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新聞通訊社/中華時報 7月13日訊)以下是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今日(七月十三日)上午出席電視台節目訪問後,就照顧者資料庫和補充勞工優化計劃與傳媒談話內容:
記者:有關明天實施的照顧者資料庫的試行計劃,有外界擔心即使能通知被照顧者相關服務,被照顧者會擔心要付費;也有照顧者憂慮入院一段時間,可能影響他們領取低收入照顧者的津貼,這方面政府是否有措施紓緩他們的憂慮?
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兩者均不用擔心。首先照顧者如入院,可放心其一直領取的低收入照顧者津貼會被酌情處理,譬如正領取全額3,000元津貼,即使入院後不確定要住多久,會確保能領取相同金額,請不要擔心,生病時應及早求醫。至於被照顧者,可能是老人家或殘疾人士,如需要送飯或暫託,相信其生活環境不佳,也不需要擔心,服務不會收費,如他們需要經濟援助也會協助他們,最重要是好好照顧自己,好好生活下去。
記者:局長提過希望援助網可越織越密以找出高危人士,終極目標是否把所有雙老家庭,無論是居住在公屋或私樓的也包括其中?會否擔心人數太多,後續計劃實施會有難度,例如未能即日通知被照顧者相關服務?
勞工及福利局局長:我視此為一個動態的高風險資料庫,現在只是初步開始,需時間逐步擴展,根據構想可變得相當龐大。社會福利署可掌握的數據庫中,本港每四名65歲以上長者約有三人正領取不同形式的津貼,無論是綜合社會保障援助(綜援)、長者生活津貼、高齡津貼(俗稱「生果金」)或傷殘津貼,亦屬已有資訊,意味我們知道他是獨居、雙老或跟家人同住,其狀況如何和住址等資料,這涉及百多萬人。當然這是需要長時間的工作,我希望終有一天把他們全部納入動態的資訊互通,即萬一當中有人入院,當局會得到信息有人可能需要額外照顧。
大家不需要太擔心,屆時我們將評估現有資源的優先次序,並判斷是否需要先為風險特別高的個案提供協助,例如從不參加長者地區/鄰舍和活動中心等人士,其資料從未被掌握,又或者其環境特別差,我們會想辦法及早幫忙。餘下的可能需要再想辦法找一找,例如其子女正提供照顧或鄰居有幫忙照顧等,我們亦需要知道。工作再開展下去,動員不是只是社福界的力量,是要動員整個社會的力量,包括義工、宗教團體和並非拿政府資助的社福團體,大家一起去幫助他們。
記者:剛才你說希望終有一天可涵蓋百多萬的雙老長者,政府有沒有時間表,本屆任期內可否完成?
勞工及福利局局長:這一刻我沒有確實答案,但我是很心急的。只要這次運作順利,我們知道整個流程是順暢的,資訊的互通符合所有預設要求,後續照顧服務能如期做得,當然不可以一步到位,但希望逐步擴大到可以覆蓋全社會的話,照顧網和覆蓋網應該夠密,希望真的做到走在悲劇前。
記者:補充勞工優化計劃之前當局在應對措施之後收到百多宗投訴,剛才你提到有三宗個案,詳情和後續跟進情況如何?
勞工及福利局局長:該三宗個案中有兩宗有初步證據顯示確實是聘請輸入外勞後解僱本地員工,這是違反要求的,當然不可一下子作出行政制裁,要給予時間僱主申述,但既然有初步證據,我們把個案放在監察名單,其目前的申請全部暫緩處理,一旦有證據顯示確實違反要求,會毫不猶豫實施行政制裁,已提出的申請會取消,未來兩年亦不會再接受其提出的任何外勞申請。
另一宗涉及的不是以外勞替代本地工人,是有關僱主必須先進行四星期本地招聘,我們認為僱主不真誠,即是有本地工人願意做,但僱主可能因為種種原因沒有聘請一個願意做這份工的本地人,此個宗調查已至較深入階段,掌握了相當多的證據,但要確保程序公義,會容許僱主作出申述,證據確鑿會作行政制裁。
記者:最後一條問題,整個計劃快將到期進行檢討,但局方近日說法似乎希望維持,是否已沒有優化和變動的地方?
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大家要明白大勢是香港的勞動人口二○一八年已達峰值,接下來一直慢慢向下滑和收縮,此外本港的人口和勞動人口均出現慢慢老化的現象,長遠看確實不夠勞動力。但所有的輸入勞工計劃——無論是行業計劃或一般的優化計劃,都以本地工人優先就業為大原則,最近的措施就是希望確切確保本地工人真正獲得優先就業。至於整個計劃的檢討當然覆蓋面闊很多,既有僱員提出的意見,亦要參考僱主方面意見,再就這兩年運作的實質數據和經驗,就未來方向再向大家闡述。
來源:政府新聞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