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問)馬來西亞“獅痴”蕭斐弘有何舞獅情懷?

中新社吉隆坡6月21日電 (中新社記者 陳悅)舞獅早年隨華僑漂洋過海來到馬來西亞,如今已成為廣受當地各階層、各族裔歡迎的民俗。有“馬來西亞獅王”之稱的蕭斐弘近日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談及舞獅在馬來西亞走過的發展歷程,舞獅為何能得到馬來西亞社會的廣泛接受,及其眼中舞獅所蘊含的文化傳統與精神內涵。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您曾數十次獲得馬來西亞及世界性舞獅比賽冠軍,被譽為馬來西亞“獅王”。在您看來,舞獅運動目前在馬來西亞發展如何?

蕭斐弘:我年近70歲。60多年前,當時的生活沒什麼其他娛樂,所能接觸的都是一些中華民族傳統草根文化,包括舞獅在內的中華戲曲、中華功夫等傳統文化為馬來西亞華僑華人提供了最多的休閑娛樂。

我初次接觸舞獅是在華僑華人的春節。當時還是小孩子的我覺得舞獅“很威武”,立刻被打動。年齡稍長後,我就投入到舞獅工作,並從此沉迷其中,有幸與馬來西亞舞獅文化共同走過50多個春秋。因此,相比所謂的“獅王”稱呼,我更願意被稱為“獅痴”。

舞獅很早就隨著華僑下南洋,在馬來西亞落地,並一直在民間傳承。在早期,舞獅局限在華人社會中,且主要是在春節等節慶上扮演“烘托氣氛”的角色。進入20世紀70年代,舞獅在馬來西亞社會逐漸走出原有的“圈子”,開始全面發展。

到20世紀80年代,當時很多華人社團和華人文化工作者開始有意識地積極發展與推廣華人文化。舞獅作為華人文化的重要內容,迎來大發展的時代。尤其是當時華社創辦了很多舞獅比賽,這無疑成為舞獅在馬來西亞發展的一大動力。舞獅比賽的普遍舉行,不但吸引更多青年投入到舞獅中,也推動舞獅界開始訂立相關條例、規則,令舞獅在馬更加規範發展。

隨著舞獅在馬來西亞的發展和普及,舞獅的文化價值和觀賞性也受到華人之外的馬來西亞各民族的普遍肯定。不少馬來西亞其他族裔民眾,也開始在重大活動和節慶儀式上請來舞獅助興,還有很多其他族裔民眾投入到舞獅運動中。我的弟子中有華人,也有馬來人、印度裔及世界其他國家的人。

馬來西亞政府也日益重視舞獅。馬來西亞教育與體育機構均與舞獅界開展合作,教育機構甚至還把舞獅精神寫入學校課本。

可以說,舞獅在馬來西亞社會已得到較為廣泛的認可,成為跨族裔的文化財富。

 

中新社記者:在您看來,舞獅為什麼能在馬來西亞獲得廣泛歡迎?

蕭斐弘:在我看來,舞獅講究形神結合,方能真正打動觀者。

所謂“形”,首先就是獅頭的外觀。好的獅頭,生動傳神,很好傳達出百獸之王的威武。

其次,就是舞獅的外在技藝,舞獅者通過自己的表演,表現出“喜、醉、怒、睡、醒、靜、動、驚、疑、怕”等雄獅百態,並注入表演者的感情。

所以,舞獅僅從視覺效果而言,外觀和技藝展現就能“吸睛”,讓他們沉浸其中,喜愛非常。

所謂“神”,在我看來,則是舞獅技藝所蘊含的文化內涵。我認為,要成為一個好的舞獅表演者,需要具備“八德”,即“忠、正、毅、勇、智、誠、和、禮”。比如“忠”,就是熱愛國家。舞獅活動,祗有在太平歲月、繁華盛世才能興盛。因此,每一個舞獅者一定都發自內心期盼國家繁榮強大、團結安定、社會和諧,這同時也是“八德”的和。又如“勇”,就是坦然面對挫折的勇氣;“毅”是保持恒心和毅力;“正”是分辨是非,學習獅藝者,不但要具備這些基本心態,還應該把它外化為生活之道。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們在推廣舞獅的同時,就注重向馬來西亞其他族裔宣傳舞獅的文化內涵和精神理念。時至今日,舞獅在馬來西亞被認可,高樁舞獅還被列入馬來西亞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既是對舞獅觀賞性的認可,也是對舞獅文化內涵和道德價值的認可。

而且,舞獅所體現的這些文化內涵,是具備普世性的,因而不僅在馬來西亞社會,在世界範圍內都被越來越多人認可。我有一位來自西班牙的弟子,在馬來西亞學習獅藝後回到西班牙繼續推廣,獲得當地民眾歡迎。當地很多機構還專門邀請他去主講“獅藝八德”。

 

中新社記者:馬來西亞舞獅界在傳承舞獅傳統文化的同時,又有哪些創新與發展?

蕭斐弘:舞獅無疑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我們在發展舞獅時,既不可能忘記其來源,也會堅守舞獅的文化來源和精神情懷。馬來西亞舞獅界還很重視對傳統舞獅的整理和規範,做好傳承工作。以我個人而言,我創作了一套規範的醒獅鼓譜、舞獅功架口訣,並撰寫了獅藝書籍《獅論》一書用於教學。

另一方面,在堅守傳統的同時,舞獅也要與時俱進,在形式上不斷創新。畢竟,保存傳統若變成“保守”傳統,任何文化都得不到發展。

高樁舞獅是馬來西亞舞獅界對舞獅的一大創新,現已被列入馬來西亞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馬來西亞早期的舞獅,同樣也是傳統的平地舞獅;後來,隨著舞獅比賽的普遍舉行,表演者就融入越來越多的創新,先是開始使用器材,再發展到高樁舞獅。高樁舞獅的發展,也經歷了一個反復探索的過程,最初的樁是矮樁,大概祗有1米左右高;後來,樁越來越高,甚而高至6米多。但過高的樁不便於觀眾欣賞,對表演者也存在風險。經過探索,我們最終確定了高度較為適中的樁。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我們前往世界各地參加國際比賽,汲取中國和其他國家舞獅同好的意見,最終在將高樁舞獅進一步完善的同時,也將它推向世界。

此外,馬來西亞的舞獅過去主要用南獅,獅背比較長,不易於表演者發揮。我們在實踐中將獅背改短,從而加強了舞獅的觀賞性。

 

中新社記者:在您看來,中國與馬來西亞舞獅界未來在傳承舞獅文化,向世界推廣舞獅文化上有哪些可以攜手合作的地方?

蕭斐弘:中國在舞獅技藝和舞獅推廣上具有更豐富的經驗和更大的成果,這是值得馬來西亞舞獅界借鑒的。

我從20世紀90年代起,就多次赴中國進行交流,與中國同好的互動十分頻密,合作十分密切。

我想,兩國舞獅界都應有共同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去發展舞獅、向全世界推廣舞獅,自然在未來會有更廣闊的合作空間。(完)

來源中新社

留下一個答复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