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問)陳祖芬:莆田元宵為何全國“最長”?

中新社莆田2月12日電 題:莆田元宵為何全國“最長”?

——專訪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學會副會長、莆田學院教授陳祖芬

中新社記者 龍敏

從每年農曆正月初三持續到二月初二,“村村鬧元宵、天天有節目、家家齊上陣”,莆田元宵跨度之長、參與者之眾、形式之豐富為全國獨有。

莆田元宵為何全國“最長”?又承載著怎樣的文化價值?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學會副會長、莆田學院教授陳祖芬日前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予以詮釋。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農曆正月十五是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元夜、燈節。元宵節從何而來,有何寓意?

陳祖芬:元宵是農曆新年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也稱“元夜”。一般認為元宵節起源於漢代,民間主要有兩種說法:一種是漢文帝誅亂說,戡平之日恰好農曆正月十五,並定為元宵節;另一種說法源於漢武帝祭祀“泰(太)一”神、漢明帝為弘揚佛法,下令宮廷和寺院學僧人在正月十五燃燈禮佛、觀舍利子祈福。後來這些皇宮裡的習俗傳到民間就有了正月十五張燈結彩的民俗。

元宵節盛行於隋唐,流行掛燈、辦燈會,所以也稱“燈節”。到宋代發展成熱鬧的狂歡節,直到當代。

在中國,月圓象徵圓滿,定在每年第一個月圓之日的元宵節,在傳統中國的文化意義一直與驅邪攘災、求子祈福、點燈禮佛、祭祀狂歡相關聯。人們在這個節日裡開展各種民俗活動,其民俗事象追求的是團圓、喜慶、祥和、歡樂、吉瑞。

中新社記者:從農曆正月初三到二月初二,莆田元宵節為何長達一個月?又承載著怎樣的文化價值?

陳祖芬:莆田元宵,一月歡騰。從農曆正月初三到二月初二,莆田元宵節歷時一個月之久,真是全國“最長”。在這一個月裡,全市各縣區各村落輪流鬧元宵,你方唱罷我登場,十里不同風,一村一習俗。由於各村的元宵儀式與宮廟神明行儺時間不同,各村各社都有自己的元宵日。最早的如正月初三的荔城區黃石鎮江東村浦口宮打擊樂演奏、“紅橘壘果龕”;最晚的如二月初二荔城區黃石鎮下江頭村的坐刀轎打鐵球鬧元宵。

中間幾乎每天都有村子鬧元宵,雖然各村元宵活動的特點不同,但共同的特點是用十分勁爆的儀式表達敬畏、勇敢、堅韌與希望,稱得上“最火”。

輪到元宵正日,全村總動員,福首主持,家家參與,火樹銀花、場面盛大、萬人空巷,近幾年也吸引了大量外地遊客來觀賞,堪稱“最熱”。

莆田元宵民俗背後至少包含著三種文化記憶。第一種是中原先民南遷的傳承故事,逶迤如龍的儀仗寄託著全村對五榖豐登的希望,擺動的棕轎騰躍起美好的祈願,這些都是中原農耕文明下人們對風調雨順、禳除災禍、盈車嘉穗的期盼。

第二種是明代抗倭悲涼慘烈的血色記憶,在元宵狂歡的鼓點裡,當赤足攀上寒光凜冽的刀梯,當重重的鐵球刺擊血肉之軀,融入血脈的集體記憶被再次喚醒,那一刻人們會發現和平是多麼珍貴。

第三種是謳歌與困難抗爭的拼搏精神,湄洲島的媽祖金身巡安布福、南日島浮葉村抬轎衝海、黃瓜島春江搖櫓行酒,敢闖愛拼的趕海人用血性和勇氣書寫著征服怒濤、耕海牧漁的壯闊史詩。

中新社記者:莆田元宵節有哪些活動安排?又有哪些亮點?

陳祖芬:唐代時莆田就有鬧元宵的習俗。各村的社、宮、廟都會舉行元宵民俗表演。莆田元宵的組織者是每年輪值的“福首”,輪值“福首”在元宵時要擺宴席宴請鄉老和親朋好友,親戚朋友要挑盤擔或花籃加上“金花紅布”賀喜。各村元宵在社宮裡舉行後,還會再到總社宮舉行,叫“總元宵”。

因此,正月幾乎每天家家戶戶不是在鬧元宵就是在為鬧元宵做準備,抑或是到親朋好友家做客、看元宵。

莆田特色的元宵活動主要有:擺棕轎、跳皂隸舞、跳火堆、遊龍燈、爬刀梯、打鐵花、點燭山、甩鐵球、耍獅子、弄九鯉、踩高蹺、搭桔塔蔗塔、挑盤擔、喝行道酒、衝海等。

中新社記者:如何向世界講好莆田元宵故事?

陳祖芬:元宵節作為中國傳統節日之一,其慶祝活動已逐漸成為世界多國人民共同參與的盛事。

當下,要推動莆田元宵參與世界文明交流互鑒,讓莆田元宵一直葆有現代與傳統之間的張力,讓傳統文化跟隨時代的脈搏一起跳動,讓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不斷托起底蘊深厚的中華文明。

藉助國際知名媒體、社交平台等渠道,多語種發布關於莆田元宵圖文、視頻;與海外莆籍鄉親建立聯繫,在華人社區舉辦莆田元宵慶祝活動,在喚起遊子鄉愁記憶的同時,也促進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交流與互鑒;積極“請進來、走出去”,一方面邀請外國友人來莆田體驗莆田元宵,另一方面積極參加海外民間文化交流活動。

講好世界聽得懂的莆田元宵故事,應突出“團圓”“祈福”“勇氣”等人類共通情感,引起情感共鳴,比如將“跳火堆”解讀為“跨越逆境的生命儀式”,與西方萬聖節“驅邪”形成對話;用國際語言包裝莆田元宵元素,將節慶隊伍類比為“威尼斯狂歡節巡遊”,用“中國最長的節日”作為核心記憶點;推動元宵元素進入華語電影、動畫片等,讓莆田元宵藉助“國漫”的力量“出海”“出圈”。

中新社記者:當下,如何傳承和發揚好莆田元宵節?

陳祖芬:事實上,元宵節也是春節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從基層社區、群體和個人的行動力看,莆田元宵也從一個側面顯示出了中國春節強大的活力和吸引力。

當下,莆田元宵應從三方面傳承與發展:

一是在內涵挖掘方面,對莆田元宵進行深度闡釋。莆田元宵活動不僅應註重熱鬧場面,還應該關註文化內涵和民俗意義的再挖掘,追求其文化感召力,讓人們通過莆田元宵活動的呈現記得起歷史滄桑、看得見歲月留痕、留得住文化根脈。

二是在傳承實踐方面,構建“社區+校園”的傳承機制。在元宵特色村建立非遺傳習所,鼓勵老藝人傳授元宵中涉及的各種非遺技藝;開發莆田元宵文化繪本、讀本、動畫片等,舉辦“非遺創客大賽”,吸引年輕團隊以短視頻、遊戲、數字藝術等形式重新詮釋莆田元宵。

三是在外延轉化方面,讓傳統元宵與現代創新深度對話。探索元宇宙元宵場景,用戶以虛擬分身參與相關活動;結合莆田地域特色推出文創產品,通過品牌聯名提昇附加值;推動文旅深度融合,設計“莆田元宵文化主題遊”線路,打造莆田元宵IP產業鏈,使千年元宵文化在當代煥發新生機。(完)

來源中新社

留下一個答复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