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亞專線】最新研究:中亞9000年前已出現收割食用大麥的類農業行為

中新社北京8月30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外學者合作開展的一項農業考古研究最新發現,中亞地區前陶新石器文化(約9000年前)已出現收割並食用大麥的類農業行為。
  記者30日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古脊椎所)獲悉,由該所和中國西北大學、烏茲別克斯坦考古文物研究所(撒馬爾罕)、德國馬普地質人類學研究所等機構學者組成的國際合作團隊,最近對烏茲別克斯坦南部蘇爾汗流域托達(Toda)洞穴1號洞穴遺址進行發掘研究,揭示出中亞地區約9000年前的類農業行為——收割並食用大麥。相關成果論文近日在國際學術期刊《美國科學院院刊》上發表。
  論文第一作者和共同通訊作者、中國科學院古脊椎所周新郢研究員表示,作為近年來中外考古學與古人類學學科合作的代表項目,托達洞穴考古研究將中亞烏茲別克斯坦境內的麥類利用歷史提前了近4000年,為中亞地區前陶新石器文化的文化類型及經濟模式提供了關鍵數據,也為進一步討論亞洲內陸地區的農業起源與交流奠定了重要基礎。
  近年來,國際合作研究團隊在烏茲別克斯坦南部的山麓地區開展田野調查,發現托達1號洞穴,並經過2017年至2019年三個季度的發掘,揭露出新石器時代早期的文化層。
  合作團隊通過系統的植物考古研究,發現了屬於中亞前陶新石器時代的大麥、豆類及多種植物種子和果實,其中最古老的大麥種子年代為距今9133年至8970年。這證明至少9000年前,大麥採集在中亞山麓地區已成為一種重要的生產方式,並延續了上千年。
  論文共同通訊作者、中國科學院古脊椎所李小強研究員指出,這些大麥谷粒包括殼大麥和裸大麥兩種,在一些關鍵形態特徵上(如厚度-寬度比)落在野生榖物的區間內,屬於野生大麥類型,但其中近半數為裸大麥,其比例顯著高於同期近東地區的早期農業遺址,可能指示了不同的演化路徑。
  托達1號洞穴同層位出土的部分細石葉表面痕跡顯示被用作石鐮的刃部以收割榖物,與出土數件帶有榖物和豆類加工痕跡的石磨一起,共同展示從榖物收割到碾磨加工的完整處理過程。
  托達1號洞穴遺址還發現開心果果殼和野生蘋果種子,顯示出新石器早期人群對植物資源的廣泛利用。
  此外,孢粉學和有機碳同位素研究表明,9000年前托達1號洞穴區域植被曾覆蓋廣泛的樹木和較高比例的C4類型植物,指示當時的氣候環境與現在截然不同。“較強的南亞古季風可能對區域降水有重要貢獻,並促進了中亞山麓地區前陶新石器文化的發展及榖物採集行為的興起。”周新郢說。(完)

留下一個答复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