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花都港頭村:古村煥發新活力

中華新聞通訊社/中華時報廣東訊(記者:吳汝燕 覃騫  周琳 攝影記者:陳桂明 通訊員:曾憲爽)古村落擁有豐富的文化底蘊和自然生態景觀,保護古村落,事關復興中華歷史文脈。代代守護、薪火相傳、融合創新,如今,不少古村落迸發新的活力。

一、 立村

港頭村,原名叫港洲村,在廣州市花都區花東鎮東部,花都大道從村邊田野穿過。村莊依山靠水,民風淳樸。面積大約2.5平方公里,總人口約2200人。全村曾姓人家占大多數,僅有一戶姓龍。

港頭村始建於宋、元年間,當時一帶水鄉灘塗,河汊交錯,溪澗橫流,有三條小坑河,從東往西流經村前,三河水改道向北,固有“三水朝北,四水歸源”之說,是為風水寶地,人傑地靈。而後村居屋宅居高臨下,在港灣之首、靠近碼頭,祖先也就改稱為“港頭”,沿用至今。

曾氏在粵祖先曾曦嘗(東侯組),宋朝淳熙五年進士,原籍江西省廬陵縣吉楊村人(今吉安市),南宋時,朝廷封賜“東侯”,入粵鎮守,監督軍務。定居花東迼逕村(吉星村),玄孫曾文孫在元至正十一年考取了舉人,是為“五代連登科甲”。聲名轟動整個花縣一帶,同炭步塱頭村祖上的“七子五登科”十分相似。由此,後來花縣就流傳過“東隅港頭,西隅塱頭”的美談。

1358年,曾文孫遷移居住於此,是港頭村曾氏先祖,至今已有600多年。

 

二、 功名

曾文孫公繼承祖業,奮發進取,於1351年也考取了科舉功名,成為元至正十一年辛卯科舉人,實現了一門五代連登科甲。

第一代:曾曦嘗(東侯組),宋淳熙五年(1178年)戊戌科進士,曾任職桂林府節度使、湖廣兵部侍郎,奉詔監督湖廣軍務,授中憲大夫,封東侯。後人稱“東侯組”,祖廟建在白雲區鐘落潭(曾是慕德中學)。

第二代:曾宗偉,宋淳祐四年(1244年)甲辰科舉人,任職福建福州府同知,授奉政大夫。

第三代:曾公靖,元大德四年(1300年)庚子科舉人,任職江西撫州教諭,封文林郎。

第四代:曾孳,元至治元年(1321年),辛酉科舉人,任職廣西桂林府臨桂縣知縣,河南汝寧府羅山縣知縣,封文林郎。

第五代:曾文孫,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辛卯科舉人。

後人在曾文孫公祠堂掛上“五代聯科甲,一貫紹淵源”的門聯,既顯示五代連登科甲的顯赫輝煌,也激勵後人奮發進取、書香傳家、世襲官紳。後人曾貞望(紹文堂)任職刺史,祠堂上也掛上“刺史第”牌匾,以顯榮耀。曾尚剛(誠意堂,紹文堂長子)清康熙子科班舉人,還留下有鳴鑼開道的頭鑼和肅靜、回避兩塊大牌匾。全副管衙官員出巡的行頭家當,以及穿著過的官袍馬褂官服,畫像每年都掛出來讓人拜祭,一身官裝打扮,都是縣官以上等級,解放後全銷毀了。

 

三、 祖業

祖上創建了“五代聯科甲”的功名,也積聚了不少的物質財富,給村裏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及歷史文物。如文孫曾公祠、雲門曾公祠、誠意堂、序五曾公祠、東白祖、文廣祖、新廳(改建為社會主義新農村樣板房、騎樓)及拱日樓、南熏門……還有八家祖屋(鑊耳屋幾十座),福如樓等。還置有廣闊的田產物業和山林,包括“上至黎頭洞,下至三元裏”,遍及上百公里。還在廣州市惠福路設有一條“港頭巷”,長期有人居住,作為經商人士及親朋好友暫住之處。真是名聲遠播,廣泛流傳依據順口溜:“有女嫁港頭,衣食唔使愁”。

明末清初,花縣建縣時,選出“花縣八景”,港頭村也撰寫有“港頭八景”跟上潮流,反映了當時古村落優美環境的真實寫照,盛讚家鄉是風水寶地,成為後人引以自豪的鄉情!

 

四、 古村風格

港頭村古建築風格獨具匠心、別具一格。廣州市古建築研究領域最具權威的專家和學者來考察時,評價極高。研究所所長湯國華說:祠堂的柱子都是束腰的,大門坎上面有一個“月”字,都是少見的。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副館長李繼光表示說:建築群有特色,其中有個四不像灰塑,龍頭鳳身,造型特異,精彩絕倫。有較高的文物價值和歷史研究價值。還有格局雄偉、工藝精湛,雕有魚蝦蟹、飛禽走獸、花草樹木、蒼松翠竹、日月披星、宇宙人像等。每件作品雕刻的栩栩如生。所有金柱梁架均為坤甸優質木材,並有木雕、石雕、磚雕、灰塑和壁畫工藝。與佛山祖廟不相上下,皆是精巧的嶺南風格。

祠堂前廊兩次間設有塾臺,十分少見,在官府中既起禮儀作用,在民間為裏長辦公,合稱為私塾,又稱炮臺。既拔高規格又美化作用。

八家祖屋,都是三間兩廊的“鑊耳屋”,顯示主人尊貴,外牆青磚,內牆泥磚,稱為“金包銀”,冬暖夏涼。鑊耳屋頗具氣派,廳堂大門厚實,裝有拖弄,十分堅固,舒適又安全。

拱日樓,村東頭大門樓,拱手迎接日出之意。巍峨高大,是廣州地區乃至南粵大地一帶最高的村口大門樓。上有木閣神樓,理由陶塑魁星神像,逢年過節或吉慶旦日,村民上香拜祭,以保村泰民安,是“八景”中保留最好的。

港頭古村共建有十一條巷道,每條寬約3米,長約80米,並取有巷名,由東至西排列為:1.安樂裏、2.安寧裏、3.安和裏、4.安仁裏、5.仁和裏、6.安懷裏、7.中庸裏、8.安善裏、9.安義裏、10.安福裏、11.安居裏。

 

五、 掙扎

港頭村祖上曾是書香門第、世代官紳,也有科舉揚名、當官顯貴,傳下“五代聯科甲”的美名,後世子孫亦繁茂,一度風光無比。但時過境遷,改朝換代、社會腐敗,逐漸家業破落,貧富分化,再加上水患連年,農田失收。大多村民貧困,村中大多數人家都過著貧困生活,住的是破舊泥磚屋、小瓦房、茅草棚。那年月,大災經常、小災不斷,每年4-8月間,都有水災,浸沒禾苗作物,洪水浸上祠堂中廳,村民要半夜“趕牛上山、抱豬仔上閣”成了口頭禪。好彩年頭,尚收割到“泥味穀”,重災之年則顆粒無收,甚至房屋倒塌、傾家蕩產!那年月,很多村民只好出走當短工、長工,賣身當“壯丁”,有的長年行乞度日。每逢過年過節或者有人嫁娶在祠堂擺酒,門外總有幾十個老人和小孩在排隊,爭著乞討一口剩飯菜渣!真是“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寫照!有的村民因欠租債走投無路,甚至自殺、悲慘被殺!家破人亡!窮苦人家在天災人禍和社會動盪中掙扎著,好不容易在死亡線上掙扎過來!

 

六、 解放

港頭村經歷無數的社會劫難和幾百年的風侵雨打,落下了滄桑頹敗的印記。直到解放後,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進行土地改革,廣大村民分到了土地、房屋、耕牛和農具,當家做主人,積極搞生產,改善了生活。從單幹到互助組、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到人民公社,廣大村民沿著黨指引的方向,從個體經濟到集體化,一天天走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光明道路。

五六十年代,村農會組織村民大開荒、大生產:松園樹林、沙灘荒地、大㘵頭竹林,還有荷坳、屋背嶺、鴨仔嶺……開闢樹林荒野山地,開荒改造大自然,擴大良田幾百畝;七十年代,村黨支部組織村民開鑿新河坑,填平了三坑四水、戰天鬥地。政府還組織全花東民眾一齊修築流溪河防洪大堤——南堤大壩,根治了港頭村歷史以來的洪澇災害,村民的農田生產和住房安全有了保障;八十年代,村民人口增加了不少,住房和宅基地卻沒有改變,有的家庭老少一窩,很多年輕人結婚缺房,家庭分家無屋、引起村民之間矛盾多多,兄弟間、鄰里間,常因爭屋爭地出現糾紛、爭吵甚至打架,矛盾無法調和,也無法解決。時任第三生產隊隊長曾慶禧一家也是典型例子,兄弟五個才一房一廊。黨支部如實把情況向上級政府彙報,得到政府的理解,並同意村由黨支部組織各生產隊,統一部署、統籌佈局,有計畫地集體規劃安排了村民的宅基地,整齊規劃了各條巷道的建設,擴大了村莊的範圍,解決了村民的燃眉之急,做到“想村民所想,急村民所急”,真正為廣大村民辦了一件大大的民心工程!

村民分到了宅基地,個個喜上心頭,很多家庭建了新屋、辦了喜事,喜氣洋洋。十年左右,村莊也建成了整齊美麗的新農村模型,村民大多數都搬進了新建的樓房,舊村也就變成了空巢的古舊村落!

 

七、 改革開放

改革開始,分田到戶、戶戶承包。村民放下包袱,騰出手腳,大搞經濟。有的搞果園、養殖、小商店、小工廠,有餐飲食店、運輸、建築、小手工業、很多外出打工,村民生活跟著富裕起來,不少村民買車又建樓,開始進入小康!

黨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後,各級政府重視振興鄉村,對舊村改造,建設美麗鄉村。2012年,港頭村被廣東省定為第二批文化古村落,國家住建部、文化部、國家文物局、財政部、國土部、國家旅遊局等聯合公佈為第三批中國傳統村落,中央財政支持300萬元,用於港頭村的保護和發展。廣州市確定為美麗鄉村重點村、旅遊村、精品示範村。先後撥款支持,重修了多間祠堂、別墅、巷道及長塘護欄,擴展了多條綠道,還新建了多個旅遊設施,美化了古村落的容貌,呈現一派新氣象,舊貌換新顏!

花都區、花東鎮政府同港頭村、以及廣州市恒廣公司聯合召開了三級四方會議,專門為打造“精品示範村”作了總動員,為貫徹實施黨振興鄉村、對舊村改造,宣示了政府的堅定決心!

 

八、 古村新貌

港頭村村委辦公樓在古村的後面,夾在新舊村中間,前面是廣場(會場,籃球場),旁邊是小公園。廣州市恒廣公司也進駐到村東的福如樓。村委和公司緊密合作,為港頭旅遊村制定了長遠的藍圖,有具體的措施。近兩年,修葺了舊祠堂、別墅,修舊如舊。如文孫曾公祠、紹文堂兩間大祠堂在村中央,保持莊嚴、肅穆、寧靜的祖廟風格,誠意堂內擺設茶館式廳堂,有品茶、論茶、售茶的茶莊式樣,很有時代感。

文孫曾公祠西側是雲門別墅,現作為村史館,展出史料給村民學習。

別墅西邊改為黨群服務中心。再西邊是八家祖屋,讓遊客參觀。

紹文堂東面是一九五八年改建成“社會主義新農村樣板房”,是一排騎樓式套間房,之前是村民住房,現改作商業街,作為商業場所。

港頭牌樓,2021年落成的村口大牌坊,對接花都大道,雄偉、高大、壯觀。連接著新鋪設的柏油路直通舊村門口拱日樓,這是一條旅遊觀光大道。

拱日樓是舊村大門樓,北面是攝影畫廊,再北面是原老人院,現作港頭文化旅遊發展有限公司辦公樓。

拱日樓南側有做城堡似的建築,一邊是小賣部,一邊是中青少幼年人都喜歡的迷宮回廊。

村前面是一口十多畝地的大長塘,塘中種有花草、浮水蓮,周邊種滿鮮花,圍成大花環,晚上在燈飾映照下,鮮花襯著古村落的倒影,顯耀出五光十色、古色古香,如海市蜃樓般的奇麗景色,美麗異常。

池塘南是一條種滿青菜、花卉的綠化帶,有小橋流水,還見有稻田禾秧、生氣盎然,供遊人流覽觀賞。

再南邊便是荔枝園,見到一幅港頭營地,搭建有幾十座帳篷的宿營地。帳篷宮室有床鋪、廚具,還配有空調設備,專供遊客過夜住宿。舒適的旅遊宿營地,招引著八方遊客。

再前邊,是綠道和大片田園,種有各種蔬菜、瓜果,還有荔枝、龍眼、無花果,五指毛桃、紅密楊桃,番石榴、山棯、木瓜等嶺南佳果,恭候遊客觀賞享用。

編輯:中華時報駐(廣東)工作站

留下一個答复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