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觀中國)從東南亞到俄羅斯,習近平兩次外訪釋中國“合作之道”

中新社北京5月11日電 題:從東南亞到俄羅斯,習近平兩次外訪釋中國“合作之道”

中新社記者  邢翀  李京澤

在世界格局深刻變革的當下,大國外交舉棋落子格外受矚目。

以東南亞三國之行起筆今年元首外訪,中國最高領導人年內第二次出訪又將目光投向歐亞大陸。5月7日至10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應邀對俄羅斯進行國事訪問並出席紀念蘇聯偉大衛國戰爭勝利80週年慶典。

受訪專家表示,從推動與東南亞三國關係提質昇級,到進一步深化中俄新時代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中國以自身“合作之道”推動與往訪國雙邊關係穩健前行,共同維護國際公平正義,積極作為和務實行動清晰可見。

“合作之道”在於以心相交。兩次外訪以真誠交流和友好互動加深了中國與往訪國之間的深厚情誼。

像走親戚一樣常來往,習近平東南亞三國行成果豐碩:首站到越南,雙方就持續深化全面戰略合作夥伴關係達成廣泛共識,續寫“同志加兄弟”友好故事;中馬關係定位再提昇,世代情誼“切水不斷”愈益深厚;柬傳統新年後老友相會,“雙向奔赴”在中柬鐵桿朋友間更顯深意,命運共同體建設邁出新步伐。

世代友好是中俄關係的特質。擔任國家主席以來第11次到訪俄羅斯,習近平強調雙方要做“百煉成鋼的真朋友”。雙方重申始終視對方為優先合作夥伴,將共同抵制任何干擾破壞中俄傳統友誼和深度互信的圖謀。中俄關係日益從容自信、穩定堅韌。

“友好交往構成了推動合作共贏的重要歷史基礎。”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研究員許利平說,往訪四國對習近平主席的高規格接待充分體現對雙邊關係高度重視,習近平主席的到訪對雙方傳承友誼、深化戰略互信具有重要意義。

“合作之道”還在於以利相融。友好關係的深度外化於合作的廣度,中國與往訪四國達成的合作成果之豐、領域之廣,外界高度關注。

在東南亞,中國同越、馬、柬三國簽署“創紀錄”的108份合作文件,既涵蓋傳統領域,也涉及新質生產力,不僅立足當下具有較強可操作性,更著眼未來緊跟科技和時代發展潮流,助力中國同週邊國家形成更為緊密的協同發展格局。

在俄羅斯,兩國元首見證雙方交換20多份雙邊合作文本,在能源等傳統領域鞏固成果,在數字經濟等新興領域拓展空間,從教育、電影、旅遊、體育等層面深化交流……一係列舉措讓合作“穩”的基礎更堅實、“進”的動能更充足。

在觀察家看來,從對接發展戰略到深化互聯互通、密切人文交流,中國與四國合作理念相契、利益相融。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亞太研究所副所長杜蘭指出,中國同往訪國之間的合作黏性持續增強,推動合作朝著更加互惠互利的方向發展。

“合作之道”也在於以義相擔。當前國際局勢動蕩不安,單邊主義、保護主義加劇。翻開兩次外訪間中方同往訪國達成的多份聯合聲明,“多邊主義”高頻出現,發出捍衛國際公平正義的共同聲音。

東南亞之行期間,習近平強調,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明多樣化的時代潮流不可阻擋,呼吁“以開放包容、團結合作抵制‘脫鈎斷鏈’、‘小院高牆’和濫徵關稅”,獲得東南亞三國領導人積極響應。

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週年、聯合國成立80週年的歷史節點,中俄元首將兩國關係定位為推動國際社會穩定進步、維護世界秩序的關鍵力量。正如習近平同俄羅斯總統普京會談時所言,中俄雙方要團結全球南方,堅持真正的多邊主義,引領全球治理變革正確方向。

習近平在莫斯科先後會見塞爾維亞、緬甸、古巴、委內瑞拉、斯洛伐克等國家領導人,“維護國際公平正義”是重要議題。中國的道義擔當深刻影響著中國與世界的互動方式,也在凝聚廣泛的國際共識。

以心相交,朋友越交越真;以利相融,合作越走越實;以義相擔,道路越拓越寬。從東南亞三國到俄羅斯,中國外交的“合作之道”愈發清晰。北京大學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執行主任王棟指出,中國堅持傳承友誼、加強合作、捍衛正義,凸顯作為負責任大國的感召力,為動蕩的世界注入更多穩定性和正能量。(完)

來源中新社

留下一個答复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