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6月17日電 題:為什麼100年了還要紀念黃埔軍校?
——專訪中共黨史學會副會長、原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副主任李忠傑
中新社記者 楊程晨
在中國共產黨和蘇聯的積極支持和幫助下,孫中山先生於1924年創辦黃埔軍校。這所成立百年的軍校是第一次國共合作的產物,更是兩岸同胞共同的寶貴歷史財富。
中共黨史學會副會長、原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副主任李忠傑近日接受中新社“東西問”採訪時表示,100年後,我們之所以還要紀念黃埔軍校,在於它是中國近現代史上一座特殊的軍校,無論在中共黨史還是中國革命史上都占有特殊地位,即使到今天仍具有特殊價值。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100年後的今天,應如何評價黃埔軍校在中國革命史中的歷史地位?
李忠傑:黃埔軍校的歷史地位要劃分不同時期具體評說。1927年前的黃埔軍校貢獻巨大,之後的黃埔軍校性質發生變化。如果以前期為主並兼及全過程,黃埔軍校的歷史地位大體可以概括為五個方面。
第一,黃埔軍校是孫中山為推進國民革命,在共產國際、蘇聯和中國共產黨的幫助下建立的,是第一次國共合作的重要產物。第二,黃埔軍校是中國近代以來第一所為推進國民革命而創辦的新型軍事學校,從一開始就有明確的革命色彩。第三,黃埔軍校為中國革命的兩大陣營都輸送了大批軍事政治人才,國共兩黨內都有黃埔師生的身影。第四,黃埔軍校對中國革命的歷史進程產生了深刻影響。第五,黃埔軍校初步創立了中國近代以來的新型軍事理論和實踐。
中新社記者:當年國共合作建立軍校的經過,對於今天的兩岸關係尤其是推進國家統一進程有何啟示意義?
李忠傑:早在1921年12月,共產國際代表馬林在中共黨員張太雷陪同下,與孫中山秘密會談時就向孫提出了創辦軍官學校、建立聯合戰線和革命軍的建議。次年舉行的中共二大審議通過《關於“民主的聯合戰線”的議決案》,標誌著統一戰線政策的明確提出。1923年的中共三大通過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的決定,隨後幫助國民黨改組,加快了孫中山籌建軍校的進程。
黃埔軍校由國民黨建立,國共兩黨都參與了建設和學生培養工作。1923年8月,孫中山派出由蔣介石、張太雷、沈定一、王登雲等人組成的“孫逸仙博士代表團”赴蘇聯考察。廖仲愷和蘇聯顧問鮑羅廷籌劃和選定教職人員。周恩來曾擔任政治部副主任、主任。一批共產黨人擔任教官和各方面的負責工作。中共中央幾次指示各地黨組織選派共產黨員和共青團員,並動員進步青年前去報考。中共從各地選派黨團員和革命青年到軍校學習,其中許多人成為軍校的骨干。在黃埔軍校內部,國共兩黨既進行合作,也進行著複雜的鬥爭。
儘管由於國共兩黨的兩次合作與分裂,黃埔出身的將士經歷了不同的道路,但黃埔軍校的歷屆師生都有著“同根生”的情誼,國共兩黨的一些負責人和元老又與黃埔有“血緣”關係,發揚黃埔師生的愛國主義與犧牲奉獻精神,盡快完成國家統一以振興中華民族,成為海內外黃埔人的共同心願。
1984年,在鄧小平親切關懷下,徐向前、聶榮臻等革命先輩籌建了黃埔軍校同學會。之後多年,海內外的黃埔同學會在加強兩岸溝通交流、加深兩岸民眾感情方面發揮了特殊作用。
孫中山先生曾說:“凡是愛國的中國人,都應該為祖國的和平統一而努力奮鬥。”黃埔同學一直為此奉獻力量。“天下黃埔是一家、兩岸同胞一家親”,推進祖國統一進程,需要從心靈、精神上密切兩岸同胞的感情。黃埔精神就是海峽兩岸共同的回憶。今天,研究和紀念黃埔軍校,就是推進祖國統一、建設中國式現代化的一種具體方式。
中新社記者:為什麼說黃埔軍校是近代以來第一所為推進國民革命而創辦的新型軍事學校?
李忠傑:近代以來,中國陸續創辦了一些帶有軍事性質的學校,如雲南陸軍講武堂、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等。相較而言,黃埔軍校是為革命培養人才尤其是軍事人才而建立的,其建立是發動和推進國民革命的重要舉措。
軍校建立以後,組成以黃埔學生為骨乾的革命軍,實行武裝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在中國的統治,以完成國民大革命為目的。其招生範圍與舊軍校不同,主要從青年學生、工農運動骨干中招生,有一定的政治要求。黃埔軍校培養人才的內容、方式都服從于國民革命的需要,實行政治工作制度和黨代表制度。廣大學生有明確的學習和從軍目的,具有蓬勃的革命朝氣。
國共兩大陣營都有黃埔師生的身影。在民族危亡的關鍵時刻,黃埔軍校師生一致對外、浴血奮戰,率領各自部隊與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進行了殊死搏鬥。但之後的內戰,兩黨將領再次兵戎相見。中國國民黨方面,少將軍官以上的黃埔師生有250餘人,這些人構成了特殊的“黃埔系”;中共方面,20世紀80年代,經中央軍委確定的36位軍事家中,有16人曾在黃埔軍校學習、工作。
隨著歷史發展,至改革開放時期,黃埔軍校的許多同學又走到一起,為了國家的和平統一,各盡其能、奔走呼號。一個學校培養出如此眾多的重要人才,足見其特殊的歷史地位。
中新社記者:黃埔軍校如何影響中國近代以來的新型軍事理論及實踐?
李忠傑:不論近代以來的軍事理論從何處算起,黃埔軍校都是一個重要節點。黃埔軍校如此叱咤風雲,如果沒有一套自己的軍事理論和軍隊建設理論,無論如何是說不通的。
軍校教員最初有許多學自蘇聯,其教學主要按蘇聯的教材和模式進行,但也有中國自己的特點。軍校實行政治教育與軍事教育並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育方針,講授很多軍事課程,同時非常強調實戰演習,做到“知行合一”。軍校參照蘇聯紅軍經驗,根據中國實際情況,創造性地制定了一套軍隊政治工作的理論和制度。
黃埔軍校的軍事思想深刻影響黃埔師生。中共通過黃埔軍校學習軍事知識、開展軍事鬥爭,汲取經驗。比如,設立黨代表和政治部是新型軍官學校的重要標誌之一,它雖然來自蘇聯,但也按照中國實際作了必要改造。毛澤東曾充分肯定這種制度。該制度使軍校面目一新。對黃埔軍校的軍事思想和實踐,還需要當作一個重要的領域加強研究。
中新社記者:這所軍校留給我們的歷史遺產,還有哪些內容值得不斷挖掘研究?
李忠傑:黃埔軍校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它既有物質方面,也有非物質方面。
為什麼一個學校能培養這麼多重要的歷史性人才?同一個學校的師生兵戎相見、時分時合,這種歷史現象的原因何在?為什麼一座學校能對中國歷史產生如此重大的影響?破解這些“黃埔之謎”,能獲得更多教益。
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黃埔軍校培養和鑄就了愛國、革命的黃埔精神。在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關頭,黃埔師生高舉抗日救國的愛國主義大旗,和全國人民並肩作戰,捍衛了中華民族的獨立和尊嚴。時至今日,黃埔精神已成為中華民族偉大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
黃埔軍校的辦學模式是不可複製的,但其經驗能帶來很多啟示。對黃埔軍校的研究應繼續推進,研究領域和研究視野還可繼續拓寬,軍校人物研究還能進一步系統化,海峽兩岸及海內外的合作交流還當進一步開展。如何回答好“黃埔之謎”,需要持續不斷地進行思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