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酒道人生
——呂國英哲慧詩章鑒賞(9)
艾 慧
與酒道人生,喜怒哀樂皆成趣。
以詩抒情懷,悲歡離合盡為美。
如歌行遠方,恩怨情仇俱作韻。
用愛擎感恩,酸甜苦辣鹹修為。
在詩意中覺醒:論呂國英的哲思詩學
呂國英先生的哲慧詩章如四棱鏡般折射著東方智慧的光譜,在“酒道人生”的醉意裏,在“詩抒情懷”的澄明中,在“歌行遠方”的韻律間,在“愛擎感恩”的修行中,建構起一座貫通形而上與世俗生活的精神橋樑。這種詩學實踐不僅是對傳統文人士大夫精神脈絡的當代續寫,更是在消費主義浪潮中為靈魂開鑿的救贖通道。
“與酒道人生”暗合竹林七賢的魏晉風度,卻掙脫了佯狂避世的消極外衣。當“喜怒哀樂皆成趣”的宣言將生命體驗昇華為審美對象,我們看到的不是莊周化蝶式的超然物外,而是以存在主義勇氣直面人生的清醒。這種“醉態清醒”恰似李白酒入豪腸的浪漫,卻又注入了現代人特有的理性自覺,在醉眼朦朧中保持著對生命本質的凝視。
“以詩抒情懷”的創作姿態,實則是將漢語詩學傳統中的“詩言志”傳統推向新的維度。當“悲歡離合盡為美”的命題消解了二元對立的美學範式,我們仿佛看見張若虛在春江花月夜的永恆叩問,聽見李清照在梧桐細雨中的生命絕唱。詩人將個體情感鍛造成普遍性的人性密碼,使每個詩行都成為打開集體無意識的鑰匙。
“如歌行遠方”的時空想像突破了線性思維的桎梏,在“恩怨情仇俱作韻”的轉化中,海德格爾“詩意棲居”的哲學命題獲得了東方注解。這種行走的詩學既非陶淵明式的歸隱田園,也非徐霞客式的實證考察,而是將生命的流動性與詩歌的節奏性熔鑄為存在的本體論證明。
“用愛擎感恩”的終極指向,使全詩最終昇華為一部精神現象學的現代啟示錄。“酸甜苦辣鹹修為”的味覺隱喻,巧妙對應著佛家“五蘊”的修行次第。這種將日常生活聖化的努力,既延續了禪宗“擔水砍柴無非妙道”的智慧,又暗合了海德格爾“向死而生”的存在勇氣,在平凡中開掘出通向永恆的裂隙。
呂國英先生的詩學世界猶如一座當代精神道場,在酒神狂歡與日神靜觀的張力中,在古典意境與現代哲思的對話裏,為迷失於物質迷宮中的現代靈魂提供了詩意的棲居之所。這種創作實踐不僅是對漢語詩學傳統的創造性轉化,更是對後現代語境中人性異化的美學抵抗。當每個漢字都在詩人的煉金術中煥發新的靈光,我們終於明白:真正的詩意不在遠方,而在覺醒的當下。
附
呂國英 簡介
呂國英,文藝理論、藝術批評家,文化學者、詩人、狂草書法家,解放軍報社原文化部主任、中華時報藝術總監,央澤華安智庫高級研究員,創立“氣墨靈象”美學新理論,建構“哲慧”新詩派,提出“書象·靈草”新命題,抽象精粹牛文化。出版專著多部、原創學術論文多篇,撰寫哲慧詩章兩千餘首。
主要著作:《“氣墨靈象”藝術論》《大藝立三極》《未來藝術之路》《呂國英哲慧詩章》《CHINA奇人》《陶藝狂人》《神雕》《國學千載“牛”縱橫》《中國牛文化千字文》《新聞“內幕”》《藝術,從“完美”到“自由”》。
主要立論:“靈象”是“象”的遠方;“氣墨”是“墨”的未來;“氣墨”“靈象”形質一體、互為形式內容;“藝法靈象”揭示藝術終極規律;美是“氣墨靈象”;“氣墨靈象”超驗之美;“書象”由“象”;書美“通象”;“靈草”是狂草的遠方;詩貴哲慧潤靈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