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1月23日電 (記者 孫自法)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北京時間23日淩晨在線發表一篇由中國科學家團隊領銜完成的天文學研究論文稱,研究團隊在距離地球逾16萬公里之外的太空首次探測到上升調的合聲波(“太空合聲”),這是沿地球磁力線傳播的電磁輻射暴,其轉換成音頻信號後聽起來就像清晨的鳥叫聲“啁啾”。
這項“太空合聲”探測研究工作,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曹晉濱院士團隊聯合美國、瑞典合作夥伴共同開展,他們表示,之前在近地空間探測到過這種上升調的合聲波,此次在遠地空間探測合聲波說明,這種太空“鳥叫聲”現象可能在太空中很普遍,或有助於理解該電磁輻射暴的形成。
研究團隊介紹說,合聲波是電磁輻射暴,持續時間僅幾十分之一秒,將這些合聲波轉換成音頻信號後聽起來就像鳥叫聲。它們對於地球輻射帶的形成、脈動極光以及粒子能沉澱到地球大氣中都具有關鍵作用。之前的傳統觀點認為,合聲波形成於近地空間的磁偶極場,那裡的磁場類似一個大型條形磁鐵。
在本項研究中,研究團隊在距離地球16.5萬公里的遠地空間中,首次探測到上升調合聲波,該區域的地球磁場高度扭曲,沒有磁偶極效應。此次探測到的波持續時間接近0.1秒,“啁啾”頻率接近每秒100赫茲,與近地空間中探測到的波類似。他們認為,這兩個區域有著類似的形成過程,都不由當地環境主導,說明合聲波或能在太空中任何地方形成。
《自然》同期發表國際同行專家的“新聞與觀點”文章稱,這次“太空合聲”觀測結果很重要,因為磁場的偶極性質對於合聲波的產生方式(或是學界認為的產生方式)很關鍵,雖然此次發現沒有完全推翻現有理論,但提示科學家需要對其進一步深入研究。同時,該成果論文連同其他研究,增強了科學家們對這類波的理解,並將極大提高預測能力。(完)
來源中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