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竹木乐器八大件,你见过吗?|闲话海南

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的黎族竹木器乐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融汇了黎族的传统文化、审美意识、民俗风情等诸多元素。

黎族竹木器乐的来历

远古时候,因雷公击倒大树起火,烧树成洞,黎族祖先就击木派呼众围猎,后来人们用牛皮或鹿皮蒙住大洞口,敲起来咚咚响,以作招众、祭祀和乐器使用。

据清《感恩县志》记:“汉代县属分三星美孚大鬃复黎四种,以木为弓,以牛角为号,以击鼓为乐,以射猎为生。”说明黎族自汉代起有器乐活动。

黎族擅种植山兰稻,然而山猪常常在夜间出来糟蹋山兰稻,为了保护山兰稻,看守山兰的人就在山寮吊起两根木杆、打击响起叮咚声,以驱赶山猪。后来这些都发展成跳舞娱乐用的打击乐器。

黎族乐器八大件

黎族传统乐器主要有独木鼓、叮咚木、鼻箫、口弓、唎咧、口拜、灼吧、哔哒八大件,这些乐器散发着原始社会生活的气息,黎族群众利用大自然中的竹木和畜兽皮等原料手工制作而成。

独木鼓:高50厘米至100厘米,直径30厘米至60厘米,鹿皮鼓的制作多用苦子格木为鼓身,中间挖空木心,周围留2厘米形成圆圈,以牛皮或鹿皮蒙遮盖两端,用白藤绑周围,再用煮过的坚硬木钉,钉在两头上端周围。

叮咚木:黎族特有的敲击体鸣乐器,以乐器的发声命名。由木杠和木架组成,演奏时站立在叮咚架前,两手各执一根长30厘米、直径3厘米的圆木棍敲击架子。

鼻箫:是用鼻气鸣管乐器。用长约600毫米,直径约16毫米的黎族竹木器乐无节石竹细管制成。

口弓:黎语叫改,是弹拨与吹气相结合的体鸣乐器。用两片簧片平行安装在一根长约20毫米的木柄上。弹奏时,把口弓放在唇口边,用手指弹拨弓片,同时用口腔送气使簧片振动发声。

唎咧:黎语称“曹咧”“追咧”“咧喽”等,是黎族独奏的气鸣管乐器,用水尾竹细管制成,管杆以小管套接大管。

口拜:是黎族自制的气鸣管乐器。竹子剔开两块,各修成上略小,下略大的形状,再合拢结扎成一件,如汉族的唢呐状。吹口处插一根小管,含在口中吹奏。

灼吧:哨口气鸣乐器。通体竹制,外形独特。音管为上粗下细的竹管,其吹口为一根细竹管插入音管的近上端位置,略有一丝西洋乐器巴松的意思。

哔哒:俗称排箫,竹制吹管乐器。将两支长短大小相同的竹管并排捆绑组成。每条管身正面开7个音孔,背面开1个音孔口含簧片,吹气鼓簧片发音。

黎族竹木器乐的重要价值

黎族竹木器乐丰富了中国的民族器乐黎族传统竹木器乐和乐曲。如叮咚木、鼻箫、口弓、唎咧等乐器在国内并不多见,许多乐曲也是黎族独具的,它丰富了中国器乐的曲库,呈现出中国音乐文化的多样性。

为音乐学的研究提供了“活化石”,黎族的竹木器乐和乐曲是在原始社会经济基础上产生的一种艺术品种。它的萌生、发展和最终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融汇了黎族、海南的文化传统,对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特别是音乐文化研究提供了活的物证。

黎族传统乐器在国内外乐坛均十分罕见,由此形成的竹木器乐具有强烈的民族风格,大大丰富了中国民族器乐的宝库。黎族竹木器乐中蕴涵了黎族发展历史、生产生活、人情风俗等方面的丰富信息,具有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音乐文化学等多学科的研究价值。

黎族竹木器的代表作品有《罗尼调》《四亲调》《喂格罗调》等。2008年,黎族传统乐器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闲话海南

旨在讲述海南岛的“那些人那些事”,将历史风物、人物逸闻、文化习俗,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述诸笔端,向各位展现一个更有趣、更可爱、更丰富的海南。

平台简介

海南华道和光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携手香港流动媒体公司,运营流动新闻、海外华媒头条,并整合百家世界华文媒体,涵盖报纸、APP、网站、新媒体等,以技术为基础,以内容为核心,打造面向全球华人群体的传播平台,讲述中国好故事,展现海南新面貌。

 

留下一個答复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