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角鼓遇上水袖功:中國滿族新城戲的“古調新聲”

中新社松原5月11日電 題:八角鼓遇上水袖功:中國滿族新城戲的“古調新聲”

中新社記者 郭佳

近日,在吉林省松原市滿族新城戲傳承保護中心的排練廳裡,70歲的趙彩霞手持八角鼓,目光緊隨著“90後”演員王玉的水袖軌跡。當2.5米長的白色綢緞在空中劃出完美弧線時,趙彩霞微微頷首。王玉是滿族新城戲傳承譜係中的第四代傳人。

植根於中國東北黑土地的新城戲,誕生於20世紀50年代的松原(原扶余縣),其命名源自清代扶余縣“新城府”的歷史記憶。作為現存唯一的滿族戲曲劇種,它以扶余八角鼓戲為基礎形態,巧妙融合了滿族傳統音樂、清代宮廷雅樂與地方戲曲元素。

4月22日,吉林松原,松原市滿族新城戲傳承保護中心在排練《鐵血女真》。 劉棟 攝

過去60餘年間,滿族新城戲以年均一部新作的創作頻率,完成了從地方劇種到國家級非遺的蛻變。今年3月,中國文化和旅遊部公佈第六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名單,趙彩霞位列其中。

“每代人都留下了創新的印記。”作為掌握全部唱腔的“活字典”,趙彩霞在表演技法中創新融入滿族寸子舞步法,並以大幅度的搓、拈、彈、拍、晃等手法創新八角鼓演奏形式,成為專業院校的教學範本。

“不僅是我,四代滿族新城戲傳人,可以說代代都有創新。”趙彩霞說。

王玉是滿族新城戲最年輕的女主角。排練時,2.5米長的水袖劃出的一道道優美拋物線,是她為移植劇目《竇娥冤》的特別設計。“水袖輕巧,但甩起來又是沉甸甸的。”練了兩年多水袖功的她說,每次甩出水袖,都能感受到與時空的對話。

4月22日,趙彩霞(右二)在松原市滿族新城戲傳承保護中心指導新人。 劉棟 攝

這種代際創新不斷結出碩果。在松原市郊的富康村,趙彩霞創辦的滿族藝術學校已成為滿族新城戲的人才搖籃。17年來,這座800平方米的鄉村藝校培養學員千餘名,其中200餘人進入專業院校深造。

滿族新城戲也通過國際文化交流活動走出吉林,在國際舞台收穫喝彩。赴海外演出時,趙彩霞還會與同事創編合適的新劇,全面展現中國多彩的民族文化。

“當外國觀眾跟著八角鼓節奏打拍子時,我確信文化自有相通之處。”看著正在排練的弟子,趙彩霞說。此刻,一群小學員正練習著改良版寸子舞步,飛揚的水袖劃出漂亮軌跡,仿佛為這個傳統劇種勾勒著新的年輪。(完)

來源中新社

留下一個答复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