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隨著俄羅斯入侵烏克蘭進入第4年,迄今仍未見停歇跡象,中華新聞通訊社與中華時報繼續共同推出專題,以饗讀者,從各個方面探討,讓大家瞭解俄烏戰爭怎麼發展、結局如何和這個21世紀的重大事件。
.jpg)
俄羅斯總統普京無視全球譴責和多國制裁,2022年2月24日逕行宣布對烏克蘭採取特殊軍事作戰,開啟戰爭,引發1945年二戰結束以來歐洲最為慘烈的戰爭,它不僅涉及烏克蘭的存亡與俄國的命運,也被視為一場民主與專制的決戰,戰爭導致雙方上百萬人死亡,並引發歐洲自二戰以來最大的難民危機。普京親自指揮部署的這場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軍事行動已經進入第1153天。

2025年4月23日最新進展:
烏克蘭持續推動停火 俄羅斯據報提出讓步
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今天表示準備好在俄烏戰爭停火成定局時,與俄方協商且「形式不拘」。此外,「金融時報」指出,俄國總統普京已提議讓俄軍暫停推進,在目前前線位置按兵不動。
綜合法新社和路透社報導,俄烏距離停火還很遠,更別提持久的解決方案,但美國總統川普上週末仍表示希望在「本週」達成和平協議。
此時的美國正施壓俄烏領袖在和平協議上拿出實質進展,揚言若不快快取得具體成果,華府可能放手不管。
俄烏戰爭潛在解決方案關鍵會談明天在英國倫敦登場前,澤倫斯基(Volodymyr Zelenskyy)今天告訴媒體說:「停火之後,我們就會準備好坐下來談,形式不拘。」
普京(Vladimir Putin)昨天則暗示願與烏方舉行雙邊會談,為俄烏戰爭3年多來首次。
白宮表示,川普的外交特使魏科夫(Steve Witkoff)將於本週再度前往俄國拜會蒲亭。
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News)引述知情人士的話報導,蒲亭這個月曾在聖彼得堡(St. Petersburg)與魏科夫會談,期間提出俄方以前線為界暫停入侵,並放棄對烏克蘭4個地區的主權。
「金融時報」報導,這個提議是俄烏戰爭爆發初期幾個月以來,蒲亭第1次正式提出俄方有可能在所提的極端要求上退一步。報導引述聽取過美方簡報的歐洲官員說法指出,俄羅斯的明顯讓步有可能是談判策略。
「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今天引述知情人士的話報導,華府已提議承認俄羅斯2014年吞併的克里米亞(Crimea)歸俄,並暫停前線推進。「金融時報」的報導說,克里米亞半島並非蒲亭所提的4個地區之一
俄羅斯的空襲
當地的最新動態是,扎波羅熱州州長伊凡費奧多羅夫在Telegram應用程式上表示,俄羅斯導引炸彈本週二在烏克蘭南部城市扎波羅熱的一個居民區造成1人死亡、23人受傷。
俄羅斯空襲也造成烏克蘭南部城市赫爾鬆的6人受傷,東北部城市哈爾科夫的7人受傷。
俄軍宣布已經控制了頓內茨克地區東部的一個小村莊-俄軍正在該地區推進。
與此同時,烏克蘭在周二晚間宣布已經召見中國大使,以表達烏方對有關俄羅斯軍隊招募中國公民以及中資公司向莫斯科提供軍事裝備製造支持的消息的「嚴重關切」。
在基輔會談後與南非總統拉馬福薩一起向媒體發表演說法國媒體.jpg)
澤倫斯基在美國施壓和國內抗議下訪問南非
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將於後天週四正式訪問南非,此次訪問正值西方施壓與非洲各國對俄烏戰爭所持立場出現分歧之際。
隨著美國加大對基輔施壓,要求其在與莫斯科談判中讓步,澤連斯基同時面臨南非國內分歧——政府與反對黨對其訪問態度迥異。
訪問時機與象徵意義
在西方軍事支持和援助不斷減少的背景下,美國正加大對基輔的壓力,要求在與莫斯科的談判中讓步。
這次訪問旨在爭取全球南方國家支持,特別是作為金磚國家重要成員的南非——該國一直試圖在烏克蘭危機中扮演調解人角色。
南非總統府宣布,西里爾·拉馬福薩總統將與澤倫斯基舉行正式峰會,討論安全與和平議題,並加強多領域雙邊合作。
普丁與拉馬福薩通話
訪問前夕,拉馬福薩週一與俄羅斯總統普京通電話討論烏克蘭衝突進展。
普京強調,必須考慮俄羅斯安全利益來解決」衝突根源”,暗指克里姆林宮關於北約東擴和烏克蘭非軍事化的要求。
這通電話凸顯南非試圖在莫斯科與基輔間保持平衡的」積極中立」立場面臨複雜處境。
抗議與指控
這場訪問引發國內爭議,主要反對黨」民族之矛黨」等宣布將組織抗議活動,譴責澤連斯基是」西方傀儡總統」。
該黨發言人表示:“我們拒絕讓南非成為烏克蘭戰爭單方面敘事的傳聲筒,全球南方應保持獨立於大國博弈。”
調解努力與內部分歧
觀察家認為,此次訪問使南非政府面臨嚴峻外交考驗。儘管比勒陀利亞試圖維持公正調解人形象,但圍繞訪問的內部分歧揭示了該國在日益緊張的地緣政治環境中面臨的挑戰。
儘管遭遇尖銳批評,仍有觀點認為,這是澤連斯基拓展非西方聯盟的機遇,向全球南方傳遞烏克蘭尋求超越歐美影響圈支持的訊號。
國際反應:
川普對烏克蘭和平的終極提議細節
知情人士向美國網站「Axios」透露,美國預計烏克蘭將在本週三對一項和平協議框架作出回應——該框架的內容包括美國承認俄羅斯對克里米亞半島的吞併,以及非正式地承認俄羅斯對自2022年以來佔領的大部分烏克蘭領土的控制。
該網站引述一位親近烏克蘭方面的消息人士的話稱,烏克蘭認為美國的提議嚴重偏向俄羅斯,並明確概述了俄羅斯可以獲得的實際利益。消息人士指出,該提案只模糊而籠統地概述了烏克蘭將獲得哪些援助。
消息人士也向該網站透露,美國的這項提議預計將成為本週三在倫敦舉行的烏克蘭問題會議討論的一部分。該網站還引述一名美國官員的話稱,有跡象顯示烏克蘭希望討論為期30天的停火協議,而不是川普提出的和平計畫框架。
美國上週在法國巴黎向烏克蘭官員提交的這份僅一頁紙的文件指出,該框架是美國總統川普的「最終提議」。白宮方面堅稱,如果不能很快達成協議,那麼它準備退出調解。
川普的提議需要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做出重大讓步,而澤連斯基先前已經排除了接受俄羅斯佔領克里米亞半島以及烏克蘭東部四個地區的部分區域的可能性。
報道稱,儘管俄羅斯總統普京已經提出凍結當前戰線以達成協議的建議,但他先前拒絕了美國框架的其他內容,例如歐洲維和部隊在烏克蘭領土上的存在。
英國《金融時報》引述知情人士的話報導,普丁本月在聖彼得堡會見美國特使威特科夫時提出,俄羅斯將停止前線的入侵,並放棄關於俄羅斯對烏克蘭四個地區取得全面控制權的要求。
烏克蘭用其南邊區域地圖(半島電視台)
根據川普的提議,俄羅斯會得到什麼?
♦美國正式承認俄羅斯對克里米亞半島的控制。
♦「事實和非正式地」承認俄羅斯對盧甘斯克、頓內茨克、赫爾松和扎波羅熱的大部分地區的佔領。
♦承諾烏克蘭不會加入北約(但指出其有可能加入歐盟)。
♦解除自2014年以來對俄羅斯實施的製裁。
♦加強與美國的經濟合作,特別是在能源和工業領域內的合作。
根據川普的提議,烏克蘭會得到什麼?
♦“強有力的安全保障”,包括一批“志同道合”的歐洲和非歐洲國家所派遣的部隊,但該文件對這支部隊的性質和運作方式含糊其辭,也沒有提到美國在其中的參與。
♦重新奪回處於俄羅斯控制下的哈爾科夫地區的一小部分。
♦暢通無阻地通過第聶伯河-這條河是烏克蘭南部的前線。
♦補償和重建援助,但這份文件並沒有具體說明資金來源。
該計劃的其他內容
扎波羅熱核電廠是歐洲最大的核電廠,它將被視為烏克蘭領土,但由美國運營,並向烏克蘭和俄羅斯供應電力。
該文件還提到美國與烏克蘭之間的礦產協議——川普表示該協議將於週四簽署。
這項計劃是在川普特使史蒂夫·威特科夫上週與普丁會面四個多小時後製定的。
根據《金融時報》報道,在該計畫提出後,普丁提出暫停俄羅斯在當前接觸線上的戰爭,作為達成潛在協議的內容之一。
這是普京迄今發出的、願意達成和平協議的最大訊號,但歐洲官員仍持懷疑態度。
威特科夫(左)將於本週稍後前往莫斯科,以與普京舉行第四次會晤(社交網站)
將在莫斯科和倫敦舉行的會談
白宮方面在周二宣布,美國特使史蒂夫·威特科夫將於本週晚些時候前往莫斯科,以與普京舉行第四次會晤。
美國國務院發言人表示,由於日程安排問題,威特科夫和美國國務卿魯比奧預計將缺席本週三在倫敦舉行的會談,並補充稱,美國特使基思·凱洛格將參加此次會談。
預計美國的提議將成為此次會談的主要議題。
參與會談的一名美國官員表示,魯比奧和威特科夫共同致力於「制定一個能讓我們更接近結束戰爭的框架」。然而,在過去24小時內,烏克蘭方面的跡象表明,他們願意在倫敦會議期間討論為期30天的停火協議,而不是討論川普提出的和平計畫框架。
這名官員補充稱,“我們已經決定,魯比奧不會前往倫敦。美國代表團將繼續與英國和烏克蘭代表團進行討論。”
魯比奧在社群平台上表示,他與英國外交大臣進行了「富有成效」的會談,並期待在倫敦會談後「採取後續行動」。
白宮發言人卡羅琳·萊維特在周二對記者表示,“談判正在進行中,我們希望走在正確的軌道上。”
她還指出,川普“希望這場戰爭結束、希望停止殺戮”,她還表示,白宮領導人“對這場戰爭的雙方都感到失望,他已經明確表達了這一點”。
在川普可能撤回美國對烏克蘭的重要軍事和財政支持的背景之下,歐洲領導人正爭相尋找單獨支持烏克蘭的方法。澤倫斯基強調其團隊在倫敦會談中的首要任務是實現無條件停火(阿納多盧通訊社)
澤連斯基的聲明
同時,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證實,烏克蘭準備在達成停火協議後與俄羅斯舉行直接會談。
在倫敦就解決俄烏衝突的可能性舉行重要會談前夕,澤連斯基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我們準備記錄這一點。一旦停火,我們願意按照任何可能的方式坐下來談判。”
這位烏克蘭總統還強調,他的團隊在倫敦會談中的「首要任務」是「無條件停火」的想法。
在普京表示希望「研究」該提議之後,澤連斯基表示希望俄羅斯對他提出的停止襲擊平民設施的新提議做出「明確回應」。
俄羅斯總統發言人德米特里·佩斯科夫在周二證實,普京“準備討論此事”,但俄羅斯希望“首先了解烏克蘭方面是否準備好”實現停火。
他還指出,在普京宣布復活節休戰兩天之後,“如果我們談論民用設施,我們必須明確區分這些設施可用於軍事目的的情況和不可用於軍事目的的情況。”
自從三個月前重返白宮以來,川普一直未能讓俄羅斯總統做出讓步以停止其軍隊在烏克蘭的進攻,儘管川普曾在競選期間承諾要迅速在莫斯科和基輔之間達成協議。
川普在上週末宣布,希望能在「本週」達成協議,但沒有為此提供更多細節。
俄羅斯軍隊控制烏克蘭約五分之一的領土,自2022 年2 月對烏克蘭發動戰爭以來,這場戰爭已造成數萬人死亡。
普京在上個月拒絕了美國和烏克蘭提出的全面無條件停火的提議,隨後在復活節的周末意外宣布停火。
烏克蘭官員宣布,在30小時的停火期間,戰鬥強度降低,但俄羅斯週一和週二對當地居民區發動了新的襲擊。
烏克蘭及其盟友稱,這次停火只是普京的一場公關活動。
法國外交部長巴羅在接受法國媒體採訪時表示,“普京宣布的復活節休戰有些出人意料,但這只是一種營銷策略,旨在爭取支持,以防美國總統川普感到不耐煩和憤怒。”
評論:
川普有可能在烏克蘭問題上留下失敗的遺產
復活節前一天,俄羅斯總統普京宣佈在基督教節日期間暫時停火。與俄羅斯的其他承諾一樣,這項承諾也未能兌現。烏克蘭媒體報道稱,俄羅斯無人機襲擊、砲擊和交火跨越了前線。烏克蘭平民也成為攻擊目標。
此次停火未能達成,緊隨其後的是另一項停火協議:一項為期30天、涵蓋能源基礎設施的停火協議。根據烏克蘭媒體報道,這項協議至少被違反了30次。
在此期間,美國總統唐納德·川普始終堅信和平是可以實現的。即使在美國國務卿馬爾科·魯比奧警告稱,由於缺乏進展,美國可能放棄調解角色後,川普仍然對達成協議的可能性保持樂觀。
週日復活節那天,川普在“真相社交”上寫道:“希望俄羅斯和烏克蘭本週能達成協議。”
一週前,俄羅斯用彈道飛彈襲擊了烏克蘭城市蘇梅。攻擊造成34人死亡,其中包括兩名兒童,十多人受傷。即使是這場血腥的襲擊也未能動搖美國總統的決心,他稱之為「一個錯誤」。
現在顯而易見的是,川普就任總統三個月後,在烏克蘭問題上慘敗。他現在必須意識到,大膽的承諾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他沒有在24小時內結束戰爭,也不會像他承諾的那樣,在100天內結束戰爭。
在他的領導下,華盛頓的調解努力似乎陷入停滯,策略也顯得不明朗。這位以善於達成協議和實力為傲的總統如今卻優柔寡斷、效率低。
如果這種情況持續下去,川普將面臨雙重失敗的風險:一次是作為談判者,另一次是作為盟友。他目前的策略不僅削弱了美國在世界上的地位,也助長了俄羅斯繼續其侵略行徑的氣焰。
儘管川普政府向克里姆林宮伸出了援手,但得到的只是空洞的言論和未兌現的停火承諾。
普丁的立場始終不變:他要求承認俄羅斯對克里米亞及俄軍部分佔領的四個烏克蘭地區的主權,要求基輔不加入北約,並限制其軍隊規模。他也公開呼籲烏克蘭政權更迭,要求在戰爭期間舉行選舉。
普京自認為在談判中佔優勢,拒絕妥協。川普目前缺乏迫使他重新考慮的籌碼,因此他的策略是施壓烏克蘭,迫使其屈服於俄羅斯。而川普對烏克蘭軍事援助的政策,正使局勢雪上加霜。
在最初暫停與烏克蘭的武器彈藥轉移和情報共享後,川普部分改變了立場。他允許恢復前任總統拜登政府批准的軍事援助,但拒絕在現有援助方案結束後考慮新的方案。
他的政府仍有數十億美元可供動用,這些資金可用於向烏克蘭提供進一步的安全支持,但川普尚未表示願意批准。
這意味著烏克蘭即將面臨關鍵彈藥庫存耗盡的局面。俄羅斯深知這一點,正利用與美國的談判來爭取時間。
在等待烏克蘭軍隊耗盡重要物資的同時,莫斯科也啟動了大規模的部隊動員。 16萬名新兵的徵召標誌著事態的顯著升級。烏克蘭指揮官警告稱,大規模攻勢可能在數週內席捲多條戰線。
普京的目標是利用川普政府自詡的「締造和平」野心為自己謀利。他的策略是拖延停火談判,直到美國軍事援助耗盡,俄羅斯軍隊能夠深入烏克蘭境內,迫使基輔投降。
對烏克蘭來說,失敗不是選項。這個國家依然屹立不倒,並將繼續戰鬥,因為它的自由和獨立岌岌可危。即使川普進一步施壓基輔,要求其考慮與俄羅斯達成一項糟糕的“和平協議”,做出普京想要的所有讓步,也沒有一位烏克蘭領導人會簽署這份協議,因為這意味著政治上的毀滅。
儘管歐洲內部存在著許多猶豫和分歧,但現在別無選擇,只能成為基輔的正式盟友。歐洲人知道俄羅斯不會止步於烏克蘭,烏克蘭對他們來說也關乎生死。克里姆林宮已開始透過大規模宣傳攻勢,向俄羅斯民眾灌輸與北約國家爆發「大戰」的必要性。
面對這項威脅,歐洲國家正在尋求重新武裝,而這需要時間。這意味著,無論美國是否參與,烏克蘭的解放戰爭將持續數年。
同時,按照目前的路線,美國將深陷國內危機,被自我孤立的餘震所吞噬,並被在一個不再由它領導的世界中做出的代價高昂的決策所困擾。川普留下的將是:不是決心,而是退縮。
如果他不改變路線,歷史將不會記住他是一位帶來和平的強勢領導人,而會記住他是一位自負、天真、許下無法兌現的承諾的人。
謝爾蓋·邁杜科夫
謝爾蓋·邁杜科夫是烏克蘭作家。他著有《逃亡生活:一個家庭在飽受戰爭蹂躪的烏克蘭尋求和平》(Life on the Run: One Family’s Search for Peace in War-torn Ukra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