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新聞通訊社/中華時報11月15日訊)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週四(11月14日)在印尼巴厘島舉行歷史性會晤,雙方面對面長談3小時,皆表達要為美中關係建立安全「護欄」的意願,試圖降低日益升高的大國衝突風險。
會後,拜登與習近平並未共同舉行聯合記者會或發表聯合聲明。拜登在獨自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說,美中「將進行激烈的競爭,但我並不尋求衝突」,「我絕對相信美國和這個正在崛起的亞洲大國之間不需要發生新的冷戰。」
中國官方會後發佈的新聞稿則指出,習近平告訴拜登,中美關係「不應該是你輸我贏、你興我衰的零和博弈,中美各自取得成功對彼此是機遇而非挑戰。」
中國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會後形容,中美元首在印尼巴厘島會面意義重大,達到深入溝通、明確意圖、劃清紅線、防止衝突、指明方向、探討合作的預期目的。
王毅說,在烏克蘭問題上,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強調,開展對話談判,和平解決危機是當務之急,核武器用不得、核戰爭打不得,應該防止亞歐大陸出現核危機,還應該共同努力確保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避免出現更大規模人道危機,中方始終站在和平的一邊,將繼續勸和促談。
白宮表示,兩人都承諾指示各自的政府高級官員,就氣候變遷、世界糧食供應安全等問題「保持溝通並深化建設性的努力。」習近平與拜登也同意,就對全球穩定至關重要的其他事項恢復高層接觸,包括債務減免。
作為兩國關係解凍的一個跡象,拜登宣佈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將訪問中國,「以跟進他們的討論。」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美國國務院高級官員對中華新聞通訊社/中華時報表示,兩國正在努力「安排暫定於明年初的訪問。」若成行,這將是繼美國前國務卿蓬佩奧(Mike Pompeo)之後,4年多來首位訪華的美國最高外交官員。
此外,拜登表示,習近平已經同意恢復與美國的氣候變遷談判。今年8月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Nancy Pelosi)訪台後,北京憤而宣佈暫停美中氣候談判的所有對話。
習近平在二十大取得中共總書記的第三任期後,透過此次印尼20國峰會的契機,重回了國際政治主舞台視野。在此之前,受到新冠疫情影響,習近平已許久未出國,僅曾在今年9月短暫訪問中亞。
在會晤完拜登後,習近平將於週二(15日)與澳大利亞總理舉行自2017年以來的首次正式會談。同日,他也將會見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英國新任首相蘇納克(Rishi Sunak)則表示,也希望能與中國領導人交談。
烏克蘭與台灣問題
烏克蘭和台灣問題,是美中兩國衝突的高風險因素之一。根據白宮的說法,習近平同意拜登「反對在烏克蘭使用或威脅使用核武器」的觀點,兩人一致認為核戰爭不應該打,也不可能贏。儘管中國官方聲明中,並未提及此一說法。
俄烏戰爭爆發以來,中國一直避免公開批評俄羅斯的戰爭,但同時也避免了對俄羅斯的直接支持,如提供武器。美方一直希望能鬆動北京對於莫斯科的傳統盟友立場。
台灣問題方面,拜登在會後表示,美國不會改變「一個中國」政策,反對單方面改變台海現狀的任何舉動。在回答記者提問時,他還表示,不認為中方目前有進攻台灣的企圖。中國外交部的新聞稿則指出,習近平告訴拜登,台灣是「中美關係不可踰越的第一條紅線」。
對此,美國共和黨鷹派參議員科頓(Tom Cotton)批評民主黨的拜登,「天真地回到綏靖政策將傷害美國,危及台灣,並進一步給習近平壯膽。」
有收穫但難突破
美聯社認為,儘管此次拜習會沒有取得分水嶺式的突破,但仍為雙方帶來了一定收穫。除了共同譴責俄羅斯的核威脅外,拜登似乎還從習近平那裡爭取到了與中國在一系列全球共同挑戰上恢復部分合作。同時,習近平在這次會晤中也得到了象徵性舞台,以及拜登有力的 「一個中國」政策承諾。但無論拜習會向世界發出怎樣的訊息,兩國都對對方的意圖有著深深的懷疑。
法新社則指出,儘管拜登與習近平都試圖透過這次會晤為中美關係解凍,但分析人士大多預計兩國的緊張局勢難以進一步緩和。
美國智庫威爾遜中心的鍾瑞將這次的拜習會形容為「維護工作」。他認為,即使布林肯訪華,最終也可能只是「踩水」,而不是取得突破。
美國非營利智庫「史汀生中心」中國項目主任孫韻則表示,拜登此次「發出了一個令人放心的訊息,中方的新聞稿則顯得積極光明」,「這本身就表明雙方都對改善關係感興趣。」但是,除了共同希望避免最壞的情況和直接衝突之外,兩國對於更穩定的關係意味著什麼,有非常不同的看法,特別是在台灣問題上。
她說:「如果我們期望這次峰會能奇蹟般地拯救這種關係,並將其恢復到一個更好的位置,我認為我們需要看到更多的具體行動。」
《中華時報》《中華新聞通訊社》G20專題報道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