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曾曉輝
今天下午,喀什的秋日清爽宜人,陽光透過樹梢,灑下斑駁的光影。我與“2024海外華文媒體新疆採訪行”的團友們,踏上了前往疏附縣“中國新疆民族樂器村”的旅程。這片擁有150多年製作歷史的樂器村,承載著豐富的文化遺產與令人矚目的經濟成就。
疏附縣的民族樂器村,距離喀什市區僅10公里,卻如同一座璀璨的文化寶庫。這裏的樂器種類繁多,涵蓋27大類、50多個品種,幾乎囊括了新疆所有的傳統民族樂器。2000年,這裏被國務院命名為中國新疆民族樂器村;2011年,文化部評其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2012年,匠人們精心製作的手鼓、都塔爾、熱瓦甫、薩塔爾、彈撥爾等五件樂器,獲得上海大世界基尼斯之最認證;2018年,葉子海民俗風情園被評為自治區旅遊扶貧示範點。如今,村內手工製作的熱瓦甫、都塔爾、薩塔爾、艾捷克等樂器,音質純淨,花紋精美,工藝精湛,極具使用與收藏價值。
在國家的支持與廣東省的援助下,村內投資超過2400萬元,致力於民族樂器手工製作工藝的傳承與保護。這不僅是對傳統文化的珍視,更是對未來發展的深思熟慮。
走進樂器村,耳畔傳來陣陣弦動聲,仿佛在訴說著古老的故事。工匠們在手工坊中忙碌,鉋子、鑿子、砂紙在他們的指尖輕舞,發出悅耳的聲響。每一種樂器,都蘊含著工匠們的智慧與心血。應我們的邀請,一位工匠輕盈地彈奏起熱瓦普,悠揚的旋律在空氣中流淌,他臉上的笑容如同樂曲般動人,那是對音樂的熱愛,更是對民族自信的彰顯。
在這個樂器村,傳統工藝的保護不僅提升了文化自信,更為村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建設的樂器製作工坊和博物館,為273戶、500餘名村民提供了就業與創業的平臺,人均增收上千元,助力脫貧致富,推進鄉村振興的步伐。每一把樂器的背後,都藏著一個個奮鬥與希望的故事。
我情不自禁地掏出800元,購買了一把樂器,心中暗自承諾要好好學習,日後再購更好的。手握樂器,感受到的不僅是它的重量,更是傳承與創新的力量。我的心靈在這片土地上,與歷史、文化、音樂深深交融。我們還欣賞到專業歌舞團的表演,仿佛與這片土地的靈魂共舞。
新疆民族樂器村,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承載著厚重的文化記憶與未來的希望。每一件手工製作的樂器,都是歲月的沉澱與傳承的象徵。在這裏,我們不僅是為了聆聽樂聲,更是為了感受那份來自心靈深處的共鳴。
(視頻來自香港中國旅游出版社武仲林)
在這清爽的秋日裏,走進民族樂器村,我的心靈被深深觸動。每一個音符,都是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追求。在樂器的音色中,我聽到了文化的脈動,感受到了民族的力量。
賦詩一首:
《秋日樂聲》
喀什的秋日,
陽光透過樹梢,
灑下斑駁光影,
我與團友,
踏入民族樂器村,
這片文化的寶庫,
承載著時間的迴響。
弦動聲起,
歷史在耳畔輕聲訴說,
工匠忙碌,
鉋子、鑿子舞動,
每一聲響,
都是智慧與心血的交織。
熱瓦普的旋律,
在空氣中悠揚,
工匠的笑容,
如同樂曲般動人,
那是對音樂的熱愛,
也是民族自信的讚歌。
傳統的工藝,
如春風化雨,
為村民帶來希望,
273戶的故事,
在樂器的背後蔓延,
每一把樂器,
都是奮鬥的象徵。
我掏出800元,
購買一把樂器,
承諾要好好學習,
手握它的瞬間,
感受到傳承的力量,
與歷史交融,
心靈在此相遇。
在這個清爽的秋日,
每個音符都在追尋,
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在樂器的音色中,
我聽到文化的脈動,
感受到民族的力量。
2024.9.3於喀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