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科研“兩手硬” 心外醫生推動心臟手術創新

中新社上海2月16日電 題:臨床科研“兩手硬” 心外醫生推動心臟手術創新

作者 范宇斌

心臟手術是外科領域難度最高的技術之一,被譽為“刀尖起舞”。在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該院副院長、心臟外科主任趙強幾乎每天都要完成一些疑難重症病人的手術。

趙強從醫執教38年,個人累計手術量超過3萬例,培訓1000余名冠狀動脈外科醫生。

不久前,趙強入選首屆“國家傑出醫師”。他近日接受中新社專訪時說:“這一榮譽是對醫務人員的關愛與肯定,讓我更有信心為廣大病人做好醫療服務。”

趙強在大學實習時接觸到心臟外科,被“心跳與生命同在”所觸動,畢業後決定報考心臟外科研究生,從此立志要成為心臟外科醫生。1998年,他出國深造回到上海,扎根心臟外科第一線,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理念,並不斷創新。

趙強與同事開展手術時的場景。 (瑞金醫院供圖)

冠狀動脈搭橋術是治療冠心病的重要方法。20世紀90年代初期,冠狀動脈搭橋術在中國開展的手術量少、成功率低,且技術落後。趙強在中國率先開展了非體外循環心臟不停跳冠狀動脈搭橋術,有助於降低創傷、死亡率,減少併發症,提高手術成功率和病人的信任度。

此後,趙強開創了諸多心血管外科新技術,包括動脈化冠狀動脈搭橋術、微創及機器人輔助冠狀動脈搭橋術、冠狀動脈雜交技術、干細胞移植治療缺血性心肌病等。

在趙強看來,成為一名優秀的心臟外科醫生,要關愛病人,並且喜歡這一具有巨大挑戰性的專業,不斷地虛心學習,向老師、書本和病人學習。“每當我將病人從死亡邊緣救回來,我最能體會到這份職業帶來的成就感。”

趙強帶領團隊始終堅持“臨床與研究並重”。他認為,祗有臨床與科研“兩手硬”,同時基於患者需求的不斷創新,才能真正作出醫學貢獻。

冠狀動脈搭橋術後如何提昇病人的遠期療效?對此,趙強率先提出“冠狀動脈搭橋術後雙聯抗血小板治療”的概念,並聯合中國多家心臟外科中心發起了前瞻性多中心隨機對照臨床試驗(DACAB研究),發現雙聯抗血小板治療可顯著改善術後1年時的靜脈橋血管通暢率。該研究結果獲得了全世界廣泛的關注,並刊登於世界頂尖醫學期刊《美國醫學會雜誌》。

心肌梗死是人類健康的主要“殺手”之一,由於心肌缺血受損、心肌收縮乏力等,心臟無法像以前那樣有效地運轉,常危及生命。對此,趙強團隊研發出一種可灌注的多功能心外膜裝置,在傳統單一的心臟補片基礎上增加了內層微通道網絡結構,並整合給藥系統,連接皮下植入的微量泵。

“心肌補片能够修補受損的心肌組織,就像給受損的心臟打一個‘補丁’。”趙強表示,未來,醫生通過皮下植入的微量泵可直接向病人的心臟投遞各類治療物質。該研究成果為心肌梗死及心力衰竭治療等疾病的治療開闢了新的思路,下一步將加快臨床轉化。

多年來,趙強積極推動醫學專業技術人才培養,在國際平台發出中國醫學聲音,參與各類幫扶活動。作為農工黨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委員會副主委,趙強今年計劃參與農工黨上海市委會“地域+領域”組團式幫扶,助力幫扶地區衛生健康事業發展。(完)

來源中新社

留下一個答复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