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致湧
作文应该有个由头,马齿徒增,虚度七旬,是为古稀;但后面的词好是踌躇,“感怀”自然是个好词,但既无胸怀,又无情怀,何怀之有;至于“抒怀”,那更是文人骚客的专利,当然敬而远之。写点感想而已,用句时髦的话就是“打个卡”。
十年前荣登“退休”之列,当时就有个定位,退出江湖,万事可休矣。我这里没有挤兑别人的意思,“小车不倒只管推”的同志我很仰望,有雄心壮志当然值得钦佩。但卑微有如我者,自然不敢忝列其中。所以不怕见笑,我的想法是:健健康康活几年,不给家人添乱,不浪费医保资源,那是最好用在对社会,或者正准备对社会有贡献的同志身上的。国家为什么定这个政策,是许多专家学者苦心研究的结晶,大部分人是不能当全劳动力用了。也有例外,据说姜子牙八十三岁开始当总理的,但我一直有个怀疑,那时没有出生证和户口本,这年纪估计也就是他自己毛估估的,不足为信。就算是真的,那也是基因特变,无法复制的。后来就定了一个“七上八下”的规矩,意思就是说六十七岁还可以做点什么,六十八岁就彻底放下。
年前有个名门望族修家谱,要我写点什么,我答曰:“事将告成,问序于余。自感才浅薄滞拙,何德何能担当此任。仆少而失学,壮而饥驱,庸食多年,文理荒秽。余虽不敏,学本谫陋,久弃荒陬。以燕石而充荆璞,自惭袜线;竟不效魏收之藏拙,漫而献颦。承蒙枉顾,求之于今,何可多得。本短于才,疏于学,商蚷驰河,难以及远;识惭固陋,学愧迂疏。是以写无盐之照,而画螭魅之形。则余文之陋,词不达意。X氏名族大谱,僭拟此稿,犹之村妇旁西子之容,俗子立宋朝之侧,不足增妍,反致减色。殊其笑其不量耳,祈再酌之。殊难名状,汗亦浃于背也矣。”不是谦辞,其实真是实话实说。以前在厂里当机修钳工,有空就坐着看点书,那是堂而皇之的,当时有位领导比较明智,说是机修工坐着,说明机器不坏,生产正常,难得有这么一个明白人(那时候脑子进水瞎折腾的比较多),使我看了不少书,囫囵吞枣的留了一点在脑子里,这里掉几个书袋,炫耀炫耀,其实你问我,我也是“好读书,不求甚解”的,这是陶夫子《五柳先生》中的名言,老妈会背,听了几句进去。我记得有人曾经说过:人的学识,完整连续的起始教育这一段很重要,后面的什么MBA之类的,主要还是包装用的,自身变化不会很大(个别天才除外)。我读到初中,突然说要革“文化的命”了,于是就走上了社会。有个特殊的标记“老三届”初中。我很佩服老三届高中的,他们的起始教育比较完整,后来就出了不少有成就的人。
我对现在的状态很满意,当然很感谢这些帮我的朋友、与朋友的朋友。每天能看点东西:书、网络文章和微信。看书没有以前那么自觉,为了逼自己看,也就写一点东西。就像去年帮某高校学生课本写的王阳明传,看到这么多人在研究本家先贤,也就斗胆写一点,至少倒逼自己看点书,后来发现不少砖家,其实也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名字就不说了,人家到底还是博导。至于朋友圈转发的东西,十之八九是有瑕疵的,胡说八道的占大多数。要辨别真伪,很锻炼智商,应该也是延缓老年痴呆的良药,故乐此不彼。当然也帮助部门写点东西,好在时间宽松,没有大的压力。
昨天是生日,有人说“做九不做十”,还故弄玄虚的说怕下面的那位王爷知道,他不知道,早在千年之前,那边已经信息化管理了。孙悟空没有父母,应该也没有上户口,但阎王爷还是把他记录在案的。后来还是赶过去用拳头说话,才从本子上面划掉了,足见什么时候都是凭实力说话。所以我不回避,一家人还是去喜欢的店里吃了一餐。白驹过隙,浮云苍狗。匆匆书之,是为感言,记之。
二〇二〇年八月十九日 高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