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新聞通訊社/中華時報4月15日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外辦主任王毅今天會見訪華的德國外長貝爾伯克。王毅指出,台灣回歸中國是二戰後國際秩序的重要組成部分。島內台獨勢力圖謀破壞台海現狀,危及台海和平,要維護台海穩定,就必須堅決反對台獨分裂活動。中國曾支持德國實現統一,希望並相信德國也會支持中國和平統一大業。
王毅表示,中國堅定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順應全球化的時代發展潮流;堅定維護聯合國權威和二戰後形成的國際秩序,反對單邊主義、強權霸淩,推動國際關係民主化。中德間有廣泛共識和共同利益,中方願同德方加強交流溝通,增進相互了解,籌備好新一輪中德政府磋商,共同應對氣候變化等全球性挑戰,推動雙邊關係健康發展,為動盪不定的世界釋放積極、正面信號。
根據外交部網頁,貝爾伯克表示,德方理解台灣問題對中國的重要性和敏感性,堅持奉行一個中國政策。她又說,中國作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德國作為歐洲大國,雙方加強對話溝通十分重要。德中具有許多共同利益,德方願同中方加強互動交流,增進相互了解,擴大經貿、旅遊、人文等領域合作,共同維護世界貿易暢通,推動德中關係不斷發展。
中國國務委員兼外長秦剛與訪華的德國外長貝爾伯克4月14日共同主持第六輪中德外交與安全戰略對話。中國外交部說,中方向德方系統性闡述在台灣問題上的立場。在北京釣魚台國賓館舉行「中德外交與安全戰略對話」會議,會後舉行聯合記者會。
德國外交部長貝爾伯克和中國外長秦剛在4月14日記者會上公開「交鋒」,稱台灣不穩定將會是可怕的情景。兩人並在烏克蘭戰爭、中國走向超級大國之路、人權等議題上交手。
●台海議題
貝爾伯克在聯合記者會中說,改變台灣的地位是「不可接受的」。
她說:「我們仍然致力於我們的一個中國政策,但與此同時,我們擔心台灣海峽當前的局勢。」貝爾伯克提到,海峽兩岸「軍事對抗升級」對整個世界而言將是一種「可怕的情景」。
面對貝爾伯克的強硬措辭,秦剛予以反擊。秦剛在聯合記者會回應台灣問題時強調,島內分裂勢力在境外勢力支持和作用下,搞台獨分裂活動才是造成台海局勢緊張的根本原因,如果大家都希望台海局勢穩定、地區和平安寧,就要旗幟鮮明反對台獨,反對外來干涉。
秦剛指出,必須尊重基本事實,就是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代表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這就是貝爾伯克強調一個中國原則的內涵。
對於中德經貿合作,秦剛強調,只要雙方保持開放,就沒必要擔心所謂的依賴,中德是夥伴不是對手,中德要合作不要對抗,不論零和對抗或集團對抗都要不得,經貿合作是兩國關係的壓艙石,中德在產業鏈上的依存關係是經濟全球化的必然結果,人為地為正常經貿合作踩煞車,將適得其反,得不償失。
●烏克蘭殷鑑不遠
貝爾伯克主長歐洲應該與中國維持密切往來,但也該從俄烏戰爭中學到教訓:過去歐洲因過度依賴俄國能源而「付出巨大代價」,如今更不該重蹈覆轍。她表示,德國並非要與中國「脫鉤」,而是要「降低風險」。她昨天在天津時也說過歐洲應該降低對中國「不健康」的依賴。
針對烏克蘭議題,秦剛重申「勸和促談」主張,稱不會向衝突的有關方提供武器。
貝爾伯克也再度敦促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發揮對俄國的影響力,呼籲俄國總統蒲亭(Vladimir Putin)停戰。她還不忘指出,中國的「政治解決」立場文件並不包含呼籲「侵略者」俄羅斯停戰。
●中國成為超級大國之路
貝爾伯克強調德中關係的重要性,稱德國「不希望」與中國脫鉤。但她也表示,人們越來越擔心中國崛起為超級大國的途徑。
「150年前,歐洲通過擴張、壓迫和殖民主義實現了自己的崛起。因此,當中國今天宣布到2049年成為世界大國目標時,許多人都在認真傾聽,」她說。「這些人不禁自忖中國會選擇哪條道路。」
秦剛在聯合記者會重申,中德兩國是夥伴,不是對手。中方願意在經貿領域與德方合作,人為地為正常經貿合作踩煞車將適得其反。
他說,過去,西方殖民給世界帶來了很多苦難,中國不會走西方殖民主義的老路,而是會建設一個人類擁有和平與安全的世界。他表示,中德之間有意見不統一,但交流需要相互尊重。他說,中國不需要西方來教自己怎麼做。
●人權和公平競爭
貝爾伯克還表示,德國也希望中國正視新疆的人權疑慮,並且提供德國企業公平競的條件。
她說:「如果一些企業以人權的代價取得了優勢,那就不是一個公正的競爭。」
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在例行記者說,中德雙方一致同意,中德應開展全方位交流,增進戰略互信,避免戰略誤判,秉持正確相互認知;推進各領域合作,本著務實開放精神,促進互利共贏;堅持互尊互信、平等相待、求同存異原則,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加強國際事務溝通協調,攜手應對全人類共同面對的風險挑戰。中方還向德方系統性闡述在台灣問題上的立場。
汪文斌又說,秦剛在天津同貝爾伯克一齊參觀當地德國企業,兩人之後乘坐高鐵到北京。
關於烏克蘭問題,中方強調,解決烏克蘭危機的唯一出路是勸和促談,中方願繼續為和平努力,也希望有關各方保持客觀冷靜,共同為通過談判解決危機作出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