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福建三明8月16日電 (作者 尹倩芸)中共中央、國務院日前印發《關於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意見》,首次從中央層面對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進行系統部署。
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也是今年全國生態日的主題。在步入全面綠色轉型的軌道上,中國正不斷提昇發展的含金量。
能源轉型步伐加快
截至今年6月底,中國風電光伏發電合計裝機達11.8億千瓦,已超過煤電裝機;中國新能源乘用車國內月度零售銷量首超傳統燃油乘用車,迎來歷史性節點。
從生產端到消費端,背後是中國多年來持續推進能源綠色轉型所取得的突破。國家發改委副主任趙辰昕提到,中國可再生能源裝機規模全球最大、發展速度全球最快,並已建成全球最大、最完整的新能源產業鏈。
除了能源結構變化,資源利用效率也在不斷提高。2023年中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碳排放強度較2012年分別下降超過26%和35%,是全球能耗強度降低最快的國家之一。
清華大學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院長李政認為,穩妥推進能源綠色低碳轉型,有助於提昇經濟發展的“綠色含量”,實現應對氣候變化和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協同和雙贏。
生態保護成效顯著
從山頂到海洋、從高原到平原、從國家到地方,近年來,中國扎實開展國土空間生態保護修復工作,對山上山下、地上地下、陸地海洋以及流域上下游進行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
自然資源部相關負責人表示,“十三五”以來,中國重要生態系統修復治理面積超過1億畝,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480萬畝,整治修復海岸線近1680千米,濱海濕地超過75萬畝。
變化體現在天更藍,水更清。據生態環境部數據,今年上半年,全國339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平均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為82.8%,同比上昇1.4個百分點。地表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上半年3641個國家地表水考核斷面中,水質優良(Ⅰ至Ⅲ類)斷面比例為88.8%,同比上昇1個百分點。
地也更綠。去年中國完成造林、種草改良1.25億畝,治理沙化石漠化土地2857萬畝,實現森林面積和森林蓄積連續40年“雙增長”。
制度效應持續顯現
實現綠色發展,還要以“制”促“治”。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實施分區域、差異化、精準管控的生態環境管理制度。
當前,中國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體系已基本建立。據生態環境部副部長郭芳介紹,目前全國已劃定44604個生態環境管控單元,基本實現全域覆蓋。
近年來,中國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也不斷取得積極進展。國家林草局發佈數據顯示,目前中國集體林森林面積比林改前增加5.5億畝,增幅37%;森林蓄積量比林改前增加48億立方米。林業產業總產值超過9萬億元人民幣,形成經濟林、木材加工、旅遊康養、林下經濟4個萬億級支柱產業。
此外,自2021年以來,全國法院環境資源一審案件受理數呈現下降態勢。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楊臨萍表示,案件數據的變化集中反映了生態環境保護治理力度不斷加大,全社會環境保護意識不斷提昇。(完)
來源中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