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时报(赵雪湄)中国在联合国气候峰会上宣布,到2035年温室气体排放量将比峰值下降7%-10%,并“力争做得更好”。这是中国首次设定绝对减排目标,涵盖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及氟化气体,标志其从“控制排放增长”向“实际削减排放”迈出历史性一步。专家警告,虽然目标保守,但这一心理跨越不容忽视。
中国还承诺到2035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比例达30%,风电和光伏装机容量达3600吉瓦。虽然目标低于行业增速预期,但仍延续清洁能源发展趋势。若按计划推进,每年需新增约200吉瓦装机,但分析指出,这一速度可能无法让电力行业排放尽快达峰。
在非二氧化碳排放方面,中国首次将甲烷、氧化亚氮和氟化气体纳入国家自主贡献(NDC)承诺。氢氟碳化物产量和消费量计划在2029年前减少10%,并从2026年起禁止生产相关制冷剂冰箱和冷柜,但出口产品未涵盖;甲烷和氧化亚氮虽有行动计划,但缺乏总量约束。
总体来看,中国2035年NDC目标被广泛认为过于保守,未能体现全球1.5°C升温控制要求或清洁能源快速扩张趋势。亚洲协会政策研究所分析师李硕表示,这仍是中国首次将目标覆盖全经济与所有温室气体的里程碑式转变,从以往“控制排放增长”转向“实际削减排放”。
专家警告,为与1.5°C升温目标保持一致,中国2035年前温室气体排放需较峰值减少约30%,而国际能源署数据显示,新兴经济体包括中国可能需减排35%-60%。短期目标温和,但绝对减排承诺已揭开中国排放政策新时代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