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瀛七夕回寄小曼

(步《七夕 · 夜寄相思》韻)

 

客居東瀛夜初涼,

富士凝輝映曉霜。

竹下短冊祈願後,

相思添作浮世梁。

 

注:

東瀛:指日本。

短冊:日本七夕習俗中用于書寫心願的彩色紙箋,懸挂于竹枝上。

浮世梁:既指寄托于浮世(日本文化意境,亦含漂泊意)的情感支柱(梁),亦暗合原詩“鵲梁”之“梁”字,喻跨越空間之心橋。

 

附:小曼原玉《七夕 · 夜寄相思》

露濕庭花夜漸涼,

星河垂影照西廂。

人間乞巧燈殘後,

猶把相思寄鵲梁。

釋義:

客居東瀛夜初涼,

釋義:首句點明地點與心境。我此刻正客居日本(東瀛),時值七夕之夜,周遭的空氣開始透出初秋的涼意(夜初涼)。這外在的涼意,亦映射著身處異鄉的孤寂感與對故人的思念。

富士凝輝映曉霜。

釋義:舉目望去,富士山那巍峨的輪廓在夜色中凝聚著清冷的光輝(凝輝),這光輝映照著地面上的寒霜(映曉霜)。“曉霜”暗示夜已深沈,臨近拂曉,徹夜未眠。富士山作爲日本的象征,其恒久與孤高,對比著遊子的漂泊與時光的流逝(“霜”亦暗含歲月之感),更襯托出此情此景的清冷、孤寂與綿長。

竹下短冊祈願後,

釋義:此句描繪日本七夕的獨特習俗。在竹枝(竹下)上懸挂書寫心願的彩色紙箋(短冊)進行祈願的活動已近尾聲(祈願後)。這場景呼應了小曼原詩中的“人間乞巧燈殘後”,將中國的七夕風俗巧妙地置換爲日本的七夕景象,點明了共同的時節背景——七夕之夜。

相思添作浮世梁。

釋義:在祈願活動結束後,那份對故人更深沈、更核心的思念(相思)並未消散。我將其鄭重地添入(添作)眼前這異鄉的圖景與人世(浮世)之中,使之成爲支撐我情感的棟梁(梁)。

“浮世”:既指日本文化中描繪現世風情的“浮世繪”所代表的意境,也泛指世事無常、人間煙火,暗含客居漂泊之意。

“梁”:

心橋/情感支柱:喻指這份相思成爲跨越空間阻隔、連接彼此心靈的橋梁和精神支柱。

呼應原典:巧妙借用並升華了小曼原詩“寄鵲梁”中的“梁”字,將神話中的鵲橋之梁,轉化爲融入現實羁旅與異國風物中的、更堅實也更複雜的情感載體。

此句是全詩情感的凝聚與升華,將個人的思念融入廣闊而略帶蒼涼的“浮世”背景,顯得含蓄、深沈而富有藝術美感。

 

作者曾曉輝博士簡介:

曾曉輝博士(1968-),廣東龍川人。就讀過中國科技大學、南京大學,獲南京大學天體物理學博士學位後轉向藝術,師從雕塑泰鬥潘鶴及油畫家郭紹綱教授。

2003年創立廣州新世紀藝術研究院。2009年在香港創辦《中華時報》(現爲全球華人主流媒體),並陸續拓展《中華新聞通訊社》、《中華攝影報》及英國《中華時報》。聯合發起《中華電視》及世界華人流行音樂聯合會。

現任香港美術學院及香港藝術研究院院長、多所大學教授,並任粵港澳大灣區藝術聯合會主席、中華科技協會會長、世界監督學會會長等職。

學術著作豐富(藝術理論與曆史)。雕塑創作富人文關懷,作品獲全球多家美術館、藝術館典藏。積極參與國內外文旅規劃(如張家界、賀蘭山、上海及大坂世博會等)。

 

留下一個答复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