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中港台2021:十大新聞重點

2021年即將結束,這一年新冠疫情對經濟的影響,已非2020年的「哀鴻一片」,但全球經濟仍處在其陰影中。對於中國大陸、香港、台灣而言,經濟總體進入復蘇軌道,然而這一進程依然受到地緣政治、疫情的擠壓,呈現出與往年不盡相同的戲劇化。

中華新聞通訊社/中華時報)整理中港台在這一年的10大新聞事件,從台海緊張局勢、中國國內發展到應對外國的策略,還有重大人物事件,看看這個動蕩不斷的一年。

中港台十大新聞如下:

一、中美貿易戰 煙硝仍彌漫 中美角力核心台灣問題

拜登總統和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在虛擬峰會中承諾加強合作,但在三個半小時的會談後沒有取得突破。

美國總統拜登1月上台後,延續特朗普執政時期的台灣政策,多次派遣國會議員訪台,並在今年12月邀請台灣參與民主峰會。拜登甚至在2021年10月受訪時表示,若中國武力犯台,美國將防衛台灣。相關言論讓外界議論,美國在台灣議題上,是否將朝「戰略清晰」發展。

中國則延續對台軍事施壓策略,派遣飛入台灣的防空識別區的軍機屢次創下新高,根統計,從2021年1月至12月已超過940架次,超越2020年的380架次。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多次重申不放棄武統台灣。台海局勢也成為包含日本在內的鄰近國家非常重視的議題。美國主導在多個峰會中首次提出台海問題,將台灣置於印太戰略中的重要位置。

另一方面,在美國的鼓勵下,包含立陶宛、捷克與斯洛伐克在內的多個歐盟國家也提升與台灣的互動。其中,立陶宛允許台灣在其境內以「台灣」的名義開設辦事處,此舉也激怒中國政府,以經濟制裁與降低外交關係層級等方式來脅迫立陶宛。

拜登上任, 將中國定位為唯一具備實力,挑戰美國的競爭對手,除了中美貿易戰,邀盟友一起基於新疆人權問題,抵制北京冬奧;也由於中國戰狼式外交對澳洲的霸凌,美國直接橫空出世,協助澳洲打造至少8艘核動力潛艦,偕英國、澳洲建立類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大型安全聯盟「AUKUS」。中國成為強權中,孤獨的一匹狼。

二、河南水災

在京廣路隧道其中一個出入口,可以看到多部車輛被水淹浸。(微博圖片)

河南省7月中以來暴雨成災,至今302人遇難,超過1453萬人受災,直接經濟損失超過1142億元人民幣,其中鄭州292人死亡。

總理李克強到河南,視察早前洪災災情。他去到鄭州地鐵5號綫沙口路站視察,對洪水導致重大傷亡感到痛心,青示要痛定思痛,汲取教訓,強化預警和應急疏散機制,又說事件在全社會引起很大影響,國務院成立了特大暴雨災害調查組,要實事求是,將各方面情況查清楚,對失職瀆職問責追責。

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表示,今年以來氣候異常,極端天氣事件多發頻發, 尤其是河南省災情重、傷亡大。

省會鄭州一度變成澤國,有民眾被困地鐵車廂,亦有居民住的小區被洪水圍困,暴雨一度令不少人斷水斷電,醫院要將病人轉院,全省交通網絡嚴重受阻。

三.中國「共同富裕」全國兩會與六中全會

「共同富裕」一詞在中國去年宣佈成功減貧之後,開始廣泛出現。過去40年的快速經濟發展讓中國大部分人擺脫了貧困,但貧富差距依然嚴重。

中國在3月4日到11日召開兩會,期間討論通過了許多重要議案,決定中國未來走向,包括全面開放生育,提出「三孩生育政策」,以解決中國人口老齡化的問題。雖然中國尚未從疫情中完全恢復,但經濟上還是將經濟目標GDP增長設定在6%以上,同時要解決中國科技發展遭到「卡脖子」的問題,要「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對外政策上,中國繼續堅持反對歐美國家藉由「人權議題」來「干涉中國內政」,且要透過貿易推進合作。

今年6月,中國第七次人口普查結果發佈後僅三周,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宣佈,改變現有人口控制政策,允許一對夫婦生育三個子女。然而,這次政策制定的速度,並未贏得讚譽,迎來的反而是「吐槽」。

在8月17日召開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次會議上, 中共強調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比重,增加低收入群體收入,合理調節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形成中間大、兩頭小的橄欖型分配結構,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使全體人民朝著共同富裕目標扎實邁進」。

11月8日到11日的六中全會是另一個中國發展規劃看點,其中倍受關注的《第三份歷史決議》與過去兩份歷史決議不同,內容主要以整理過去中國共產黨百年的成就為主,以其史觀挑戰西方文明。

四、香港持續國安行動

在《香港國安法》出台後,進入2021的香港持續國安行動,包含國安教育,香港特首林鄭月娥民望持續低迷。1月傳出53位民主派人士,包括知名社運人士黃之鋒遭捕,相關運動人士也持續遭受起訴。面對英國提供海外護照BNO持有者進入英國工作與生活的權利,北京宣布不再承認BNO。

在全國兩會前,北京預告將以「愛國者治港」為原則,改變香港選舉制度,有47人因為初選違反國安法被捕。最後中央以「防止多數人獨裁」為名實施改革,將被選舉人限定在北京認可的圈圈內,被歐美國家指責違反「一國兩制」承諾。美國也對此發出制裁。最後香港在12月20日的立法會選舉中出現有史以來最低的3成投票率。

國安法影響下,多個民間團體,包含民陣、支聯會、職工盟傳出解散,香港各大學學生會也被校方「割席」或是失去代表資格。

香港六四紀念活動全面遭禁。香港大學在12月先傳出在未經創作者同意下移除「國殤之柱」,香港中文大學也在其後將民主女神像搬離,嶺南大學也去除六四浮雕。

香港「蘋果日報」在多名高層被捕、資產被凍結後,6月24日出版最後一份報紙,結束為期26年的營運。港蘋在最後的社論以「給香港人的告別書」為標題,指「蘋果死亡,新聞自由是暴政的犧牲品」。

12月29日約200名警察搜索《立場新聞》編輯辦公室,拘捕6名前任及現任高層人員,同案被捕的還有鐘佩權妻子、前《蘋果日報》副社長陳沛敏。《立場新聞》隨即宣佈停運並遣散所有員工。《立場新聞》多名高層被拘捕一事引起國際社會高度關注。

五、恆大:中國地產商危機蔓延

恆大總部門前,一位高管癱坐門前,面對抗議者此起彼伏的「還錢」呼聲

中國最大的房地產開發商恆大在9月傳出財務危機引發投資民眾抗議,董事長許家印親上火線安撫投資者,但期間傳出高管提前贖回投資商品,狀況如火上加油。除了中國地產業震蕩,也讓專家憂心全球經濟受到影響。

恆大幾次錯過給付海外投資人債券利息,出現破產疑慮,地產業其他公司也傳出財務吃緊,成為中國經濟成長的隱憂。中國政府遲遲未出手,但在10底傳出北京要求許家印用個人財富償還恆大債務。到了12月初,中國政府終於出手,由廣東省政府宣布派出工作組協助維持恆大經營,但恆大危機持續。12月中,恆大債務繼續加深,惠譽宣布下調恆大和另一家地產商佳兆的評級。

六、孟晚舟:案件落幕、爭議未停

孟晚舟曾被美國檢方指控「欺詐」。但中國外交部稱,對孟晚舟女士所謂「欺詐」的指控純屬捏造。圖為孟晚舟乘坐中國政府的包機於9月25日晚間抵達深圳。

孟晚舟在2018年12月因為欺詐罪遭到美國指控,並在加拿大溫哥華被捕,此後兩加拿大人邁克爾和康明凱在中國遭到拘捕,事件一直延燒到2021年。加方指控北京「脅迫外交」,因為孟晚舟遭捕而把兩名加拿大人當做報復的人質。美國新任總統拜登也介入,表示華盛頓會協助全力救援兩加拿大人。

2021年3月傳出邁克爾和康明凱即將受審的消息,雙方家人奔走希望可以拯救他們,孟晚舟案也持續法律攻防戰,最後孟晚舟與美國達成認罪協議,遭到釋放返回中國,兩位加拿大人也回到母國,但是中國「人質外交」的手段持續引起各方討論與關注。

七、能源危機下,中國多個省份「拉閘限電」

2021年的夏季,中國”電荒”愈演愈烈,多地工業企業”開三停四”甚至”開二停五”錯峰用電,嚴重衝擊了工業生產。尤其以廣東、浙江、江蘇、湖南和雲南等省,最為嚴重。

夏末秋初,電荒持續。在9月23日,因為東北三省對居民用電進行拉閘限電,輿論反應達到高潮——9月23日下午瀋陽大面積突發停電,有道路甚至因信號燈停電而擁堵;鄰省吉林在同一天也執行限電,省會長春以及延邊的部分地區停電。

背後三個可能原因:電力需求增長過快導致的供給相對不足,電煤價格上漲,以及受到能耗”雙控政策”影響。

這一輪停電多集中在江蘇、浙江、廣東等製造業大省。限電限產對經濟增長造成較大影響。

數據也印證了這種判斷,今年7月,中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還維持在6.4%,8月開始限電後,9月該數據就陡降至3.1%,此後10月和11月都維持在3.5%和3.8%的低位。

為了挽回這種局面,中國官方發佈多條政策,「從制度上防止出現運動式『減碳』現象」。媒體發文批評,忽視客觀規律,「減碳」過於激進,不能搞一刀切。

八、台灣公投與美國萊豬入台

國民黨全力推動反萊豬公投。圖為日前秋鬥時國民黨特製大公仔豬上街畫面。資料照片
有台灣民眾憂慮含有瘦肉精的豬肉,若流入低成本的餐飲行業,會影響收入不高的民眾或學生健康。

12月18日台灣舉行四大公投,其中一項為是否禁止美國萊豬(含有瘦肉精萊克多巴胺)進口。

提案方國民黨立委稱國民健康不能成為「特定國家」利益交易籌碼,而且台灣民眾吃豬肉數量遠高於其他肉品,萊劑雖有國際標準,但未必適用於台灣人。

反對方民進黨則稱,全球已有101個國家開放含有萊劑豬肉進口,此外美豬進口是國家經貿布局一環,基於平等互惠,台灣不能賣自己的商品到國外,卻反對他國商品進口。

公投結果對於台灣加入的國際經貿組織「跨太平洋伙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或者「台美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TIFA)的期盼將造成很大影響。

有學者認為,若「反萊豬」公投案通過,會重挫台美雙邊關係,TIFA將再次被擱置,任何美台貿易協定的進展將停滯。

最終公投為「不同意」,即未能禁止萊豬進口。

九、中國加大對網路巨頭的反壟斷監管力度

2021年,中國最大網約車公司滴滴出行,經歷了戲劇化的上市之旅。五個多月中,滴滴先後低調上市,強力監管,被迫下架,宣佈退市。

中國加大對網路巨頭的反壟斷監管力度,4月10日,阿里巴巴集團因實施「二選一」壟斷行為,遭裁罰人民幣182.28億元,創實施反壟斷法以來金額最大的罰單。10月8日,外賣龍頭美團也因「二選一」條款,遭重罰人民幣34.42億元。

中國嚴控網路數據流出境外,網路叫車龍頭滴滴出行6月底才赴美IPO,中國網信辦7月2日就以「防範國家數據安全風險,維護國家安全」為由,對滴滴實施網路安全審查。其後,滴滴App被勒令下架,還遭7部門聯合進駐調查。多家中企為此放棄赴美上市。

滴滴出行6月底在紐交所上市,是過去七年來中企在美最大規模IPO,然而不僅沒有敲鐘,甚至未發官方新聞稿,低調程度與以往互聯網企業上市大相徑庭。

上市未及48小時,中國監管部門宣佈對其實施網絡安全審查,股價應聲大幅下跌。又過了48小時,監管再加碼,中國網信辦要求滴滴出行App下架,並停止新用戶註冊。

此後中國政府對滴滴的監管不斷加碼,直至12月3日,滴滴出行宣佈將從美國退市,並將轉至香港交易所上市,結束自己5個多月的赴美上市之旅。

有分析稱,滴滴遭遇監管層罕見的嚴厲手段,根本原因不在於「數據安全」,而是地緣政治。過去幾年,中美進入大國地緣政治博弈階段,滴滴上市與否、在哪裏上市,被賦予了國家利益色彩。

而滴滴之所以被重罰,主要還是因為滴滴不顧勸誡貿然赴美上市。甚至特意選擇在中共百年黨慶之前赴美,希望能夠「先斬後奏」,讓監管層震怒。

滴滴的遭遇不由讓人聯想到2020年在上市門檻前急停車的螞蟻集團。大型互聯網公司頻頻被監管,標誌著中國互聯網企業野蠻生長期結束。

中國加大對網路巨頭的反壟斷監管力度,4月10日,阿里巴巴集團因實施「二選一」壟斷行為,遭裁罰人民幣182.28億元,創實施反壟斷法以來金額最大的罰單。10月8日,外賣龍頭美團也因「二選一」條款,遭重罰人民幣34.42億元。

十、「雙減」政策對教培行業「一刀切」

由於學科類培訓遭遇新政致命打擊,一些培訓機構紛紛轉型,涉足素質教育、成人教育等領域。

7月24日中國政府發佈《關於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目標是”有效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過重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該政策被簡稱為”雙減”。

政策的嚴厲程度超過市場預期。

比如,”依法依規嚴肅查處不具備相應資質條件、未經審批多址開展培訓的校外培訓機構。”

比如,”學科類培訓機構一律不得上市融資,嚴禁資本化運作……外資不得通過兼併收購……等方式控股或參股學科類培訓機構。已違規的,要進行清理整治。”

新東方等教育培訓行業的股票應聲下跌,多只股票跌幅甚至達到九成。

有投資人表示,沒想到(監管政策)這麼不含糊,一刀切了,所有條款都不看,僅僅看一條’一律不得融資上市’,這個賽道基本上是廢了。很多投資人通過上市變現退出的路已被堵死,大量風投資金都被困住了。

有投資者估計,大約有2000億元人民幣的資金因此被迫沉澱在教培行業裏。此外,中國校外培訓機構從業者超過1000萬人,就業分流也成為問題。

留下一個答复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