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时报/华闻社记者耿龙 发自北京
为期四天的五中全会昨天在北京闭幕。除了肯定十九届四中全会以来中国在各领域取得的成绩,包括在防控新冠疫情方面的“重大战略成果”之外,公报还指出,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会议公报指出,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受访学者认为,中国目前面对的外在环境,比冠病疫情前严峻得多。中国不希望同西方全面对抗、不想打仗,这一点是很明确的,但如何避免全面冲突并没有明确指明。
五中全会公报的内容除按惯例重申中共马、列、毛、邓、江、胡、习的传承序列说法,重申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和推动“国内大循环”和“双循环”等内容外,更主要是要求中共“保持战略定力”,“发扬斗争精神”,“于变局中开新局”。公报未提及中共下一届领导人安排。
出席此次全会的有中央委员198人,候补中央委员166人。五中全会没有宣布重大人事变动,也没有递补中央委员。这意味着今年初因冠病疫情被免职的中共湖北省委原书记蒋超良在淡出政坛后,仍保留中央委员身份。
公报再度号召中共团结在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要求全党有“底线思维”和“危机意识”,重申习近平提出的“国内大循环”,国际国内“双循环”,“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战略。
上述所谓“国内大循环”战略是中共面对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国家开始推动产业链“脱钩”而推出的应对策略,被一些分析认为有回归毛泽东时代“闭关锁国”的风险。
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不点名地以“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描述中美实力变化,但同时强调“和平发展”仍是时代主题;全会还表明,在不确定性明显增加的复杂国际环境下,中国将保持战略定力、办好自己的事。
中美矛盾激化背景下,分析人士解读,五中全会对外部形势的研判,显示中国希望避免同美国发生直接冲突,但北京会采取哪些行动把冲突可能性降到最低,仍有待观察。
为期四天的五中全会昨天在北京闭幕。据新华社发布的会议公报,全会深入分析中国发展环境面临的深刻复杂变化,认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
公报在描述外部形势和中国因应之策时指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
为此,全党要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保持战略定力、办好自己的事;要“认识和把握发展规律,发扬斗争精神,树立底线思维”,“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
除了经济发展规划这个“重头戏”之外,五中全会公报中也提到了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改善环境质量的发展目标。今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曾经宣布,中国将致力于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
不会因外部环境变化 放弃之前拟定发展目标
这是冠病疫情后,中共召开的首次中央全会。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时殷弘接受访问时形容:“中国目前面对的外在环境,比冠病疫情前严峻得多。中国不希望同西方全面对抗、不想打仗,这一点是很明确的,但如何避免全面冲突并没有明确指明。”
有分析认为,对于中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判断显示,中国不希望也不会因为外部环境剧烈变化,放弃之前拟定的发展目标。对此,时殷弘指出:“中国的战略机遇期取决于自身,如果中国能采取正确的行动,就能把面对的风险减低。”
不少专家认为,随着“双循环”概念的提出,尤其是着重强调国内循环,中国的经济政策出现了一个“重要转向”。而这一转变主要是对美中贸易争端做出的回应。特朗普担任美国总统以来对于中国经济展开各种攻势,包括对华为、中兴等中国科技企业采取切断供应链,以及努力说服多国将其排挤在5G网络市场之外,都让北京意识到,中国的经济存在不少脆弱的环节。
根据公报,全会高度评价中国在“十三五”期间(2016至2020年)的成绩,称中共的领导和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在这期间进一步彰显。会议也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公报中有一点却引起许多观察人士的注意,这就是中共五中全会破格提出来一个二零三五年远景目标。这个目标很诱人,到那时候,中国综合国力大幅跃升,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中国将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强国等等。
远景中有一句话破费思索,到2035年,中国将“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这不会是给现在的政府还不是一个“法治政府”,现在的中国社会还不是一个“法治社会”中共五中全会公告提出这样一个法治中国的远景,到底想说什么?这个远景讲的是一个“美丽中国”的迷人故事,实现或者不能实现,十五年后再说。
中共中央党校前副校长李君如对中新社这样解释2035年远景目标,这一年份的重要性在于要“基本实现现代化”,而“贯穿始终的就是习近平总书记的一个思路,要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把美好生活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
定科技自立自强为发展战略 显示要解决“卡脖子”困境
至于“十四五”(2021至2025年)规划,全会强调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显示中国科技面临“卡脖子”的困境迫使决策层不得不重视技术本土化问题。
全会也提出未来五年要建设制造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畅通国内大循环。全会也重申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打消中国会在“双循环”新格局下,走回闭关锁国老路的疑虑。
德国法兰克福金融管理学院(Frankfurt School of Finance and Management)中德金融经济中心主任勒谢尔教授(Prof. Dr. Horst Löchel)认为,中国在科技创新领域还有较长的道路要走。他在接受德国之声专访时指出,虽然在IT领域,比如社交网络、智能手机、人工智能等领域,中国和西方之间的差距不大,“但是在其它领域,尤其是着眼物联网以及工业4.0的普及,也就是工业生产的数字化方面,德国(跟中国相比)仍然有着很大的领先优势,特别是在中小企业这个范畴内。”
所谓“新冠赢家”不是来自“体制优势”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10月下旬公布的数据,今年第三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实现了同比4.9%的增长。中国或许将是本年度唯一能保持正增长的世界主要经济体。对此,北京似乎乐意于将抗疫和经济复苏的成功归结于中国的“体制优势”。对此,德国法兰克福金融管理学院(Frankfurt School of Finance and Management)中德金融经济中心主任勒谢尔教授(Prof. Dr. Horst Löchel)并不以为然。
他提出韩国作为例子:“韩国实行的是西方市场经济模式,政府不会像中国那样对经济实施过多的干预。韩国今年也有望维持增长,同时疫情防控也做得不错。我认为这其中起到关键作用的并不是政治体制,而在于民众的行为。”他指出,亚洲各国的疫情防控整体上看都比欧美要成功,这是因为亚洲民众对于这个病毒的风险更加警惕,也能更自觉地遵守防疫规定,这与欧洲和美国民众,尤其是不少对病毒掉以轻心的年轻人,形成鲜明对比。
轻描“和平统一” 和港澳地区
由于中美、中台关系近期急速恶化,美台关系迅速回暖,台海局势相对紧张。
最近在美国高级别官员访台和军售等大动作期间,也有中国军机频繁飞跃海峡中线的事件。包括《环球时报》在内的一些中国官媒甚至发表文章,表示中国应对美台挑衅可能作出的军事回应。
不过从公报着笔轻重来看,安全、国防、香港和台海问题几乎一带而过,只在最后三段部分有所陈述。
对于近来持续紧张的台海局势,以及实施《香港国安法》之后的香港,两岸紧张局势近期骤升,不过没有给出任何具体政策诠释。仅仅以“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的常规性表述简单带过。文字也没有直接提及台湾,只是要求“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重申“和平统一”。
非常同意这一段的文章,2020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一波再一波流行一直没有停息的趋势。而中国是本年度唯一能保持正增长的世界主要经济体,对此北京将抗疫和经济复苏的成功归结于中国的“体制优势”。我更是相信德国法兰克福金融管理学院(Frankfurt School of Finance and Management)中德金融经济中心主任勒谢尔教授(Prof. Dr. Horst Löchel)的论述,他提出韩国为例子:“韩国实行的是西方市场经济模式,政府不会像中国那样对经济实施过多的干预。韩国今年也有望维持增长,同时疫情防控也做得不错。他表示重要关键作用的并不是政治体制,而在于民众的自我行为。我们可以相信全体亚洲各国的疫情防控整体上看都比欧美地区要有成效,这是因为亚洲民众对于这个病毒的风险更加警惕,也能更自觉地遵守防疫规定,而相对欧洲和美国民众,尤其是不少对病毒掉以轻心的年轻人,自由不受约束的行为形成鲜明对比。所以如果疫情还有一段长时间要走下去,这样亚洲与欧美人民受病毒感染影响的结果会有惊人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