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为“农管”正名 还要有说服力

作者:资深媒体人 纪硕鸣

澎湃写了一篇社论「要为『农管』正名,就得管住闲不住的手」,农业执法被带偏是因为个别地方乱作为瞎指挥。 “农管”要正名,还需要拿出「农管」如何促进了农业发展的事实。

2021年央视报道,他指,中国粮食生产实现十八年连续丰收。 2022年9月,人民网报道,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 2021年,中国粮食产量达到13657亿斤,比2012年增产11.5%,连续7年超过1.3万亿斤。

在如此的农业大好形势下,政府近日启动部署2023年全国农业综合行政执法“稳粮保供”专项行动。 将原分散在地方门内设机构和所属单位的行政执法职能整合起来,组建农业综合行政执法队伍,网民称为“农管”。

当局的说法是,农管队主要是打击“侵农害农”等违法行为,不会干扰农民的正常生产生活。 但有网民发现,最近,「农管」执法,互联网平台上反映农村执法问题的帖子大量涌现。

禁止房前屋后种瓜种菜“、”不让农民晒被子“、”焚烧秸秆罚款过亿“、”种地需要凭证书“等等,有画面还显示:有村长、村委书记陪同下乡视察的农管官员,对于路边栽种树木见一棵伐一棵。 还有视频出现用压路机将上好大枣压烂的粗爆执法现象。 “稳粮保供”变成了面子工程,令人不解。

政府明确,农管是管打击假冒伪劣种子、农药、兽药等侵农害农违法行为,不会干扰农民的正常生产生活。 为确保中国农业高质量产出,针对的应该是极少数的破坏农业、破坏稳粮的违法行为。 现在某些地方却变成了声势浩大、轰轰烈烈的广泛执法。

中央出台对农村农业的新管理方法,出发点没什么可说,但执法走样始料不及。 这样做能否符合初衷,起到“稳粮保供”的作用,一年后到农民收成时自有分晓。

在取消计划经济之后,中国采以分田到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告别了农民以集体方式进行生产的农耕制度。 这种农村集中执法管理的做法改革开放以来头一次。 这里有几个问题值得探讨

  1. 中国改革开放,农业农村以分产到户为主要农耕形式,农民自主经营。 如果现在种什么,怎么种都搞一刀切,基本上就又回到了公社、大队的集体耕作方式。 过去集体耕作收成好与不好有领导负责,现在以统起来、管起来的方式,最后收成好不好谁负责? 「农管」肯定不管。
  2. 农民种地是最自然的社会劳动现象,按照自然法则,也有自然的产业链。 「农管」不可能是专家,加上基层反应的执法扩大化,管天管地管农民种地,最终造成的损失,砍的树可能长时间都无法补回来。
  3. 这样大规模的统一农管,在城市中也发生过。 比如城管出动一刀切将所有门店、招牌搞成清一色,最后是违反了人类的审美,违反了市场需求,要推倒重来。 农村不能再折腾一次。
  4. 统起来、一刀切的做法还是计划的思维。 中央在各个场合强调改革开放,要明确为什么改革? 那是因为中国的计划体制束缚手脚影响发展,所以需要改,要放开。 那怎么开放? 向谁开放? 改革开放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目标和方向,但总体上就应该是向世界开放、向市场开放,否则,讲开放没有意义。
  5. 执法不应该没有边际,制定法律的部门应该有执法指引,指明哪些是执法范围,有规有矩才能成方圆。

「农管」要促进农业发展,而不是束缚农民手脚。

 

留下一個答复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