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南寧4月15日電 題:廣西中越邊境線上的互聯互通變遷
作者 楊陳 翟李強
4月,廣西北部灣港防城港港域,裝卸煤炭、鐵礦石的散貨船正在緊張作業,漁澫港區江海聯運碼頭的建設如火如荼。
援越“小道”
防城港港域的前身是1968年中國為抗美援越興建的戰備港口,彼時大量援越物資從這條隱蔽的中越海上運輸航線起運,該航線被稱為“海上胡志明小道”。

年逾八旬的原防城港務局職工韋乃貴曾回憶道,“碼頭啟用,當第一艘運送援助麵粉的貨船靠泊時,大家都激動地跑去碼頭看,覺得奮鬥終於有了結果。”
從1968年初建碼頭到目前擁有生產性泊位47個,如今,北部灣港防城港港域吞吐能力已超過1.8億噸,通航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200多個港口,防城港也成為中國與東盟國家互聯互通的重要門戶城市。
綠色通道
進入新的歷史時期,中越邊境線上的互聯互通變遷在進一步拓展。在隔河相望的廣西防城港東興市與越南廣寧省芒街市之間,一條自2016年啟用的“綠色生命通道”,持續守護著中越邊境線上的民眾。
“‘1369生命直通車’是中越首條跨境醫療救助通道,由中國東興市和越南芒街市相關部門攜手打造,為危急重症患者提供24小時緊急醫療救助通關保障,目前已接診600多例,其中越南籍病患400餘例。”東興市人民醫院急診科主任蘇維海介紹,該院專門組建起一支由醫務人員組成的越南語志願服務隊,實現醫務人員與越南籍病患無障礙溝通。
為了給“跨國上班族”提供便利,讓兩國民眾越走越親,2024年11月底,中國東興至越南芒街跨國公交車正式開行,乘客憑護照或邊民證乘車,便可“絲滑”出入境。運營4個多月來,受到中越兩國邊民、商人,以及背包客的青睞。

兩國關係越來越密切加上便利的互聯互通,催生了很多跨境上班族。越南姑娘武氏清心的家在芒街市,早上跨境到東興國門景區開店,銷售越南特產,晚上趕在東興口岸閉關前回國,這樣的日子她已堅持近十年。兩個表妹也在其帶動下成了“跨國上班族”。
“我十幾歲就開始到東興打工,從事越南特產銷售工作,不久後自己當起了老闆,有了店舖。這裡營商環境好,貿易活躍,也讓我們找到了各自的事業。”武氏清心說。
東興市公共交通有限公司總經理雷明軍說:“下一步,我們計劃將跨國公交打造成旅遊產品,聯合旅行社共同宣推;同時積極爭取開通更多的站點,使之惠及更多民眾。”

經貿大道
經過幾十年發展,中越兩國間的互聯互通,早已從當年的“胡志明小道”變成如今的海陸空全方位對接。目前,廣西已有兩條高速鐵路直達中越邊境,正加快推動越南同登—河內鐵路、芒街—下龍—海防鐵路等基礎設施互聯互通;聯通越南的高速公路有9條已經開通,4條正在建設。
2024年廣西對越南進出口2955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6.4%,佔中越貿易總值的15.9%。
廣西社會科學院東南亞研究所副所長雷小華認為,中越邊境的“胡志明小道”“綠色生命通道”“互聯互通經貿大通道”,體現了不同歷史時期,兩國的友好合作和互幫互助。“這三條‘道’體現了中越友好合作覆蓋範圍之廣,既有經濟發展,提昇了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也有民生的改善和民心相通,有利於推動具有戰略意義的中越命運共同體建設持續走實走深。”(完)
來源中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