欣然常說,創辦「母愛橋」是她走上的一條「不歸路」:既然看見,就再也無法轉身。 經過大量的調查,呈現在面前的是,在全世界有 27 個國家領養了 16萬中國女孩,絕大多數的孩子都不知道自己是被誰帶來了世界,不少人在問:為什麼?

「因為一旦你開始接觸,就會發現問題的規模遠比想像大得多。」欣然回憶說。多年來,她聽到過孩子數不清的問題,看見過養父母充滿無奈的表情,也見證過一次次跌宕起伏的尋親過程。

2025年母愛橋在倫敦舉行的中國春節慶典活動

尋親與救助,始終是「母愛橋」最艱難卻最必要的工作。

對外國養父母來說,他們會根據國際領養系統拿到一份收養檔案,上面有著孤兒的被遺棄或是被發現的公安憑證、被孤兒院認領、至少兩次體檢記錄、在孤兒院成長經歷、以及國際間收養的必備檔等一系列約十項內容。 但許多自1991 底年至 2016 年從中國領養的孤兒資料實際上不少檔案並不準確,有的甚至完全虛構。欣然說,母愛橋志願者們所經歷最大的挑戰便是被領養者的領養資訊難以考證:出生地的拆遷、人口流動記錄的殘缺、尋親系統不完善、被領養者以及領養他們家庭的心理挑戰,還有跨國交流中從語言到時差各種難度。

她形容過這種狀態:「每天都像在黑暗隧道裏摸索,前面也許有光,也可能什麼都沒有。 但你不能停,因為孩子在等答案。」

不僅尋親過程註定伴隨挫折,而且有的身生家庭在最後一刻選擇拒絕承認,理由是怕影響現在的生活; 有的親屬因政策陰影而拒開門見面; 還有的母親流著眼淚說:「對不起,我不能說出真相。」

補上未完人生的一課

在漫長的尋訪路中,欣然漸漸意識到,並不是每個孩子都能找到父母。 但無論結果如何,他們都需要一個文化的連接點。文化教育就成為另一條關鍵通道。

於是,母愛橋開始更多地著力於文化傳承。 他們線上上線下以不同的方式支持英國、美國、歐洲多國的社區和中文學校,支助他們的中國傳統慶典活動、常年在倫敦為華人學童辦畫展、組織全英雙語朗誦比賽等等。

2015年向中國兒童傳遞愛心支助鄉村小學圖書館

 

在中文課堂上,當孩子們學認「明」字時,老師告訴他們:「一個『日』、一個『月』,組合為明天和光明,既是光亮,也是希望。」孩子們或許仍不太熟悉漢字,但能從中感受到一份來自血脈的聯繫。

二十一年來,共有六屆領軍團隊、海內外上千名志願者加入母愛橋:年長的有八十多歲藝術家,年幼的甚至是孩子跟著父母一起幫忙,他們與母愛橋同願同行,不斷拓展母愛橋的善舉。 在海內外多國出版界與學校、領養家庭的捐贈支持下,母愛橋已捐助了三十個兒童文化圖書館,許多中國志願家庭自掏腰包,驅車把書架、衣物送到中國農村學校。

很多志願者帶著自家孩子參加母愛橋去農村搭書架、踢球,那些孩子們回到城市後都會很感慨:「他們什麼都沒有,我也要幫他們。」如家長們所言,類似志願者經歷在孩子們小小年紀的心裏,種下了善意的種子。

在 2025 年母愛橋與倫敦國際開放日聯合舉辦的「多彩童心」畫展現場,有的志願者為此悄悄擦淚。 他們知道,自己的努力也許不能馬上改變什麼,但至少能給孩子一個信號:有人在乎你,記得你。

雖然母愛橋尋親成功的案例不算多,但二十一年來的善舉實際影響卻遠超數字。截至目前,透過「母愛橋」已有近二十個孩子與親人成功相認,解開了他們的生世之迷。 更廣泛的,是眾多孩子在課堂與畫展裏找到了「中國」的歸屬感。一位養父說:「我們給得了孩子現在的愛,但她過去的部分,是母愛橋幫她補上的。」

對許多孩子來說,「我從哪里來」的答案,並不一定是父母的名字。 它也可能是一堂中文課、一幅畫作,或者一段回鄉之旅。欣然說:「我們的目標不是給出所有答案,而是告訴他們,他們並沒有被世界遺忘。」

至於「我要到哪里去」,答案當然掌握在孩子們自己手裏。 但只要認知到自身的根源,他們就能更有力量走向未來。

欣然和她的志願者夥伴,仍在這條不歸路上前行。 她說:「這條橋,也許永遠沒有完工的一天。 但至少,它讓孩子們知道——你值得被記住,你從來不孤單。 」

留下一個答复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