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內容根據嘉賓對話節選:
1、何為經典,為何要傳承經典?
各位女士、各位先生,很高興今天可以來這裏跟大家做這場報告。首先先破題,什麼叫做經典?我記得30多年前我在臺灣的政壇常常就鼓勵那些比較年輕的記者,我說你在寫一份報導的時候一定要用心,因為那時候臺灣剛剛開放報禁,有些人寫報導就很隨意,可能經不起三天的考驗,甚至經不起24小時的考驗。我說你至少要求自己寫的報導三天後還經得起推敲,如果你寫的報導三個月後還經得起推敲,那你就可以準備當一個專職作家了。如果你寫的報導三年後還經得起推敲,那你就可以準備往前更邁進一步了,而如果你所寫的東西三十年後還經得起推敲,那你就可以準備當文豪了。
我從高三就開始讀《易經》,《易經》裏邊講到“亢龍有悔”的時候有這樣一段話:“亢之為言也,知進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喪。其惟聖人乎,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惟聖人乎!”我堅持這一點,我們有所進,有所退,有所為,有所不為,不能偏離正道。這就是《易經》告訴我們的。
今天我們講傳承經典,什麼叫做經典?剛才說你寫的東西三十年後還經得起考驗,我告訴大家三百年後還經得起考驗的那就叫做經典,也就跨越了時空的界限。《易經》有3000年,《論語》2500年,《孟子》2400年,《近思錄》800年,《傳習錄》500年,這叫做經典。
我在這裏告訴大家,什麼叫經?“經者常道也”,典就是典範。在古代讀書人都要通一經,至少要通曉一部經典。我們今天在這裏講一部經典,《易經》就是群經之首,是經典中的經典。
今年論壇的主題是“傳承經典,知行合一”。什麼叫知行合一?這裏的“知”不是指知識的知,知識是屬於聞見之知。這裏講的知行合一是德行之知,涉及到德行之知,知跟行是分不開的。大家要知道為我們留下經典的人中,我們最要感佩的就是孔夫子。孔子一輩子有沒有自己寫下什麼東西?沒有的,孔子是述而不作。西方有一名很有名的哲學家黑格爾,他對孔子的評價我很不以為然。他說《論語》沒有哲學思辨。我說黑格爾真不懂孔子,《論語》又不是孔子寫的,是他的徒孫編的。你如果不懂《易傳》的話,怎麼知道孔子的智慧。你如果不懂六經的話,你怎麼知道孔子的偉大啊。孔子這個人很實際,他述而不作,也就是主要傳述,而不是造作。孔子是以前古聖王的所作所為,作為他人學習仿效的對象,所以才編出六經。
2、大道在經典裏,知行還要合一
孔子的偉大就是把前古聖王留下來最好的古籍編成六經,拿來教導學生。從堯舜開始到孔子,最好的題材、最好的內容作為教材。我們今天學經典就是要學習這些。為什麼?因為大道就在經典裏頭。
把經典讀熟了,參透了,把經典的教誨作為我們立身行事的準則,這樣我們的言行,我們的發心動念都跟大道融為一體了。如果大道跟我們融為一體,我們不就成聖、成賢了嗎?
知行合一是王陽明講的;自古以來如果只會講,不會做,那不是讀聖賢書。讀聖賢書就是要能夠把你所學到的,你認為有道理的,把它作為你行事的準則,不僅在你外表看得到的言行上面,包括你的起心動念都要能夠跟大道融渾為一體,這樣才叫經典的作用。如果讀歸讀,做歸做,一天所做的都違反經典的要求,經典讀再多也沒有用。傳承經典的意義在這裏。
3、中國文化源遠流長,我們一定要文化自信
我在這裏就要跟大家講文化自信。這一百七八十年來,從鴉片戰爭以後中國人的文化自信崩潰了。
1980年我要到德國求學的時候,我的恩師在臺灣告誡我,他說你到德國去,跟德國人吃飯,喝湯不要出聲。因為我們中國人喝湯一般來講會吹一吹,然後慢慢吸,這個在德國是很不禮貌的。老師講的我當時記在心裏。我到德國不到一個月認識當地的公證人,公證人就請我到他家去吃正宗的德國菜,第一道就是湯。德國湯好喝,溫溫的,德國人把湯匙拿起來整個調羹放在嘴裏頭含住,湯匙拿出來,然後再吞下去,這是德國人喝湯的標準動作。
隔了一個禮拜以後,禮尚往來,我就請這一對夫婦到中國餐廳去吃中國菜。我後來想想,吃中國菜這樣喝湯會燙傷喉嚨的。我就跟他們溝通,我說在我們中國喝湯,湯者燙也,不燙非湯。你享用中國美食,湯要先吹一吹,讓它溫一點,然後慢慢的吸進來,這樣你才能享受到中華的美食。他說難怪我們吃了中國菜好幾次,老覺得中國的湯不能喝。現在他們就舀起來,慢慢吹一吹,然後說喝中國湯真是最高享受。我說中德文化交流應該是站在平等、互相尊重的立場,吃德國菜按照德國的餐桌禮儀,吃中國菜就要按照中國的餐桌禮儀。
我再舉一個例子,1984年11月11日我太太帶著兩個兒子先回臺灣,因為我老師認為我太太帶著兒子在德國導致我論文寫得太慢了。 84年11月11日老師送我們全家到機場,我教授很喜歡我兩個兒子,希望他們兩個20年後再到德國來留學,我當場臉色就變了。我老師就問我怎麼了,我就說,敬愛的老師,連我朱高正的兒子20年後還要再到德國來留學,那你認為我們中國人到底還要到德國來留學幾代啊。教授就問我那你的看法呢?我說敬愛的老師我要求不高,我希望三十年後你的孫子到中國來跟我寫博士論文。我告訴大家這個願望提早完成了。
這種叫做文化自信。我們很多人都只看短期的,不看長期的。其實在中國這麼悠久的歷史裏頭,我們大部分的時間都領先於別人,只是最近這一百多年過得比較不順暢。我從小就堅信中國一定還會再站起來。我相信這已經不是空想了,是正在實踐中的理想。
4、新商業文明,是中國人的全球化2.0
今天我們要講新商業文明,這也是從西方的角度談的。什麼叫商業文明?我們講的現代文明,講白一點就是最近五百年西方的商業文明,也就是從大航海時代裏頭所開闢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在15世紀末開始的大航海時代。
十八大以後我們英明的習主席提出“一帶一路”,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我認為這標誌著全球化開始進入2.0。“一帶一路”可貴在什麼地方?“一帶一路”不是憑空出來的,中國改革開放之後終於漸漸站起來了,我們最早是西部大開發。西部大開發沒有打通哈薩克斯坦,現在提出“一帶一路”,中國累積了這麼豐富的基礎建設的經驗,過剩的資金、資源、人力,我來幫這些發展中國家,大家共商、共建、共用,跟這些國家的中長期發展規劃對接。我還可以貸款給你,讓它縮短完成現代化最困難的早期階段。這叫做王道政治,這就是符合中國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的理想。這就是中國人,這就是全球化的2.0。
中國過去商人的社會地位不高,孔子的弟子子貢就是第一位儒商的代表,而徽州商人不是朱熹的著作他們不讀,朱熹教導的都要按照那個來做,把儒家的教誨浸透到商業行為。
5、《國富論》精髓與要義
我們現在講商業一定離不開資本主義,資本主義之父就是亞當斯密,他在1776年出版了《國富論》,其中根本思想是讓每個人去追求個人利益的最大化,自然而然就有一只看不見的手可以促進公共的最大利益。《國富論》產生的背景就是針對英國東印度公司壟斷對外貿易,一個特權公司壟斷對外貿易,影響了貿易的正常發展。
亞當斯密樹立的資本主義“三個支柱”,第一是財產權絕對神聖。第二個是自由契約。第三個是自由貿易。《國富論》是講每個人追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就自然而然會有一只看不見的手來促進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大家記住這一句話,而忽略了在亞當斯密在《道德情操論》裏邊講的,他說一個道德良好的人要具備三個要素:第一,完美的精明。也就是一個人為了自己謀取最大的利益,把自己可能承受的損失降到最低,這叫精明。跟我們剛才講的謀求個人利益最大化是一樣的。後面還有兩條,他認為成為一個有道德的人,建構一個和諧的社會是必不可少的。
第二是嚴格的正義。什麼叫嚴格的正義?也就是你在追求自己利益的時候不能去傷害別人,打個比方你不能傷害你的股東,你不能傷害你的消費者,你不能傷害自然環境。這是嚴格的正義,絕對不能犯的。基本上大家把亞當斯密的教誨都忘了,只記住第一條,忘記第二條。
第三是你要讓別人增加愉快,力所能及,儘量來做。如果大家都這樣做的話,這個社會就會變得更為和諧,變得和睦相處。這一點很重要。其實亞當斯密講的這些話在我們中國古老的經典裏邊早就有了。
6、中國文化綿延千年的要訣:仁、中、家
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為什麼中國文化可以綿延幾千年而不間斷。我後來總結三個字供大家參考,第一是“仁”,第二個是“中庸”的“中”,第三個是家庭的“家”。我認為中華文化能夠綿延數千年從不間斷應該歸功於“仁、中、家”這三個核心概念。
孔子的核心思想就是仁,孔子克己複禮為仁,克制自己的私欲,複禮就是回復天理之本然。克己複禮就是告訴我們人不能有私我,要把人當作人來看,不能把別人當做你的工具。大家看“仁”,兩個人為“仁”。“仁”一定是指兩個人的關係。
第二個“中”。各位同道,我們講大道,什麼叫大道?很簡單就是中,中就是大道。什麼叫中?做事不要太過,也不可不及,要恰到好處。所以我們中國人從不走偏鋒,不走極端。
第三個“家”。中國的家文化被公認是全世界最豐富的。如果從文化人類學的角度來看,家屬的稱位我們是最完整的。套用王陽明的話,王陽明說“父子兄弟之愛是最自然的,孝悌為仁之本,孝悌就從仁裏邊生髮出來的。“
7、正確學習《易經》,對生活和商業都有很大幫助
《易經》用什麼來講最好?就是商旅不分家,所謂坐賈行商,商就是要到處走,就相當於旅行一樣。《易經》的卦一定要從下麵往上畫,如果從上面畫下來,讀十年都不懂《易經》。下麵這個卦是艮卦,上面是離卦。為什麼山上面有火叫旅。為什麼?火在山上怎麼燒的?哪里有乾枯的草木就往哪里燒,當乾枯的草木燒完了我就往別的地方燒了,任何一個地方都不會停留太久,就像人旅居他鄉一樣。
大家知道旅卦要義在哪里嗎?旅卦的要義就是旅居在外,切忌用剛,要以柔和為主。大家想想看,人跟大部分的動物都有領域行為,攻擊性與離他的老巢遠近成反比。
我們看看旅卦,大家記住在《易經》就是這樣來看的,最下麵叫初爻,從下而上,初、三、五是陽位,二、四、上是陰位。陰爻叫做六,陽爻叫做九。初六也就是最初的一爻是陰爻,陰爻代表無才無德,初就是還沒有功名的人。一個無才無德又沒有功名的人旅行在他鄉外地,因為它是初爻,初就是陽位,好用剛強,一個沒有品德,沒有地位的人旅居在外,又好用剛強當然是很慘的。一個這樣的人旅居在外,所有的災禍都是自己找來的。
第二爻好不好?居下卦的中位,好。上面還有一個陽爻,陰在下,陽在上,也就是上面有陽爻讓你靠著。一個旅居在外的人本身就很謙遜,又有柔德,當地又有強有力的東道主接待,最好了。旅居在外有住的地方,而且口袋裏邊銀錢滿滿的,童僕都非常效忠。
第三爻好不好?第三爻是九三,陽爻居陽位,過剛則折,犯了大忌。他住的地方都被燒掉了,錢都被人家偷光了,童僕都溜走了。就是因為用剛的關係。我就舉這個例子給大家看,從事商業行為切忌用剛,只有在極少數的情形之下才能用剛,否則一般來講用剛你的事業絕對做不大,錢要跟大家分著賺,才能做大。
孔子講過一句話《易經》要用玩的,不是用讀的。為什麼?一個卦有6個爻,初爻讀完之後讀第二爻,初爻講什麼你已經忘掉了,你讀到第三爻的時候第二爻講什麼已經忘掉了。孔子說要觀象玩辭,觀變玩占。你要學會占卦,一天一卦,一年365天,64卦你就讀過五六遍了。按照這樣寓教於樂,幫親朋好友占一卦,自己就在這裏邊不知不覺把《易經》學會了,這是學習《易經》的不二法門。
所以讀《易經》要有方法,乾、坤兩卦要放在最後讀。一開始就讀乾、坤兩卦,保證你很快就陣亡了。大家好好讀《易經》,你就跟中國傳統文化的根脈結上了,你的生命就有根了,有什麼問題你就找《易經》占一卦,保證裏邊是無窮的智慧之海。
聲明:本文為華商書院2019年(第十三屆)全球年度論壇演講整理,經嘉賓本人確認授權發佈,轉載請務必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