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新聞通訊社/中華時報8月13日訊)俄羅斯總統普京無視全球譴責和多國制裁,2月24日逕行宣布對烏克蘭採取特殊軍事作戰,開啟戰爭。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軍事行動已經進入第171天。
紐約時報十一日報導,美國情報與軍方官員估計,俄羅斯部隊在烏克蘭戰爭中的傷亡率高得驚人,平均每天有五百人死亡或受傷,拜登政府官員與軍事專家認為,這意味俄國在烏戰中的努力已陷入泥淖,俄國總統普廷恐難實現其一大主要的戰爭目標─在今年拿下整個烏東地區。
報導中還說,再加上美國提供的海馬斯多管火箭系統已運抵烏克蘭,進一步阻礙俄軍在烏東的攻勢,讓烏軍能奪回部分領土,以及令俄軍更難深入他處。
美軍官員指出,俄軍在今夏稍早拿下烏東盧甘斯克地區,但在鄰近的頓內茨克卻停滯不前,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傷亡慘重。美國國防部政策次長卡爾八日告訴媒體記者,他肯定地認為,在爆發不到六個月的戰事中,俄軍可能已有七萬到八萬人傷亡;俄軍過去數週在烏東僅小有進展,不過這是俄軍付出極大代價換來的,因為對手烏軍表現優異並獲得各種援助。
估計至少五千俄僱傭兵戰死
兩名美國官員指出,美方估計的俄軍損失中,包括可能有約兩萬人死亡;其中一名不具名官員表示,據信這兩萬人中有五千人是與普廷有關的俄羅斯民間軍事組織「瓦格那集團」的僱傭兵與外籍戰士。
美國官員說,美方是根據衛星影像、通訊攔截、社群媒體以及在場媒體報導估計出烏戰中的俄軍傷亡人數。部隊死亡被俄羅斯政府列為國家機密,官媒鮮少在報導中提及官兵陣亡。莫斯科當局最後一次公布戰爭死亡人數是在今年三月,當時稱有一三五一名俄軍陣亡;但同時期美方估計俄軍死亡人數已近五千人。至於烏軍也死傷慘重,烏國政府雖未透露相關人數,但曾表示,每天有一百到兩百名烏軍陣亡。
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估計,俄軍已投入高達八十五%的野戰部隊進入烏俄戰爭,難以再動員足夠戰鬥兵力來奪下頓內茨克。
烏俄戰爭持續5個多月,國際間對烏克蘭的援助持續增加,根據德國智庫「基爾世界經濟研究所」(Kiel Institute for The World Economy)截至7月1日的統計,可發現不同國家在援助上的差異,其中美英兩國著重武器、法國偏好金援、德國類別平均但捐武器「說比做多」。
基爾世界經濟研究所指出,全球對烏克蘭承諾援助總金額高達807億歐元(約新台幣2兆4700億元),前3名是美國、歐盟、英國。美國援助的426億歐元中一半以上是軍火,人道和金融援助各為89億、99億歐元。英國軍援烏克蘭38億歐元,占該國援助總額一半以上。法國援烏總額20.8億歐元中,金融就占了18億歐元。德國承諾援烏33.4億歐元,其中14.4億歐元是軍火。
但基爾研究所指出,德國實際交付烏克蘭的武器不到承諾的一半。而對烏軍援「說到做到」的國家包括:波蘭100%到貨、愛沙尼亞98%、挪威96%,英國和捷克都近9成。
歐盟旗下的歐洲投資銀行(European Investment Bank)等機構對烏克蘭主要提供金融方面的援助,承諾金額達123億歐元,占總經濟援助的78%。而從國內生產毛額(GDP)援助比來看,傾力最多的是波羅的海和東歐各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波蘭分別捐出相當於國內生產毛額的0.9%、0.7%和0.5%給烏克蘭,在所有援助國占比最高,代表他們對自身靠近俄烏所產生的危機感。
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引述曾派駐美國和歐盟的法國外交官維蒙(Pierre Vimont)分析,英法兩國雖為軍火出口大國,但援烏重點不同,可能原因為英國、波蘭和波羅的海國家對俄烏戰爭的目標是孤立俄羅斯,但法國、德國、義大利等國則較傾向未來仍能與俄羅斯開啟對話。
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也指出英法不同調的一個背景因素,英國是唯一參與美加澳紐「五眼」(Five Eyes)情報聯盟的歐洲國家,比德、法更能掌握俄羅斯的戰略,同時,英國的對俄政策自2014年俄國占領烏克蘭的克里米亞(Crimea)以及2018年俄方在英國境內毒害間諜的事件後變得較鷹派,且更偏向美國立場。
而德國總理蕭茲(Olaf Scholz)在俄烏戰爭初期就對捐助武器顯得遲疑,後來隨情勢所迫而宣布大筆軍援,「遲交率」卻過半,德國明鏡周刊(Del Spiegel)就指出,俄烏戰爭以來「蕭茲政府的被動已經變成一種模式」。
8月13日俄烏衝突最新進展:
俄羅斯威脅斷天然氣 德國火葬場面臨困境
俄烏戰爭戰火未歇,也影響歐洲各國能源供給,日前德國火葬財團主席索博列夫斯基(Svend-Joerk Sobolewski)就警告,若政府無法優先提供天然氣給火葬場,火葬場可能無法運作。而根據數據顯示,在德國每年約有100萬人死亡,其中近四分之三的家屬會選擇火化。
根據《路透》報導,俄羅斯天然氣工業公司(Gazprom)可能切斷供給至歐洲的天然氣,德國境內的火葬場和不少企業正在制定應急計畫,以應對不斷上漲的天然氣成本以及無法獲得天然氣的風險。德國殯葬業者協會負責人紐瑟(Stephan Neuser)表示,德國人火葬的比例高於其他歐洲國家,這源於東德時期的傳統,當時大部分的葬禮都是以火葬進行,且民眾更偏好親人的遺骨是以骨灰罈保存而非墳墓。
紐瑟也補充,解決方法包含從天然氣改為電力,但這無法在短期內達成,另一種方法是將火葬場的焚化爐溫度從攝氏850度降低至攝氏750度,這可以節省10%到20%的天然氣,但需要各邦政府的許可。德國環境部則表示,目前正在與各邦政府討論發佈焚化爐最低焚燒溫度的指導方針。
澤倫斯基:歐盟不應該變成俄國富人的「超市」
烏俄戰爭持續延燒,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Volodymyr Zelenskyy)於12日再度要求歐盟國家禁止對俄羅斯國民核發簽證,避免歐盟變成任何有門路的人都能夠隨意進入的「超市」。
根據路透報導,澤倫斯基指出這項倡議並不適用於那些因為反對俄國總統普廷(Vladimir Putin)的政策,而冒著失去自由或生命危險、需要幫助的俄羅斯人們。他強調,必須要保證歐盟的申根簽證(Schengen visas)不能落入俄國殺手或者是國家恐怖主義同路人的手中。
澤倫斯基在12日的夜間演講中表示:「我們絕不能破壞歐洲最初的理念及它的核心價值。因此,歐洲絕對不能變成一個誰走進去都不重要、只要有人願意付錢買東西就好的『超市』。」
澤倫斯基於近日在《華盛頓郵報》接受專訪時,首次呼籲歐洲國家應禁止向俄羅斯人核發簽證,他稱俄羅斯人應該要活在屬於他們自己的世界,直到他們的理念改變。
儘管歐盟在烏俄戰事的立場上力挺烏克蘭,但是對於澤倫斯基的訴求,許多歐盟大國並未對此表示贊同。據澤倫斯基說法,目前只有一些波羅的海小國、捷克共和國與芬蘭支持限制俄羅斯人辦理歐洲簽證的想法。
對於澤倫斯基的倡議,俄國克里姆林宮發言人培斯科夫(Dmitry Peskov)於本週提出譴責,警告「任何想孤立俄羅斯人或俄國的企圖,都是沒有成功可能的過程。」
哈薩克成下一個烏克蘭?學者:無法理性估俄行動
俄國前總統說哈薩克是下一個烏克蘭,引發莫斯科是否再次揮軍鄰國的討論。學者近日分析指出,無法以理性標準預測俄外交政策;但兩國發展路徑漸分歧,俄國是否願意讓盟友哈薩克走自己的路,令外界高度懷疑。
俄羅斯前總統麥維德夫(Dmitry Medvedev)曾於社群媒體發文指出哈薩克是下一個烏克蘭後,又匆促刪除。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學者馬鐵木(Temur Umarov)10日發文指出,麥維德夫的說法反映俄國鷹派心態,也完全符合俄國政治討論中,毫無禁忌的現況。
馬鐵木說,一般認為,白俄羅斯是俄國最親密的盟友,接著就是哈薩克。哈薩克持續參與俄國所有的整合計畫,例如與俄在國防面向合作的「集體安全公約組織」(Collective Security Treaty Organisation,CSTO)。此外,哈薩克1月陷入暴力衝突,總統托卡葉夫(Kassym-Jomart Tokayev)仍保住權位,多要歸功克里姆林宮。
他指出,然而,自烏克蘭戰爭爆發以來,哈薩克加入西方陣營制裁俄羅斯,6月聖彼得堡國際經濟論壇(SPIEF)登場時,托卡葉夫在俄羅斯總統蒲亭(Vladimir Putin)出席的場合表示,哈薩克不會承認獲俄國支持、自行成立的頓內茨克人民共和國及盧甘斯克人民共和國。如今俄國有許多人認為哈薩克的行為不配稱為盟邦。
哈薩克不只說說,也提供烏克蘭人道援助,並與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Volodymyr Zelenskyy)保持往來。哈薩克公共場合禁止張貼俄國軍事宣傳標誌、政府取消5月9日勝利日閱兵,並批准於最大城阿拉木圖(Almaty)的反戰集會。
馬鐵木表示,因此,當哈薩克石油通過俄羅斯輸外時遇阻,許多人懷疑這是否為俄方報復。
在這種背景下,麥維德夫指俄國入侵烏克蘭之後,可能會將注意力轉向哈薩克,許多人相信。但是俄羅斯真的會與另一個鄰國發生衝突嗎?
馬鐵木說,哈薩克曾做出令俄國不悅的政治表態,但這從未讓兩國密切合作喊停。然而,雙邊經濟面向的分歧似乎已經浮現,哈薩克並未馬上協助俄國公司繞過西方制裁,還張開雙臂迎接離開俄國的企業。俄國不大可能樂見這種狀況。
他表示,俄羅斯當然有多種方式可以「提醒」哈薩克將為雙邊惡化的關係付出代價。例如切斷哈薩克主要財源,也就是利潤豐厚的石油出口。石油及天然氣占哈薩克收入40%以上,80%的石油自「裏海石油管線」(Caspian Pipeline Consortium,CPC)通過俄國出口。
路透社今天引述3名知情人士表示,哈薩克預計自9月開始,透過亞塞拜然最大輸油管輸出部分原油。自明年起,哈薩克還將由另一條管線出口350萬噸的原油。但是,改道的出口量遠不及走「裏海石油管線」。
要向哈薩克施壓,石油出口絕不是俄國唯一能操作的軟肋。馬鐵木說,哈薩克高度依賴從俄國進口一系列產品,尤其是食用油、糖及牛奶。俄國也是哈薩克石化產品、鐵、化肥及汽車零件的主要來源。哈薩克一半以上的貨物出口需經俄羅斯。走替代路線的費用更高。
俄羅斯、白俄羅斯和哈薩克的政權緊密相連,但哈薩克正往自己的道路前進,包括建立更自由的市場經濟以及與西方國家較為友好的關係。現階段的俄哈關係方面,馬鐵木表示,俄國不大可能忍受他國直接抨擊,哈薩克迄今還沒有越過這條線,所以兩國關係還沒發生根本性變化。此外,俄羅斯被西方孤立,需要向外證明莫斯科在其他區域仍維繫良好關係,在中亞更是如此。
不過,馬鐵木認為,俄國和哈薩克的發展路徑將越來越分歧,產生更多摩擦。擁有多樣工具向哈薩克施壓的俄國,是否願意讓哈薩克這個盟友走自己的路,而不打算報復,引起外界高度懷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