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國高質量發展)探尋秦巴山區古梯田“長壽”秘訣

中新社陝西安康6月23日電 (作者 楊英琦 黨田野)山路蜿蜒,雲海綿延。在陝西省安康市漢陰縣漩渦鎮的鳳凰山南麓,綿延數十公里的鳳堰梯田層層環抱著山脊,從山腳盤繞到山頂,高低錯落,阡陌相連。

作為目前秦巴山區發現的面積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清代梯田,鳳堰梯田是清朝湖南長沙府善化縣吳氏家族移居當地後,以吳氏族人為主營建,距今逾250年。今年4月,漢陰鳳堰梯田入選2024年度世界灌溉工程遺產中國候選工程名單。22日,筆者隨2024年“高質量發展調研行”主題採訪團來到陝西漢陰,探尋古梯田的“長壽”秘訣。

“田盡而地,地盡而山。”漢陰縣水利局正高級工程師李權兵介紹,鳳堰梯田體現了人們對土地價值的高效利用,此處梯田依山就勢沿等高線修建,呈流線型,最大限度地減少開挖,有效減少了水土流失,涵養了水源。

6月22日,鳳堰梯田滿目青翠。楊英琦 攝

漢陰是“抱甕之鄉”,據《莊子·天地》記載,2000多年前此地就有抱甕灌溉的歷史。修建渠堰、引河溪之水灌溉農田,漢陰有悠久的水利“經驗”。

修築在高高的坡地上,梯田的水源從何而來?它為何能使用至今?

“鳳堰梯田三面環山,漢江干流流經此處。自然環境的特點使此地常有雲霧,形成局地小氣候。”李權兵表示,梯田灌溉引用河水、泉水、塘水和局地降水。人工開挖的溝渠與堰塘承接著山林水流與泉水,“渠、溪、田、塘”構成了完備的灌溉系統,實現了有效的逐級自流灌溉。

“這種低影響的開發方式契合了如今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淨化的‘海綿城市’理念。”李權兵說,“從水源涵養林到山溪梯田,在這個垂直空間裡,生產、生活、生態的和諧運轉為梯田注入了長久的‘生命力’。”

6月22日,梯田附近的一處民宿外觀。楊英琦 攝

如今,以古梯田為“展品”、以自然山水為“展廳”、以移民農耕文化為主題打造的“陝西漢陰鳳堰古梯田移民生態博物館”,形成保護和展示傳統農耕文明生產方式的開放式景區。現館內分佈有古梯田1.2萬多畝,古民居群落20多座及古廟宇、古堰渠等自然人文景觀,2023年,鳳堰古梯田旅遊景區接待遊客60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近2億元人民幣。

“時隔數年,故地重遊,這裡顯得熟悉又充滿驚喜。不變的是層層叠叠的梯田和忙碌插秧的人們,變的則是周邊不斷更新的民舍和業態。”多次來此觀光、採風的湖北遊客孫淼淼稱,無論是逐漸增多的高檔民宿、農家樂,還是越來越寬敞的道路,都在保持農耕文化的同時,不斷滿足遊客的多元化需求。

近年來,漢陰積極創建以梯田為核心的生態旅遊集聚區,並將周邊旅遊資源整合建設,改造優質民宿、引進汽車露營基地、帳篷露營基地等,在維護梯田原始風貌和人文景觀的基礎上,鳳堰梯田已成為休閑養生、攝影、繪畫及文藝創作的“熱土”,吸引各地遊客紛至沓來。(完)

來源中新社

留下一個答复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