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新聞通訊社/中華時報香港1月11日綜合報導)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網站追蹤數據顯示,截至香港時間10日上午7時,全球至少549萬3201人因染疫病逝,至少3億935萬2295人確診。
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流行,Omicron強襲澳洲連日確診創新高,累計破100萬例;以色列疫情再起,總理直指這波恐釀4成人口感染。
國際貨幣基金(IMF)9日警告,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預計升息,世界經濟成長也因變異株Omicron疫情減緩之際,新興經濟體要準備因應可能來襲的艱困時代。
以下為全球各地過去24小時的疫情與相關發展:
※ 亞洲
●香港
香港特首林鄭月娥宣布推出第五輪防疫抗疫基金,周五公布細節;林鄭月娥宣布月底重開中山紀念公園及界限街體育館接種中心;林鄭月娥承認早前曾出席婚禮及多個聚會,當時未爆發新一波疫情。林鄭月娥宣布,全港幼稚園及小學在本星期五或之前暫停面授課程,直至農曆新年假期後,中學不受影響。
被列為受限區域的荔枝角美孚新邨第五期蘭秀道5-7號,完成強制檢測行動,約340名居民接受檢測,沒有發現陽性檢測個案。政府派員到訪約150戶,當中約15戶在過程中沒人應門,包括可能已經接受檢疫或隔離的住戶。
香港過去一日新增24宗新型肺炎確診,包括19宗輸入及5宗本地個案,其中一宗感染源頭未確定,患者是昨日初步確診的20歲女子,她的父親是初步陽性個案。
衞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主任張竹君表示,感染源頭未確定的20歲女子,在銅鑼灣崇光百貨任兼職售貨員,居於屯門愛琴海岸8座,主要活動在家人於屯門友愛邨愛定商場營運的東亞大藥房,有到過屯門多間食肆。患者的兩名家人亦有病徵。張竹君又說,經調查後,發現早前確診的國泰空中服務員,曾於上月27日到過這間藥房購物,有機會是有關連個案,要待全基因分析。
醫學會傳染病顧問委員會聯席主席曾祈殷說,對於近期新冠變異病毒株Omicron在港蔓延情況感到擔憂,他指出,Omicron的確診數目,差不多兩日就多一倍,因此收緊防疫措施是有必要,形容需要行得快過Omicron。
● 中國
中國內地過去一日新增192宗新型肺炎確診個案,110宗是本土個案,河南佔87宗,陝西13宗,天津10宗。新增50宗無症狀感染個案,11宗來自本土,患者都在天津津南區。內地至今有10萬3968人確診,4636名患者死亡,95874人康復出院。
河南省成為中國首個同時出現COVID-19病毒變異株Omicron及Delta本土病例的省分。陸媒形容河南出現「雙線作戰」局面,有鄭州、禹州及安陽市3個傳播中心。
澳門酒店旅業協會理事長盧志良認為,澳門疫情暫時平穩,希望當局不須急於推出疫苗氣泡措施,但可以作為後備方案,應對疫情變化。但因近期疫情,盧志良相信業界仍要再守一段時間,唯有以低房價繼續營運,盡社會責任保住員工生計,撐過疫下困境。
● 台灣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10日宣布,新增32例確診,包括6例本土病例及26例境外移入。本土病例中,案17487為金嗓歌友會確診者家人;案17503、17506為機場手推車工作人員;案17504、17505、17507則是9日確診居服員及家人的接觸者。
長程航班旅客11日起將進行快速PCR落地採檢,結果為陰性才放行入境,政策上路第一天,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第一架抵達的班機,至少有4人採檢陽性。
桃園機場疫情持續,疫情指揮中心10日公布,前一天確診的居服員照顧家庭小孩病毒基因定序結果出爐,確定感染Omicron變異病毒,成為本土首例確診Omicron的2歲以下幼童。
交通部長王國材10日表示,因應桃機群聚事件,因此防疫措施有所檢討,要求防疫計程車不能載一般旅客,1月23日前交通部以包車方式,讓司機都以載送從國外返鄉的旅客為主。
● 日本
日本首相岸田文雄表示,將進一步延長外國人入境禁令至2月底。有關禁令去年11月30日生效,包括商務旅客和外國學生在內的外國人,全部不能進入日本,當局最初計劃措施維持大約一個月。
岸田出席電視節目時宣布,決定將禁令延長至下月底,但會從人道主義角度,處理一些特殊情況。 他補充,雖然Omicron變種病毒的發展仍然有很多未知數,但出現嚴重病例的風險似乎較低。他又表示,日本將開始為12歲以下的兒童接種新冠疫苗。
日本東京都10日新增確診871例,雖是時隔3天降到單日1000例以下,但和3日的103例相比,增至8倍以上,疫情仍在擴大。
日本放送協會(NHK)報導,截至10日的一週內,東京平均每天新增774.5例,是前一週的1023.2%,意即增加到10倍以上。
日本時事通信社統計,上週日本新增確診3萬2081例,比前一週的3200例成長約10倍。
● 新加坡
新加坡數據顯示,民眾施打4種COVID-19疫苗後的染疫死亡率不同,其中莫德納疫苗每10萬人1死最低、科興疫苗11死最高。
「海峽時報」(The Straits Times)報導,死亡發生率依疫苗施打情況有別,在沒完整施打疫苗的族群中,每10萬人有79死;施打中國科興(Sinovac)疫苗者,每10萬人有11死;施打中國國藥集團(Sinopharm)疫苗則為每10萬人7.8死。
至於接種mRNA疫苗人士,施打輝瑞/BNT(Pfizer- BioNTech)疫苗為每10萬人6.2死,莫德納疫苗每10萬人有1死。
● 印度
印度10日開始向第一線工作人員及老年人施打追加劑。在快速傳播的Omicron變異株肆虐下,印度自今年初起算,單日染疫數增至幾乎8倍。
印度10日通報新增17萬9723人確診,大部分染疫者都來自境內德里、孟買及加爾各答等大城。在這些地方,Omicron變異株已經超過Delta變異株,成為最流行的病毒株。
● 以色列
以色列外長拉皮德對新冠病毒檢測結果呈陽性,身體狀況良好。
以色列傳媒引述拉皮德一名發言人報道,拉皮德目前正在家隔離。拉皮德在社交網站表示,他感覺良好,因為接種了新冠疫苗,同時呼籲民眾接種疫苗和戴口罩。報道說,拉皮德日前曾經參加內閣會議,與總理貝內特及內閣多名成員會面。
以色列近期疫情急劇反彈,衛生部當地星期一公布的數據顯示,單日新增破紀錄的超過21000人確診。
以色列總理班奈特(Naftali Bennett)9日表示,目前這波疫情可能造成境內多達4成人口感染。以色列近期疫情再起,導致全國採檢量能吃緊。
班奈特發推文說:「在內閣會議上報告的資料顯示,以色列這波疫情共將造成200至400萬公民染疫。」
※ 大洋洲
● 澳洲
澳洲確診病例10日累計突破百萬大關,其中一半以上是在過去一週通報,主因Omicron變異株肆虐澳洲多數地區,促使住院人數上升並導致供應鏈緊繃。
路透社報導,澳洲在疫情初期曾透過強勢封鎖和嚴厲邊境管制措施成功控制病例數,如今染疫人數連日創新高,然而隨著疫苗覆蓋率提升,全國已開始與病毒共存。
※ 歐洲
Omicron變異株疫情在假期迅速升溫,大批醫護關鍵員工不是生病就是必須隔離,使歐洲醫療體系再度緊繃,但專家預測,感染的高峰期尚未來到。
● 英國
專家表示,英國可能是全世界對COVID-19免疫力最強的國家,因為數據顯示,英國15歲以上民眾有98%對Omicron變異株有些抵抗力,意味他們就算確診,症狀也會較輕微。
英國教育大臣9日表示,將確診者隔離天數從7天減至5天,對鬧人力荒的英國雇方有所助益,也期許英國能率先成為與病毒共存的國家之一,不論疫情還要延燒5年或10年。
● 挪威
疫情衝擊供應鏈,陸續反映於燃料交付與海運延宕,以及口罩、疫苗、電子零件缺貨等。挪威軍方因後勤撥補不上,要入伍者穿前人用過的內衣、胸罩、襪子等。
官方的挪威廣播公司(NRK)報導,義務役退伍後將衣襪洗淨回繳最初本是自願性質,但隨疫情導致供貨延宕,如今上級長官下令官兵退役前務必繳回所有衣物與裝備,以便清洗後交給下一批入伍者重複使用。
● 瑞典
瑞典近幾週在Omicron肆虐下,確診病例直線上升,儘管篩檢量能有限,上一週仍篩出破紀錄的6萬例。
為了防止COVID-19病例繼續飆高,拖垮醫療系統,當局即將於12日祭出新防疫措施,包括盡可能讓民眾居家辦公,公開活動也會有人數上限。
餐廳必須於晚間11時前打烊,用餐客人都必須有固定座位,一桌最多不可超過8人。
種種措施都將每兩個星期評估一次,不過預料將至少實施四星期。
※ 美洲
● 美國
美國五角大廈表示,國防部長奧斯汀(Lloyd Austin)確診一週後,9日採檢呈陰性反應,他計劃10日重返工作崗位。
國防部發言人柯比(John Kirby)說:「部長很感激他所接種的疫苗發揮效力,他知道疫苗可減輕很多重症效應。」
● 墨西哥
墨西哥總統洛佩斯再次感染新冠病毒,症狀輕微,將自我隔離。
68歲的洛佩斯去年1月曾經確診,其後康復,並在上月完成接種加強劑疫苗。
洛佩斯在當地星期一早上出席例行記者會時聲音沙啞,被記者詢問健康狀況。他當時表示,相信自己患上流感,但會接受新冠病毒檢測。洛佩斯在社交網站公布,對檢測呈陽性,但症狀很輕微,將進行自我隔離,期間會以視像方式繼續履行總統職務。
● 巴西
巴西國家衛生監督局(Anvisa)先前核准讓兒童施打疫苗,引發總統波索納洛(Jair Bolsonaro)不滿,暗指幕後有利益糾葛,國家衛生監督局致函總統,要求總統收回這番言論。
巴西衛生部10日通報境內過去24小時新增3萬4788例確診,110例死亡。自疫情爆發以來,巴西累計有2255萬8695人染疫,62萬91人病故。
※非洲
兩年一度的非洲國家盃開鑼,揭幕戰由東道主喀麥隆日前以2:1擊敗布基納法索,分組賽旗開得勝。
非洲足協與喀麥隆政府制訂一系列的防疫措施,不過,外界仍然關注新型肺炎疫情,會否在非洲國家盃舉行期間在當地爆發。
今次是喀麥隆約50年來首次主辦非洲國家盃,分析認為,對一直陷於英語區及法語區之間衝突陰霾的喀麥隆而言,可謂意義重大,但亦惹來安全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