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徐冰:當代藝術深深扎根於社會現場中

中新社香港6月12日電 (中新社記者 韓星童)藝術家徐冰記得,往年參加意大利威尼斯視藝雙年展,總會有很多藝術界熟人來打招呼,今年少了些,面孔也年輕了些。他想,是不是當年一塊創作的那幫人都老了,退休了,就剩我還在這瞎折騰呢?

他索性將藝術“折騰”上了太空,4月在威尼斯聖塔·維內蘭達教堂舉辦個展“徐冰:藝術衛星——首部在太空拍攝的動畫影片”,在這座古老教堂的白色拱頂上,投影出一段時長約3分7秒的人類首部攝於外太空的定格動畫《衛星上的湖泊》,觀眾則躺在懶人椅上仰望星空,凝視在失重狀態中逐一抖落的人類文明。

“教堂那邊有人在祈禱和禮拜,這邊則別有洞天,整個環境和作品本身同時構成了新的藝術表達法。”這位新晉香港“文化推廣大使”,隔著時差與屏幕,三言兩語便向中新社記者勾勒出藝術本身強勁的感染力與生長性。

圖為個展“徐冰:藝術衛星——首部在太空拍攝的動畫影片”現場。受訪者 供圖

過去幾年,徐冰鍥而不捨地在太空藝術領域開墾,年初由他主導的中國首顆藝術衛星“SCA-1號”成功發射,開啟藝術衛星地外駐留項目。再往前,無論是最廣為人知的藝術作品《天書》,抑或與之對應的《地書》,用監控視頻剪輯成的類型片《蜻蜓之眼》,徐冰在外界“這有點不著邊際吧”的質疑中,擁抱並反思世界的種種變化,從社會現場獲得持續不斷的創造力,拓展創作的邊界和形式。他篤定這才是藝術的使命。

“我一直對社會現場非常關注,對我來說總是有太多東西需要反省和表達,一些現象背後的內部邏輯和更深層原因,需要慢慢探尋。”於是,在這些向下挖掘的過程中,徐冰的創作也始終處於一種持續生長、“好像停不下來”的狀態。

作品呈現出的前衛性甚至將時代遠拋在後,令徐冰成為最早一批在國際藝壇聲名鵲起的中國當代藝術家。那之後很長一段時間,他定居紐約,創作足跡遍佈全球,頻繁穿梭、浸潤於多元文化之間,早已習以為常。

早前,徐冰獲委任為香港“文化推廣大使”。圖為香港特區政府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局長楊潤雄(右)頒發委任狀予徐冰(左)。香港特區政府新聞網 供圖

在港接受委任、短暫停留的幾天,為開展新項目,他到訪了一些藝術機構、與年輕一代藝術家見面,走在街上感受撲面而來的海風和人文情懷。他倏然意識到,自身的文化基因與這座城市中西並蓄的文化肌底驚人地相似。“我們這代人固然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但中國傳統文化在我們基因中埋藏之深、份量之重,其實對日後我們參與國際文化活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徐冰近日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受訪者 供圖

再觀香港,徐冰將其形容為一座標準的“在全球當代文明成果教育下形成”的城市,擁有西方教育的框架,卻同樣深深扎根於傳統文化的土壤,取其精華破土茁壯。“香港是一個把‘藝術為人民’做得非常好的地方。各種藝術都有,歌劇、交響樂、美術館、民間藝術等隨處可見,並滲透在普通市民的生活中。”這與徐冰堅守多年的理念不謀而合——消除藝術與普通觀眾之間的隔閡。

在委任儀式上,徐冰曾表示希望能培育香港年輕藝術人才,為他們展現才華創造機會。於是他帶了4名香港年輕藝術學生前往羅馬美國學院展開為期2個月的在駐計劃,並對他們的天賦抱有期待,“隨著香港進入新的社會進程,將會給他們打開更廣闊的藝術視野,他們對藝術和社會關係的思考,也會比過去有更實質的進展。”

徐冰說這祗是一個開始,一次嘗試,未來無論是落地香港社區的互動項目,還是國際藝展項目,甚至是藝術衛星地外駐留項目,都向香港年輕藝術人才敞開大門。(完)

來源中新社

留下一個答复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