曝光“毛泽东为《西江报》亲笔题书报头”作伪真相

范步遥

尘封70年的一次作伪,似成“铁案”的一段“光荣”,“政治”符号的一叶掩盖,道义担当的一番追寻——真相,终在智慧与良知面前赤裸。

绪言

“毛泽东同志亲笔题书报头的《西江报》”,是《西江日报》自1950年4月1日创刊以来份量颇重的政治符号。这一符号的史料,由笔者35年前著述《肇庆报业史话》时挖掘。1986年,中共肇庆地委决定复刊机关报,该史料成为最终复刊《西江报》而不是复刊《肇庆报》的重要依据之一。之后,该史料被笔者发现是当年当事者的作伪,作伪的资讯一直因笔者的迟疑而被掩盖。2010年10月,笔者得知西江日报社正举办创刊6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触发证伪史料的责任担当,即与《西江日报》社长朱英中取得共识:共同展开调查取证,廓清史实之后,适时还原真相。

  • 史料确认路线图

《肇庆报业史话》(以下简称《史话》)是笔者自1985年起,在工作之余,一边搜集资料,一边动笔,一边在《端州报》连载,一边修订出书而成。

《西江日报》,中共西江地委机关报,1950年4月1日创刊,一度停刊之后,复刊成《西江报》,再改称《西江农民报》,1952年12月1日与《珠江农民报》合并为《粤中农民报》。

《西江日报》与《西江报》的死资料极难搜寻,查中山图书馆特藏参考室、肇庆地区档案馆、肇庆市档案馆、肇庆市图书馆、高要县档案馆,均无两报存报,仅在肇庆地区档案馆“西江地委(50—52)22号卷”中,查到西江地委于1950年4月3日以“地字第一0八号”文致“县书县长暨各县委同志”、“号召全党同志重视党报”、“亲自写稿”以解决“缺乏稿件的严重威胁”的《通知》,以及西江地委于1951年10月7日发出的《关于执行“中共中央中南局关于出版通俗的工农报纸的决定”西江报改为西江农民报的决定》这两份与《西江日报》、《西江报》有关的死资料。《史话》中有关《西江日报》与《西江报》的史料,主要来源是活资料。

1985年底,笔者在采访其他报刊当事人时了解到吕毅子的线索。吕毅子(又名李牧子),本文撰稿时87岁,当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粤桂湘边纵队绥贺支队机关报《新星报》负责人,《西江日报》的创刊骨干、一版主编,《西江报》复刊时的编辑部负责人,《粤中农民报》副总编辑,《史话》采访时任职新华社广东分社,现离休。1986年2月1日,笔者初访吕毅子,吕口述了《新星报》及《西江日报》至《粤中农民报》的概况,并未提及毛泽东亲笔题书报头一事。

访吕后,根据吕提供的线索,笔者采访了肇庆地委离休老干部韦敬文。韦敬文,当年在西江地委办公室负责秘书工作。韦提到1950年6、7月间筹备复刊《西江报》时,曾在延安中央党校学习过的张鉴(地委宣传部副部长、负责领导筹备工作、复刊后兼任社长)向地委建议请毛泽东为《西江报》题书报头。地委遂报告中央办公厅,提出请求。不到一个月,中央办公厅复函地委,并付毛题书手迹。

笔者觉得兹事体大。孤证不立,4月14日,再访吕毅子。吕印证了韦的说法,并赠送了两份《西江报》原报复印件。报头手迹的确是毛体。

至此,笔者确认了这一史料,写入《史话》(《史话》中有关该史料的章节在《端州报》刊出时间为1987年7月20日)。

  • 复刊《西江报》的政治符号

继《西江农民报》合并到《粤中农民报》之后,西江流域的区治版图与办报轨迹经历多次演变。1972年1月,中共肇庆地委机关报《肇庆报》出版,至1975年10月停刊。

1985年底,为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中共肇庆地委酝酿复刊地委机关报。早期酝酿时,地委宣传部建议复刊《肇庆报》,并于1986年1月6日向地委提交“关于创办地区机关报《肇庆报》的设想方案(建议稿)”。1月30日,地委召开委员会议,讨论通过了该“方案”。3月1日,《肇庆报》筹备小组以地委宣传部代章的名义分别向肇庆地区编制委员会发出“关于要求安排《肇庆报》社编制的报告”、向行署财政处发出“关于要求拨付创办《肇庆报》经费的请示”。5月22日,《肇庆报》筹备小组以地委宣传部代章的名义向肇庆地区编制委员会发出“关于再次要求安排《肇庆报》社编制的请示”,并计划8月1日出报。

此期间,中共肇庆地委副书记张凯完成了中央党校的学业,回肇庆履职,分管党群口,主持地委机关报的复刊筹备。出于厌恶宣传系统内斗恶习等原因,张凯搁置了地委宣传部复刊《肇庆报》的方案,拟另起炉灶,重招人马,筹备复刊。

其时,笔者在《端州报》任副刊部主任,完成了《史话》中有关《西江日报》至《粤中农民报》的史料征集,《端州报》总编辑庄事睦已掌握到毛泽东为《西江报》亲笔题书报头的资讯。

5月13日,庄事睦致函张凯,并附“关于《西江报》筹办工作的设想和建议”。函中,推荐了笔者“调去做筹备工作”。“建议”中提出:“建议定名为《西江报》,提法是‘复刊’,并保留1950年毛泽东同志为《西江报》亲笔题书的报头”,“说明《西江报》有光荣的传统。”张凯接纳了庄事睦的推荐和建议。

6月10日,笔者被借调至地委宣传部,启动复刊筹备落地操作。

10月1日,《西江报》正式复刊。该日报纸,刊出了笔者的《毛泽东同志亲笔题书报头的〈西江报〉》一文。该史料正式发表面世,成为复刊《西江报》的政治符号。

  • 从掩盖到担当

《西江报》复刊后,笔者陆续听到当地学界对“毛泽东同志亲笔题书报头的《西江报》” (以下简称“题书”)的一些议论,焦点是:如此重大的事件,西江地委无理由不将中央办公厅的复函及毛泽东的手迹存入档案馆。笔者觉得这个质疑甚有道理。

1990年,笔者调离《西江报》。之后,了解到相识多年的端州区文化馆干部周作权亦是当年《西江日报》的老报人,即就此事专门拜访。周直言笔者受骗了,“题书”一说是当年报社高层的做假,实情是将《江西日报》的报头拼接制作而成。

联系学界的议论,笔者基本认定周说属实。经权衡,觉得不宜将真相披露——“题书”是《西江报》赖以复刊的精神支柱,“政治”痕迹太重,一旦披露恐怕会引起震荡。

1991年,《西江报》举办复刊五周年纪念活动,“题书”话题成为主旋律,《史话》中表述的“故事”被编绘成连环画出版。笔者顿觉不妥,但无计可施。

之后,笔者曾向交往较多的《西江报》同事罗锦朝等二人大略讲述了“题书”真相。罗二人从“稳定”的大局出发,希望笔者不作披露,让话题渐渐淡化。笔者表示接受。

2010年10月28日,罗锦朝致电笔者,言及报社正举办创刊60周年纪念活动,想借《史话》作为史料依据。笔者觉得再张扬“题书”不实之事就将问题扩大化了,便用短信方式请罗向朱英中社长转达个人观点:“毛为西江报亲笔题书报头的伪历史,我是始作俑者,历史负罪感的枷锁一直挥之不去。之前承你们所托,一直未踢爆,有一个逐渐淡化的前提,亦即你们所言的‘让它永远成为一个谜’。这次你们搞大庆,如果继续以伪历史作为大事件去张扬,就并非成谜这么简单了,会丧失对历史真相起码的敬畏与诚恳。我是治史者,有良心债的底线,一旦逼近临界点,我唯有保留还原真相的权利了。盼谅。”

罗锦朝即把笔者观点转达朱英中社长。朱非常重视,托罗约笔者面谈。

10月31日,笔者与罗锦朝在前往会面的路上交换了想法,罗亦觉得,去政治化地订正史实,是较理性的选择。在报社朱英中办公室,笔者单独向朱梳理了事件的脉络。朱表示,不管治史还是办报,真实性乃第一要义,尊重历史、还原真相,既是道义,更是理想;让政治的回归政治,历史的回归历史,正本清源,是既对历史、又对后人负责的应有态度。朱当即决定:即日起在60周年纪念活动中不表达“题书”概念;进一步调查取证,获得准确材料;核实后由笔者撰文,于适当时机在《西江日报》公开订正。

  • 人证与物证

 11月7日,朱英中与笔者拜访了周作权。周作权,78岁,当年省立肇庆师范毕业后安排到高要文化馆搞宣传,专美术,被吕毅子发现而调至《西江日报》任文艺组艺术副编,搞插图、标题与版面装饰。周回忆,毛“题书”的说法,吕毅子等报社有关领导曾向大家统一过口径,但报社印刷厂排字工人黄礼然(现已去世)私下告诉周,其实是由黄操作将《江西日报》报头调过来排列制版。知情者还有报社编辑梁庆强、谭子艺,资料室陈碧棠等。1991年《西江报》复刊五周纪念,召开过一次老报人座谈会,吕毅子与周、梁、谭均有到场,梁想在会上提出“题书”作伪一事,被谭制止,担心影响吕声誉。

11月14日,朱英中与笔者拜访了梁庆强。梁庆强,81岁,1949年高中毕业,参加西江公学,因比较积极,当年底调西江地委宣传部,参与《西江日报》筹建工作,创刊后,任地方新闻版(二版)编辑。“题书”作伪一事,梁的回忆与周作权一致,并补充,当时副刊编辑陈光(现已去世)也是知情者,而且对做假很反感。梁还印证了1991年老报人座谈会上的细节。

调查期间,朱英中在网上将《西江报》报头与同是毛体的《江西日报》报头作了对比,发现除了“西”字,“江”与“报”两字都不符; 再调同是毛体的《长江日报》报头对比,发现“江”与“报”两字都对上了。上述两次拜访完成后,因周、梁的回忆都是创刊时的《西江日报》而非复刊时的《西江报》作伪,朱英中与笔者又作狐疑,再调在“西江网”上载的当年《西江日报》原版报样与《长江日报》对比,发现 “江”、“日”、“报”三字都对上了。经查,《江西日报》与《长江日报》报头确是毛亲题,两报均早于《西江日报》创刊。

朱英中是个书法家,广东华人书法院副院长,对书法规律有心得。朱认为,同一个人写同一个字,无论写多少次,都无可能写出两个笔迹完全相同的字来,何况“西江日报”四个字。笔者向中国著名书法家、广东华人书法院院长刘佑局印证,刘认为这种可能性在书法史上等于零。

朱英中与笔者共同分析,当年做《史话》时,因为笔者的视野局限,未能搜寻出《西江日报》创刊时的报样,导致证伪的出发点一度停留在《西江日报》停刊后再复刊时的《西江报》上。今天搜出了《西江日报》原报样,就可以确凿判断:当年的作伪过程是,将《长江日报》的“长”字抽掉,把《江西日报》的“西”字拼上,遂成为《西江日报》报头。

至此,“题书”作伪一案真相大白。

之后,笔者曾拨通吕毅子家中电话,本想约时间赴广州当面向吕摊牌经查证的“题书”作伪真相。通话中,感觉到吕垂垂老矣。笔者窃想,从人道主义出发,实在于心不忍再挑脓疮了,遂作罢。

文稿完成后,发给朱英中,朱提出压缩成3000字,在《西江日报》刊出。笔者觉得,3000字篇幅不仅无法厘清作伪史实,反而会留下更多疑团。于是放弃刊出。

  • 结语

广东人民出版社于1988年12月出版的《肇庆报业史话》,由时任暨南大学新闻系副教授、新闻史论教研室主任孙文铄老师作序,时任全国记协副主席、广东省记协主席丁希凌老师作跋。丁老师在跋中说:“在广东,作为写一个地区、一个市范围内报业历史的书,我看到的,还是第一本。”当时正参与主编《广东新闻志》的孙老师在序中说:“《史话》作者作了很大努力,搜集了不少有价值的新闻史料。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史话》忠实地介绍了叶挺独立团1926年在肇庆出版的《西江潮》周刊的情况,为研究广东新闻史提供了珍贵的史料。”就这么一本有相当学术价值有填补空白意义的书,却因“题书”作伪案而尘封着相当耻辱的一页。人生污点,岂能不洗刷?

“题书”一案,笔者无意揣测当事者的作伪动机,亦无权追究当事者的作伪责任,更无谓联想当事者的作伪心态是否良性。但必须严肃指出:“题书”一案,是1950年《西江日报》创刊时报社领导班子的一宗集体作伪事件。无论任何时候,无论任何角度,这种作伪行为均属不可饶恕。

如果说,某个政治符号会触及某条神经线,那么“题书”符号触及的是《西江日报》的中枢神经线。“题书”一案涉及当时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其敏感性不言而喻。“让政治的回归政治,历史的回归历史”,是理性处理“敏感”事件的法宝。已成“铁案”的一段“光荣”,假如有严肃而且具历史责任感的学术刊物去直面历史、还原真相,需要智慧、视野、魄力和高度。中国新闻史无疑应该添上这一笔。

2010年11月下旬成稿 2022年5月1日修订

留下一個答复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