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化学博士到画廊主人 王珊珊转身伦敦艺术之都

作者:资深媒体人 纪硕鸣

都知道伦敦是一个艺术氛围浓厚的城市,一座古老与现代文化完美融合的艺术之都。 整座城市流淌着足以令人陶醉的艺术气息,而这样的气息还催化了一个事业有成的化学博士,让她放下专业改变人生,这多少令人匪夷所思。

那一天,王珊珊微信告诉我,可以在她的画廊《珊然轩》接待我。 然后发来了地址,并特意写清楚,大楼拐角处的标志,楼侧对讲机按纽,如果不行就直接给她打电话。

看那个地址,伦敦最市中心的商业区,博物馆、画廊、艺术院校、时装周、音乐剧、潮流品牌等的集中地,这里散发着浓浓的伦敦艺术风。

伦敦是世界上最具文化气息的城市之一,拥有世界一流的文化资源、机构和人才,电影、时尚、设计、音乐、游戏等产业均名列前茅。 据统计,文化创意产业就业约占这个城市总就业的1/6,2018年经济产出达到470亿英镑。 王珊珊也成为其中之一,对这个城市作出了文化贡献。

那一天,下着细雨,伦敦街上出现了厚重的长柄伞,红色的双层巴士、滙聚街边的茶座精致下午茶依然。 寻找3号门牌的《珊然轩》画廊,手机导航把我带到一处大楼前,楼下是酒吧,看到了96号门牌,想想距离《珊然轩》还很远,我没了方向。

这时手机铃声响起,王珊珊打来电话,问我到哪里了? 我告诉她就在街口,没找到门牌号。 她让我原地别动,然后转身。 她就在街的那一头,拐弯抹角就到了3号。 如果不熟,其实《珊然轩》不好找。 但中国有句古话称:酒香不怕巷子深。

《珊然轩》画廊要由电梯送你往下,推门是一个约不到20平米的客厅,左手边一排摆放着陶器,那是王珊珊的藏品,右边墙上挂着工笔仕女画,那是王珊珊的作品。 进门就可以看到一张手绘的中国地图,这其实是她自己原创的抽象东亚地图。 在向英国收藏家介绍中国文物前,王珊珊一定会指着地图说出这些古董是哪个方位的出土文物。

由此,英国收藏家们得到了一个古老中国的概念。

王珊珊称自己更法国和德国,她曾在法国留学,在德国读博士,专业是化学,做到英国石油公司的高管。 一个化学博士能够转身成为文化人、艺术家,确实让人有些惊讶。

2004年7月14号的法国国庆日,王珊珊着陆巴黎。 她认为,选择巴黎是因为高中和大学的一个梦想,从小特别钟情浪漫的法兰西文化、绘画、雕塑艺术,当然还有生活方式。 她的不少同学都选择了去美国,她则来到法国读石油化工专业,又到德国用4年时间读了这个专业的博士, 所以她既有法国文化的熏陶又受德国文化的影响很大。 不过,毕业时,英国石油公司更包容,给了她职位,王珊珊就选择来到了英国。

王珊珊出生在一个艺术世家,她自己系统学过素描、水彩、水粉及油画,师从已故画家刘鸿宽先生。 家族中不少是文化人,有画家也有职业京剧演员,就连她自己的国画作品也是姥爷亲手装裱的。 耳濡目染加上父母经常带她去旅游,让她从小对古代文明有探秘的追求。 不但喜欢中国史,还特别喜欢西方的古代史、艺术史。 她还一度深深被西方古希腊罗马文化感染到。

选读化学并不是阴差阳错。 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年代,王珊珊毅然地理科。 从南京大学的本科一直到读了法国顶尖的学院,再到德国马普研究所跟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教授并肩工作学习,化学让她走出国门认识了世界。

在伦敦,她不能抵御英伦艺术文化的风潮。 文化创意产业是伦敦近年来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 2011―2017年,伦敦创意产业就业岗位增长了31.8%,高于总体就业岗位20.8%的增长率。  王珊珊也转身跨入了文化产业。

不过,珊珊的生活目标还是艺术,即使她的化学专业如此娴熟,但骨子里的文化细胞挥之不去的活跃。

疫情期间她辞职开了一家画廊,从自己收藏的器物开始,分享对这份艺术的爱。 能够用自己收藏的古物,给喜欢古物者得到精神世界上的满足。 这是王珊珊开设画廊走上了艺术创业之路的初衷。

还在南京上大学时候,王珊珊就曾一个人到徐州那些汉墓去考察过,包括南京的一些南北朝早期时期的文明,沿着河边她甚至梦幻想象古代时期的一景。 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到北京一位陶瓷鉴赏家的古玩店帮手,喜欢上了收藏,也养成了喜欢将古物摆开讲解的习惯。 她的兴趣开始进入了陶器时代。 一件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彩陶打开了她的收藏之门。

对史前文明、早期考古文明的兴趣,王珊珊特别喜欢中国汉唐时期的丝绸之路。 她的收藏都集中在中国的新石器时代到唐代这个历史阶段,包括一些早期的希腊罗马和中亚西亚的早期文明,以及一些跟中国唐宋明同时期的韩国日本的一些器物。

王珊珊的画廊,给大家呈现的主要是从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公元前5000年一直到唐代这样一个区间。 可能看起来觉得不太像今天的中国,这正是王珊珊特别想给外国人讲述的历史。 她说,「也要给咱们中国自己的同胞讲讲,这其实是被中国人和外国人遗忘的一段非常中国的历史。 」

《珊然轩》画廊经常性的业务就是定期参加或举办展览,雕塑、彩陶等等。 一般展出都会要求观者别触碰。 与其他展览不同,王珊珊提倡一种很特别的艺术行为,欢迎大家来画廊里触碰她的藏品。 王珊珊觉得这很重要,人的感官包括嗅觉、味觉、听觉、视觉,还有触觉。 她说,在欣赏艺术的时候,绝对不能忽略了触觉。 你怕贵重不敢碰,她还鼓励并教你怎么触碰,欢迎观者把罐子抱在怀里、摸一摸,去体验其中的感受。

今年1月份,王珊珊参加伦敦梅菲尔(Mayfair)一个古董艺术展会,《珊然轩》的展位每天向公众免费提供半个小时讲座, 还有半个小时开放触碰展品,引起了参会者的兴趣,每天都有数十观者参与。

一位藏家朋友,对一个中国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史前罐子有兴趣。 这个罐子看上去平平无奇。 一个棕红色的土罐,有点像盛水的容器,两边有对称的耳伴。 当王珊珊让他捧在手上时,他脸上的表情,似乎突然间开启了整个宇宙般惊奇。

埋在泥土下三、四千年,会有草根长在器壁外面和罐内泥土,有草根留下的痕迹,也会有小虫子爬过留下的痕 印,还有工匠留下参差不齐的纹饰。 捧到手里,近距离仔细端详,这位近80岁的英国藏家,在《珊然轩》展台,不声不响足足 观赏了两个小时,留下了一句话:真奇妙。

王珊珊指,审美需要一定的境景影响,画廊主不是教授,但希望用自己的经历、热忱,创造教育机会,营造审美机遇,用的各种感官来欣赏中国古代的器物,体会中国古代文化之美。

以器物来展示中国不同时期的文化、文明,为了让藏家能更直观的了解背后的文化,王珊珊会耐心地告诉走进《珊然轩》的每一位有兴趣者,他们观赏的每一件馆藏器物,出自中国哪个地方,文化背景是什么,让藏家有更为直观的认识艺术品,认识中国文化。

但有的时候,艺术就是各人创作性的表现和喜爱,与文化背景根本无关。 王珊珊的一个藏家收了她一件唐代的马,她向客人热衷的介绍唐朝、唐朝的马,客人根本不感兴趣。 他的反应就是觉得喜欢、觉得好看。 他收下藏品请王珊珊到他家里观看。 大厅墙上挂着色彩丰富的当代油画,这件马饰品就放一幅五颜六色的油画前,非常有意思的作了衬托。 他说,当代作品色彩丰富,终于有一件古老的作品作衬。 颜色朴实,形成了与当代作品色彩丰富的搭配。 王珊珊终于明白他喜欢的原因。

由此,王珊珊也体念到,历史价值很重要,但美却是第一位的。

有一位藏家来《珊然轩》拜访,王珊珊向他讲解中国的史前陶器,他很认真的听讲了3个小时,然后说,听了你的讲解我很喜欢,没有理由不收藏它。 他拿起一个古远的小罐子,王珊珊为他作了很精美的包装。 包装完,精美包装下小罐子,有了一层外观美。过了一个月,该藏家发来了一张照片,一个大理石的雕像,旁边放着那个小罐子,包装原封不动,他说包装的太好了,不忍心打开。

放在雕像旁,一件4000多年前的古代器物,经过包装,赋予它一种新生的魅力也有了一种神秘感。 4000多年古远的历史跟现实联系起来,跟现当代艺术站在一起,不忍心破坏这样的艺术品,一个新的艺术生命 。

一件古老的收藏,经过王珊珊艺术画廊的包装,展开的完全是新的艺术生命。 这也赋予画廊文化的另外一种意义。

这样的特殊经营方式,《珊然轩》脱颖而出,被吸收加入伦敦亚洲艺术组织(Asian Art in London),其中最知名的会员无疑是中国人熟知的Eskenazi埃斯卡纳齐画廊。

这是国际艺术组织对中国艺术画廊的肯定。因为加入这样的组织需要严格审查,《珊然轩》成为该机构中最年轻的中国人的画廊。从去年开始,王珊珊把业务拓展到了欧洲大陆,《珊然轩》也成为了法国巴黎亚洲艺术周的成员。

其实,在欧美进入这个亚洲艺术领域并不容易,这是个传统上由西方男人主导的行业。在某些同行眼中,王珊珊一个女性就是另类,加上她又是一个亚洲面孔人,在一开始难免引来白眼 。 但是她说,很多德高望重的老画廊主都很认可她的这份热情和坚持,对她的活动很支持还给她无私的建议。王珊珊与这些元老们共事的时候,看到有些已经90岁了,还在楼梯爬上爬下的,很是感动。真是应了业内一句话:古玩行没有退休只有生死。

我问王珊珊最近在忙什么,她说看到新闻报道叙利亚、土耳其地震令很多的人失去了家园,她想通过画廊的平台为他们送去爱心。

她想到伦敦有一些私人博物馆,珍藏着一些贵族的收藏,都是很有意思的艺术品。 王珊珊策划一个面向公众的慈善活动,为叙利亚、土耳其难民们募集一些捐款。 她的构想得到支持,那些八九十岁的老人表现的特别的兴奋,一拍即合。 一场特别的慈善活动,有参观导览、艺术品拍卖,收入、捐款都捐给了慈善机构。

人生不同时段会有不同的追寻,王珊珊不同,她是在经历了化学世界的化学反应后,转身要圆的是自己从小的梦。 虽然在国际艺术领域刚刚起步,但始终是走在了找回自己的路上。 为这份小时就铸就的艺术理想,重回自己的人生路。

留下一個答复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