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成都4月10日電 題:失傳“扁鵲醫書”,這樣重見天日
——專訪成都中醫藥大學中國出土醫學文獻與文物研究院院長柳長華
中新社記者 賀劭清
2012年,成都一處西漢時期的墓葬發現大量醫學竹簡,一同出土的還有一具精美的木胎髹(xiū)漆經脈人像。
經過近十年的整理研究,這批被命名為“天回醫簡”的930支竹簡整理出2萬餘字、8部醫書,成為迄今為止數量最大、最能反映秦漢時期中醫學原始面貌的出土文獻。同時出土的木胎髹漆經脈人像,與天回醫簡構成一個完整體系,為探究中醫針灸學術源流提供了難得的物證。
天回醫簡何以被判斷屬於“神醫”扁鵲醫學?天回醫簡與木胎髹漆經脈人像,反映了秦漢時期中醫學哪些成就?失傳2000餘年,天回醫簡所記載的藥方還能治病嗎?《天回醫簡》主編、成都中醫藥大學中國出土醫學文獻與文物研究院院長柳長華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對此進行解讀。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失傳2000多年的“扁鵲醫書”何以重見天日?
柳長華:2012年成都市金牛區天回鎮修建地鐵時,施工人員在老官山發現了一處西漢時期墓地。考古隊對這處墓地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掘,共發掘西漢時期土坑木椁墓4座。其中3號墓出土了一批醫學竹簡,以及一具木胎髹漆經脈人像。根據屬地原則,這批出土竹簡被命名為“天回醫簡”。
三星堆遺址、金沙遺址均未發現過文字,此次考古發掘是四川第一次出土簡牘,令考古工作者十分驚喜。當時這些簡牘在水中因長時間浸泡,如同“軟爛麵條”一般,或堆叠在一起,或漂浮於水面,簡牘的繩編也早已腐壞。如果不是部分簡牘上有字跡依稀可認,最初考古工作者還誤以為這些簡牘是馬車零件的一部分。
完成清洗後,考古工作者需要先把這些“軟麵條”一根根分開,難度不亞於一場微型手術。而分開竹簡祗是第一步,還需要對這些竹簡進行編聯、註釋。
由於竹簡數量眾多,整理工作耗時漫長。經過近十年的努力,科研人員最終得到930支醫學竹簡、2萬餘漢字。《天回醫簡》八部醫書祗有“逆順五色脈臧驗精神”疑似為題名簡,其餘皆無題名。
根據這些醫簡的形制和堆叠狀況,結合傳世文獻記載,考證其學術源流,科研人員將天回醫簡整理為《脈書·上經》《脈書·下經》《逆順五色脈臧驗精神》《治六十病和齊湯法》《療馬書》等8部醫書,涉及醫學理論、治法、成方製劑文獻等內容。
中新社記者:天回醫簡何以被判斷為屬於“神醫”扁鵲醫學?
柳長華:扁鵲是中國第一位被正史立傳的醫家,雖然由於醫書失傳,扁鵲的醫術已久不可考,但我們在文史資料以及畫像石上卻能找到不少關於“扁鵲”的記錄。
《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記載了扁鵲、倉公的事跡。司馬遷認為扁鵲與倉公的醫學一脈相承,故合為一傳。扁鵲“姓秦氏,名越人”“至今天下言脈者,由扁鵲也”。《史記·太史公自序》也有雲“扁鵲言醫,為方者宗,守數精明,後世修(循)序,弗能易也。”
《史記正義》雲:“秦越人與軒轅時扁鵲相類,仍號之為扁鵲。”“軒轅時扁鵲”乃神話所崇奉的人首鳥身之神醫,後來扁鵲之名號則被認為是“戰國秦漢時期良醫的代稱”。因此,當時的醫學經典以扁鵲之名傳承。
天回醫簡被判斷為屬於扁鵲醫學,是因為天回醫簡的《脈書》所見殘文,一共出現了六次“敝昔曰”。“敝昔”意為“頭戴鷩(bì)冕的雉鵲”,在傳世文獻中寫為扁鵲。這一形象見於山東出土的漢畫像石“扁鵲針灸行醫圖”。
除了《史記·扁鵲倉公列傳》,《素問·病能論》所言“《上經》者,言氣之通天也;《下經》者,言病之變化也”,而《脈書·上經》的核心理論是“氣之通天”。通天思想,是中華民族天人合一思想在醫學中的具體體現。故而,在出版的《天回醫簡》中,其中兩部醫書名之為《脈書·上經》《脈書·下經》。
此外,扁鵲總結出的“色脈合參診法”被後世發展為“望、聞、問、切”中醫四診。天回醫簡中關於“五色脈診”的內容,也是扁鵲醫學最突出的標誌。
中新社記者:作為中國目前發現的最早、最完整的經穴人體醫學模型,木胎髹漆經脈人像如何與天回醫簡構成一個完整的醫學體系?失傳2000餘年,天回醫簡所記載的藥方還能治病嗎?
柳長華:書不盡言,言不盡意,故孔子說“聖人立象以盡意”。與天回醫簡一同出土的木胎髹漆經脈人像,可用來闡述天回醫簡難以表達的思想內涵。該人像身上刻繪了111個小點,兩套經脈線,其中紅色經脈線22條、白色經脈線30條,各自呈左右對稱分佈;另有4條白色經脈線環繞胸腹,1條白色經脈線縱向居胸腹正中。
《脈書·上經》開卷便寫道:“敝昔曰:人有五臧 (藏) 九徼 (竅)十二節,皆鼂(朝)於氣。”木胎髹漆經脈人像身上的小點基本上都在人的頭面、十二大關節部位,是中醫診療最重要的地方,其所攜帶的信息基本上解釋了針灸治病的原理。
《天回醫簡》一共出現了105個藥方,包括湯、散、丸、膏、酒、餅、糊與熨劑等8種劑型,涉及現代醫學的內科、外科、婦科、兒科、皮膚科、五官科、傷科等疾病範疇,我們把它整理為《治六十病和齊湯法》。與同屬秦漢之際的馬王堆漢墓帛書《五十二病方》相比,《治六十病和齊湯法》內容更為豐富。
《治六十病和齊湯法》中不少藥方末尾出現了“已試”“精”“已”等文字,表示這些藥方已經過臨床驗證、行之有效。
很多人關心《治六十病和齊湯法》的藥方今天是否還有用處。中醫看一種藥方,並非先關注它用了哪些藥物,而是“和齊”背後的道理。中醫藥方從來不是一成不變,哪怕經典如四君子湯、小柴胡湯,面對不同病人也要辨證施治,有針對性加減調整。
古方今病,不相能也。2000多年過去,時代在變,疾病在變,藥材也在變。雖然《治六十病和齊湯法》中的藥方不能原封不動地照搬使用,但它仍能為如今的中醫醫療實踐提供啟發。
天回醫簡在地下沉睡兩千餘年,雖然出土後這些珍貴文物得到很好保護,但損壞仍是不可避免的。為了更好保護天回醫簡,2018年中國科研人員開始以天回醫簡為代表,開展出土醫學簡牘的數字化整理。
如今我們已經建立了天回醫簡數據庫,這是醫學簡牘整理史上第一次以數字化的方式製作簡文摹本,將讓千年簡牘“青春永駐”,使簡牘研究更為具象可感。這些“幸存”的醫學文獻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未來我們還將嘗試把天回醫簡數據庫翻譯為英文,方便更多海外漢學家、醫學家從事相關研究。(完)
來源中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