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資深媒體人 紀碩鳴
2023年度4月23日,倫敦中國銀行大樓的培訓中心,一場別開生面的商業中文競賽正在舉行。 台下端坐著的六位華裔評委,臺上的競賽者都是歐洲學生,競賽全程以普通話進行。 不少競賽的講題都與中國有關,以一個外國學生的感悟講述與中國相關的故事。
這個名為「英國大學生社會公益和商務創新漢語大賽」的賽手都是來自英國各大學選修漢語的外籍學生,他們用普通話表達學到的商務知識和商業創新理念。 競賽的既是商務創新,還是普通話的中文表達水準。 這樣的競賽已經是第四屆了。
首屆比賽始於疫情肆虐時,英國封城的2020年4月,前三屆都只能在網上進行。 今年首次線下舉辦,中央電視台還做了現場直播報導。 連續四年來,來自英國十幾所高校的50餘位學生參加了這樣的比賽。
競賽的選題大多與中國有關。 2021年的第二屆商務漢語比賽中,一位二十來歲的英國學生詹其詩(Cindy Chim),面對四位商務漢語教學資深教師和四位商界翹楚擔任的評委,用一口流利中文以PPT講解。 以八分鐘的時間用普通話清楚表達他的商業理念。 然後接受專家們的中文提問。
詹其詩一直關注著中國吉利汽車收購倫敦黑色計程車(black cabs)的新聞,這家善於併購的中國車企能否順俐落地倫敦需要什麼條件? 於是她認真進行了市場調查,然後整理出自己的思考:黑色計程車是倫敦著名的城市標誌,中國企業要進入英國市場,需要注意的幾大問題。 她用中文表達,雖然算不上字正腔圓,但吐字清晰,條理清楚,論述在理。
用學到的漢語及商業知識,精湛的講述與中國相關的故事,她的論述獲得了讚譽,評委們甚至認為應該把她的商務建議轉達給吉利。
詹其詩的父親是英國人,母親是香港人,從小父母離異,她隨父親在英國生活,中文主要是在大學期間學習的。 除2021年商務中文比賽外參加過2019年「漢語橋」全英大區賽,獲得過三等獎。 2021年參賽時學習中文兩年。
中國改革開放帶來的突飛猛進的發展,令漢語教學在英國高校一段時間中成為熱門學課。 據悉,超過一半的英國大學開設了漢語學分課程,其中不乏有商務漢語及相關專業。
但很多年來,英國大學教授漢語就是在課堂上,學習成績檢驗的單一標準是課堂內的考試成績,並不重視實際應用。
倫敦大學亞非學院東亞語言文化系主任教師宋連誼在英國從事漢語教學30多年,參加他的授課學生少說數千人。 學生熱心學中文時,都要開50人的大班來授課。 有時候同時幾個班,還要帶碩士生。 可謂在英國桃李芬芳。
宋連誼老師邊教學邊想著一個問題。 英國學生學了中文該如何應用? 但在英國,不是母語的漢語學習結束,要找一個實習的機會都很難,如何應用談何容易。 這是讓教師和學生都深感頭痛的世紀難題。
宋連誼老師教大學本科四年級的高級漢語,還有高年級商務漢語。 近幾年,宋連誼老師一直醞釀著要將漢語學習與實際應用結合起來。
他嘗試讓學生「學習中國語言就是要應用,讓英國學生有更多走出課堂,走向市場,走向社會的機會。」 在宋老師看來,這也是教學者的責任。
2020年4月,宋連誼老師聯絡英國的其它大學,成功舉辦了「首屆英國大學生商務漢語大賽」,包括倫敦大學亞非學院、曼徹斯特大學和伯明罕大學派選手參加了。 一開始的設計就模仿常見的商業設計類的比賽,評委均是成功商業人士,選手的商業理念及模型要被接受,就有希望直接拿投資的那種。 所不同的是,宋老師設計的大賽都必須是以中文表達、母語為非華語的學生。 第一屆專家評委由三位語言學老師和三位商務人士組成。 以後評委增加到八位。
首屆商務漢語比賽經過選拔,有10位學生參與在這個評臺上展示自己的實力。 每位參賽者要在8分鐘時間內,以中文表述完成商務設計的構想以及投資回報的計算等。 可以與中國產品中國經濟有關,也可以是走向世界的內容,但你表述的物件一定就是中國的客戶或者是投資者。
有一位伯明罕大學選手,雖然他主修不是中文而是商學,因為對商務漢語感興趣而學習中文,雖然中文不是那麼標準,但商務設計卻非常特別。
這是一位黑人孩子,膚色一點沒有影響他的智商。 宋連誼老師說,他的語言發音並不很好,給我印象深刻的是商業設計:要製造一款女式鞋子。 以解決職業女性上下班換鞋的問題。 「看似很簡便的構思,卻讓人覺得很有趣」。
職業女性需要穿高跟鞋上班,她們痛苦的是去上班或者回家的路上依然穿著高跟鞋的不便。 於是,大部分女性選擇帶著兩雙鞋,上班前下班后都要換鞋。 這位學生的設計,只需換個鞋跟,簡便而實在,讓女性解除換鞋之苦而只要換鞋跟。
這位學生對自己的設計很投入,自然的設計表達及實用性,贏得了評委會的讚譽,這位唯一非中文專業的學生獲得了首屆商務漢語大賽的第一名。
這個故事,給宋連誼老師很大的觸動,在教英國學生商務漢語時,以前更多關注的是語言,而實際上這門課的商務同樣重要。
結合教學,宋老師一是要把教學與世界的發展結合起來,盡力做到以中文去看世界; 二就是與中國結合,請中國的商務專家對話,盡力做到以中文運用認識中國。 讓課堂中學習中文的外籍學生,有了一個更大的交流平臺。
宋連誼老師認為,這樣的活動涉及到與中國,甚至就是在以一個外國學生的思維講一些中國故事,對中國社會發展、對中國的世界影響都是極有意義的。
一位挪威來的女學生,講述了她在旅遊中感受到外國人去中國旅遊信用卡不方便,又不熟悉微信、支付寶,支付有瓶頸。 她要設計一款國際旅遊APP,方便所有外國人到中國旅遊消費支付。 4年前,她的這個構想及設計還是挺有創意的。
有意思的是,這位挪威女生是宋連誼老師的商務語課及高級中文課的學生。 宋老師在課堂上佈置了讓學生做一個“mini” 市場調查,這位女生選擇做了一個對中國華為手機品牌的調查。 畢業后,憑著她的優秀成果,這位挪威女孩被華為的劍橋研究中心招攬。
在2021年第二屆商務漢語比賽中,有一位德國女學生介紹了德國有一種廢物回收的公益環保專案,她特別想推薦給中國人。 還準備向德國政府申請資金,是一位學中文又真心願意幫助中國的學生。
這些事例讓宋連誼老師欣慰,教學和社會結合的理念開始有了成果。 以事實回答了一個靈魂提問,學漢語的目的。
宋老師給出的目標,一是肯定要與中國有關,二是不僅通過漢語了解中國,重要的是要有實用性,才能讓漢語學習有興趣有動力,學成要有用。
宋連誼拿出一份2021年第2屆的比賽話題,英國學生研究的課題包括:“一帶一路”與全球經濟; 中國-英國跨文化合作專案; 后疫情時代,吉利計程車未來何去何從; 中英社交圈; 促進中德之間的合作–中國農村地區的廢物處理; 義大利餐廳-向日葵等十來個。 學生演講的題目70%左右直接與中國發展有關。
語言本身就是一種文化,學中國語言本質上離不開中國文化,尤其是當把中國的商業文化和外國的文化及市場結合起來的意義。 學生在用中文思考商業設計時,早已經不是單一的商務了,文化、社會、法律、市場等,是綜合的與中國發展的關係。 幾十年的教學及幾年的商務漢語大賽,讓宋老師更領悟到中國文化傳播的門該如何打開這一主題。
遺憾的是,宋連誼勢單力薄,企業和社會資源不夠。 學生們到中國企業實習的要求他都無法滿足,更不要說提供他們與中國商務有關的工作機會。 這成為英國漢語教學的短板。
國內有報導稱,世界上日語已超過義大利語,成為全球第五大選擇最多的語言,而曾經最受歡迎的漢語,在2021年的排名中已下降到第八位。 2020年美國學習漢語的大學生比2016年減少了21%。 漢語,對西方大學生的吸引力越來越弱了,顯得與中國日益增強的國際影響力格格不入。
但在宋連誼老師的教學來看,英國學生對學習中國的語言、學習中國文化的熱情還未減,學習中國商業還是有空間和興趣。 他認為,關鍵是如何以正常的方式,教正常的內容,讓學生有興趣、知前景。
不涉及政治、不需要灌輸,這才能讓外國學生學好中文,參與講好中國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