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談丨如何推進教育數位化轉型?

作者:謝豔莉

2022年1月,國務院印發《“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提出深入推進智慧教育;2022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提出實施國家教育數位化戰略行動。資訊社會背景下,我國教育資訊化從1.0時代走到2.0時代、從“簡單應用”走向“深度融合”,教育數位化轉型開啟新征程。

我國資訊技術專家楊宗凱先生認為:教育數位化轉型是指利用現代資訊技術支援教育在育人方式、辦學模式、管理體制、保障機制等方面創新,推動教育流程再造、結構重組和文化重構,改變教育發展動力結構,促進教育研究和實踐範式變革,最終實現人的全面、自由、個性化發展。

新時代背景下教育數位化轉型更加強調以人為本,圍繞“立德樹人”構建數位化、科學化、終身化教育體系;更加注重應用為王,構建教育新生態,服務差異化教學、個性化學習和精細化管理,提高教學品質;更加凸顯技術賦能,促進新興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助力實現“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學習型社會。

根據有關定義,我們可以知道,教育數位化轉型一定要觸及到教育的核心業務,引起架構更新,尤其是新建教育模式;並不只是簡單的從線下轉變到線上。那麼教育數位化轉型應該如何推進?教育數位化可以在哪些主要場景運用?這是人們感興趣的問題,也是專家學者正在研究和探索的問題。

教育數位化轉型是教育資訊化的特殊階段,要實現從起步、應用和融合數位技術,到樹立數位化意識和思維、培養數位化能力和方法、構建智慧教育發展生態、形成數字治理體系和機制。教育數位化轉型的核心是促進全要素、全業務、全領域和全流程的數位化轉型,這種轉型正逐漸成為教育數位化改革的重心。

教育數位化轉型的戰略意義與數位中國、數位經濟同脈,是教育主動適應新一輪科技革命趨勢,從數字社會角度重新思考人才培養規格,優化和升級數位化學習環境,變革教學和評價模式,推動體制和機制創新,建立適應智慧時代的包容、公平、綠色、高品質和可持續的智慧教育體系,完善“時時能學、處處可學、人人皆學”的終身持續學習體系。

教育數位化轉型是全要素、全流程、全業務和全域的數位化過程,要建立可持續改進的文化,統籌規劃建設與維護更新的關係,建立持續關注和投入的機制,同時推動組織和學校建立可持續改進的意識。數位化轉型要建立多部門協同工作的機制,從政策上推進合作夥伴關係的建立,充分發揮利益相關者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協力參與數位化建設,共同推進高性能數位化教育系統的建設。

教育改革的陣地在課堂,課堂教學是數位化轉型的核心,但是當前多模態資料的分析與應用類技術和產品還不成熟,基於傳統要素的教學數位化還存在瓶頸和障礙。探索基於各種生態的課堂教學過程數位化方式,從教學內容、學習資源、教學過程等方面進行資料獲取、分析和應用,實現教學過程的數位化。可以通過各種方法,讓課堂教學過程的資料可用好用,真正實現服務學生新型能力的培養。

數位化是教育的重要發展契機,它與教育融合的發展前景可期,但這種發展不能脫離教育的本質。雖然我國教育資訊化取得了階段性的成就,但當前數位技術與教育的融合仍存在著諸多挑戰。數位化學習環境之間缺乏溝通,學生的學習過程並非資料全覆蓋;學習設備系統不相容、網路卡頓等問題,導致學生無法順暢地進行數位化學習;教學工作者缺少相應知識和技能保障數位化教學等。

此外,作為一種新科技,數位化在給教育帶來諸多有利因素的同時,也會存在相應的問題。要充分認識數位技術的優勢和劣勢,做到趨向有利的一面,避開有害的一面。正如我國教育家周儀榮先生曾經所言:科技是一把雙刃劍,在它給人們帶來美好的同時也帶來一些麻煩;因此要合理利用科技,發揮它有利的一面,限制它不利的一面,是提高教學品質的有效途徑之一。

教育數位化轉型要建立多部門協同工作的機制,從政策上推進合作夥伴關係的建立,充分發揮利益相關者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協力參與數位化建設,共同推進高性能數位化教育系統的建設。完全可以相信,在教育數位化轉型浪潮下,教育生態環境將發生重大變革,並逐步在教育資訊化建設和數位化轉型中成為主流創新方向。

作者:謝艷莉博士(她目前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教育學部工作,新加坡國立大學博士後,教育學專家,原籍廣東)

留下一個答复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