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趙日超
俗話說:“讀書真事業,磨墨好功夫。”繪畫、書法都是磨墨的功夫,作為一個癡迷書畫藝術的人,總是讓自己的藝術作品說話。
4月18日是上巳節,俗稱三月三。相傳,1600多年前,書聖王羲之等42人三月三在浙江紹興舉行修禊之事,曲水流觴,詩酒唱和,揮毫寫下了名傳千古的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1300多年前,詩聖杜甫三月三又寫下了《麗人行》傑出的詩篇。為追慕先賢,江蘇省宿遷市書畫名家張為行、郭尤柏帶著自己精心創作的書畫作品在這一天來淮安河下參與我們的書畫作品交流活動,淮安市楚州文化旅遊資源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向東、副總經理陳廣州,吳承恩故居管理處主任徐朝紅等相聚於淮安古鎮河下,取名“三月三聚會”,藉此探索猴文化的奧秘,學習傳統文化的精髓。希望在每年三月三上巳節的日子裏,都能在此進行雅集,吟詩作畫,薪火傳承東方旅遊文化。
國畫是民族精神與生存狀態的寫照,不同樣態的圖畫不僅僅代表不同地域的屬性,還顯示了不同區域文化的自然與人文特點。歷史上的淮安、宿遷同屬於淮陰,從這一角度來看,越是地域的,越具有代表性、地方性、特色性。
1969年10月出生在霸王故鄉——宿遷市宿豫區順河鎮的張為行,結業於中央美術學院,自幼酷愛書畫,30年筆耕不輟,矢志不渝,為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南京花鳥山水研究院理事。張為行說,自已之所以30年癡心不改,是自己在上小學時,就得到了當地畫家馬樹宛的啟蒙影響。那時,他拿小人書當寶貝,沒事就臨摹,摹好後就拿給馬樹宛老師點評。還是孩童的他,已開始接受馬樹宛老師講孩童五官什麼樣,老人五官什麼樣,什麼是三庭五眼等知識。馬樹宛看他喜歡臨摹小人書,送給他不少,傳授給他繪畫知識,經常在其他老師跟前誇他悟性高。1988年,馬樹宛拿出600元工資讓他去工藝美術學院研修班學習。張為行是窮苦人家的孩子,600元那時可是個大數字,每每回想自己系統學習專業知識,想起老師為他墊上改變他人生命運的600元,感恩之情,銘記於心,每每想起,淚水奪眶而出。
近年來,張為行師從著名學者型畫家賀天飛、林濱、於傳迪,潛心研究古梅、笑佛、墨猴繪畫藝術。為了畫好古梅,他多次乘車先後去江西、山西、貴州等地,打聽哪里有古梅他就去哪里,細細觀察古梅枝幹上的結疤、樹洞的形狀。原來,梅幹上結疤是圓的,不同於老樹幹的結疤。樹洞也有層次的,經過實地觀察,采寫,一些實景已爛熟於心,對繪畫創作大有裨益。因張為行專攻古梅繪畫,畫出的《東風第一枝》構圖巧妙,富有新意,技法熟練,不落俗套。
國畫是一種藝術,貴在表現人格,創造意境,和其他藝術一樣,有接近於音樂的、舞蹈的、建築的物象美。為此,張為行騎車不管到哪里,第一件事,就是觀察一切樹的姿態,要是有樹洞,必下車拍照觀察,默記於心。畫梅時他繼承傳統而又打破傳統,創作出自己的個性作品,依葫蘆畫瓢只是死路一條。他大膽使用焦墨作畫,畫出來的主幹蒼勁有力,虯龍盤上,逐步形成自己的繪畫風格。
為了研究墨猴姿態,他7次去花果山動物園。行程中,只要看到猴就會下車觀察,拍照。有一次,他給玩把戲的猴子拍照,因離得太近,專心致志,猴子過來抓搶手機,無意間抓了他一下。現在他臉上還留下猴指印呢。數年潑墨,目前他筆下的墨猴,線條流暢 ,栩栩如生。有的幽默風趣,煞是可愛;有的酣暢淋漓,耳目一新。他先後創作的《西遊香濃 眾猴爭閱》《壺中乾坤大》《尋師遠方 心誠則靈》《水中撈月 難得糊塗》等作品更是讓讀者奉為至寶。現在回想起來,他說,把一幅猴畫好也不是容易事兒,讓畫面有內容、有意境構圖最重要。畫好猴,眼神你必須畫得活靈活現的,富有靈氣,動作輕盈,讓人喜愛。
畫畫離不開生活。張為行對人物的觀察有獨到的眼光,構圖表現別開生面。其畫笑佛亦為閑來弄筆,作畫自娛,重在傳神,形神兼備。因其年少時,對五官多有觀摩,因此他畫佛時,則刻意人物面部細節描寫,用筆用墨精到,線條靈動,傳神達意。《心誠則靈》《與佛結緣》是笑佛與猴畫組合的作品,則更具特點。他畫笑佛五官無限誇張,笑容可掬,令人捧腹。終成善果的張為行,在看到了佛的微笑後,禁不住自己也笑出了聲來。
多年來,張為行遵循既師古人,繼承傳統,又師造化,辛勤耕耘,不斷創新,孜孜以求。曾獲少林功夫杯金獎,中華國粹圖騰獎,第二屆吳道子美術基金大展銀獎,南京翰墨風韻金獎等。他汲取眾家之長,融入自己之筆墨,不斷在生活中捕捉鏡頭,隨時代審美而轉型,真可謂人情練達,推陳出新,畫出許多精彩的畫作,多篇作品在《中國書畫報》《美術研究》等報刊上發表。多幅書畫作品被吳承恩故居等收藏,不少臺灣友人也視若珍寶,索贈收藏,成為宿遷畫壇耀眼的晨星。 張為行潛心書畫藝術,一幅幅翰墨作品,成了他人生的靚麗風景。
作家簡介:趙日超,知名散文家,東方旅遊文化網總編,石毅紅色書畫藝術院藝術鑒定委員會委員。2014年出版散文集《窗外風景》,《人民日報》文藝部原主任袁鷹和中國散文學會副會長、秘書長王宗仁分別撰文在《人民日報》《文學報》評論。散文隨筆書畫評論散見於《作家文摘》《美文》《山東文學》《散文百家》《藝術中國》《中國書畫報》《中國文化報》《中國社會科學報》《中國週刊》《中國自然資源報》《工人日報》《小品文選刊》《雨花》《中國散文報》《青春》《中國環境報》《農民日報》《中國財經報》《中國水運報》《中國建設報》《中華瑰寶》《新華日報》《大地文學》《中國旅遊報》《中國演員》《中國礦業報》等多家報刊。連續6年入選《中國散文排行榜》。曾獲中國散文學會隨筆一等獎,中國大眾文學學會遊記散文一等獎,第三屆中國徐霞客散文獎,第八屆冰心散文獎等30多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