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名潞、邵亦楊、肖戈:探討微觀中的“二十一世紀藝術”

       日前阿拉斯加的鱈魚——李琳琳個展學術對話活動在Yan Art藝術空間成功舉辦。本次活動特邀著名藝術史學家、策展人高名潞教授,以及中央美術學院文學院副院長、藝術史學家邵亦楊教授“探討微觀中的‘二十一世紀藝術’”為主題進行深入對談,由鳳凰藝術總編輯、鳳凰中心館長肖戈擔任主持。

Yan Art空間所呈現的李琳琳個展中,一層展廳展出的作品《暸望塔》,以其複雜的結構和豐富的視覺元素,成功構建了一個多維度的體驗空間。例如,重新粉刷的牆壁顏色,展廳兩側牆面上懸掛的“Men”“Women”字樣的霓虹燈裝置,其光影投射於深邃的水面之中,為觀眾提供了一個既能感受溫度變化又能進行深度冥想的空間。

二層展廳中,藝術家運用金屬框架與地圖元素,打造了一個充滿對話性和想像力的空間,引導觀眾進行更為深刻的思考。作品《AI綠色通道》與《一個七天的世界》以生命為核心主題,展現了生命的多樣性與新生的希望。此外,作品Trephō(泰雷弗)與《魚缸》(天道酬勤)、《伊甸園》、《胎盤》、《遺忘之鏡》共同構建了一個涉及文字與表意、日常與超驗、個體與共性關聯的綜合體系。二層空間還特別設置了藝術家的臨時工作室,通過視覺、觸覺與情感的多重交織,引領觀眾進入一個充滿想像與反思的藝術世界。

 

在學術對話環節,與會嘉賓集中討論了以下三個議題:21世紀以來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認知;21世紀藝術的潛在變革;以及如何界定和討論類似李琳琳這樣的藝術家。

高名潞教授在其發言中提出,自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中國當代藝術歷經了從鄉土現實主義的興起到80年代的文化本體探索,再到90年代全球化背景下的當代性檢驗,以及21世紀初藝術市場的興衰更迭。在此過程中,藝術風格不斷演變,但也暴露出對持續性和學術共識的缺失,導致藝術界在市場波動面前出現失語和方向迷失的現象。

 

他強調,為了藝術的未來發展,我們必須反思如何堅持和深化那些有價值的藝術實踐,使其發展至極致,形成具有影響力的學派和流派。藝術家需要具備定力,持續地將自己獨特的藝術語言推向極致。在當代藝術的多元交流和碰撞中,藝術家應找到自己的定位,堅守自己的創作理念,從而在不斷變化的藝術潮流中建立起屬於自己的藝術風格和價值。

在藝術理論領域,關於當代藝術的界定和理解一直存在爭議。傳統的藝術批評和歷史研究方法,如歷史化整合和形式分析,雖然在現代主義和後現代主義時期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在面對全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藝術現象時,其局限性逐漸顯現。在二十一世紀,尤其是在後疫情時代,藝術界開始尋求新的理論視角和方法論,以更全面地理解和評價全球藝術。

李琳琳的作品展現了她作為女性藝術家對個人內心世界的尊重,其創作手法迴響了90年代中國公寓藝術中女性藝術的親和與直接性,將日常物品轉化為藝術表達,體現了中國女性藝術的顯著特點,即從激進到溫和自然的轉變,並強調了與個人生活緊密相連的創作主題。這種藝術實踐不僅展現了女性藝術家的獨特視角,也彰顯了其作品的持久價值和發展潛力。

 

李琳琳的展覽和作品提供了一個思考的契機,提示我們可能需要從過去的求證思維方式轉向更加注重個體體驗和感受的體認方式。這種轉變不僅有助於藝術家更自由地表達個人視角,也有助於批評家和學者更深入地理解藝術作品的內在價值。通過這種平衡,藝術創作和批評可以更加開放和多元,促進全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藝術交流和互動。

邵亦楊教授在討論中指出,二十一世紀的藝術標誌著與之前時代顯著的不同,其特點是藝術與其時代的緊密聯繫和對話性,強調了全球文化平等交流的重要性。這一時期的藝術家們不再局限於藝術運動的框架,而是更加自由地探索多樣化的藝術實踐,體現了藝術的共時性、歷時性和錯時性,其中創造力成為了藝術的核心價值。

藝術的當代性不僅僅體現在形式和視覺上,更在於其思想深度和創造性。藝術家的作品應當是個體化的言說,而非單純遵循規則的語言。藝術作為一種觸媒,不僅應具有想像力和吸引力,還應承擔起反映和揭示社會問題的責任,推動社會認知的改變,這是藝術家和藝術作品真正的價值和意義所在。

李琳琳的藝術創作在形式與思想上均展現了深刻的內涵,她的作品《十日談》無視年代的隔閡,觸動了跨時代共鳴的神經,展現了對日常生活狀態變遷的敏銳洞察和批評性思考。她通過藝術探討的問題不局限於特定文化背景,而是觸及了普遍存在的社會議題,這些問題的普遍性和持久性提示我們,藝術的真正價值在於其能夠超越時間和文化的界限,引發深層次的反思和對話。

 

同時,李琳琳的作品也強調了藝術的跨文化和跨時代對話性,她與歷史上的藝術家們共用著對藝術普遍價值和意義的追求。藝術不僅僅是視覺上的享受,更是思想和精神上的探索。歷史上許多藝術家之所以未能在藝術史上留名,往往是因為缺乏思想深度。中國藝術界和文化制度面臨的挑戰在於如何更好地展示和認可那些具有深刻思想和創造性的藝術實踐,這是推動藝術發展和文化進步的關鍵。

肖戈館長在評價李琳琳的創作時指出,她是一位充滿活力且具有深刻思考的年輕藝術家,她的作品在視覺、形式和內涵上都展現出強烈的衝擊力和獨特的個性。在最近的女性藝術家展覽合作中,她的勤奮和對藝術的熱愛顯而易見,她不僅全程參與布展工作,還激勵團隊投入極大的熱情。她創作的大型、景觀性作品不是為了商業利益,而是出於對藝術的純粹追求和自我表達的渴望,她將現成品轉化為超現實主義的藝術作品,展現了她豐富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儘管當代藝術界受到資本和市場的影響,李琳琳的創作精神卻體現了一種不計成本和付出的純粹藝術追求。她身上所展現的堅韌和執著,以及對藝術的執著追求,在年輕藝術家中尤為難能可貴。這種牛勁預示著她在藝術道路上的巨大潛力和成功前景。堅持自我和創作是藝術家成功的關鍵,而李琳琳的未來無疑是光明的,她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將引領她達到更高的藝術成就。

結語:為了藝術的未來發展,我們必須反思如何堅持和深化那些有價值的藝術實踐,讓它們發展到極致,形成具有影響力的學派和流派。藝術家需要具備定力,持續地將自己獨特的藝術語言推向極致。在當代藝術的多元交流和碰撞中,藝術家應找到自己的定位,堅守自己的創作理念,從而在不斷變化的藝術潮流中建立起屬於自己的藝術風格和價值。同時,我們也需要給予年輕藝術家更多的關注,他們的獨特感受和視角是藝術發展的重要動力,需要被提升和總結,為二十一世紀藝術的未來發展提供實證和啟示。

 

留下一個答复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