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虎
核心提示:在國際記者協會主席、中華時報海南分社社長林虎與資深學者黃努衛的對話中,黃賓虹不再是塵封的歷史名字,而是連接過去與未來、溝通中國與世界的文化橋樑。這場跨越領域的對話,與全國正在舉行的黃賓虹誕辰160周年紀念活動相互呼應,揭示了一代藝術宗師在今天的獨特價值。
本報記者 專題報導
日前,國際記者協會主席林虎拜訪了資深文化學者黃努衛先生。在這場充滿文化溫度的交流中,雙方圍繞黃賓虹藝術精神的當代傳承與國際傳播路徑展開了深入對話。此次拜訪恰逢黃賓虹誕辰160周年全國系列紀念活動高潮,使這場對話超越了尋常的學術探討,成為連接傳統與現代、本土與全球的文化實踐。
藝術精神的當代迴響
2025年,近現代藝術巨匠黃賓虹誕辰160周年。從杭州、北京到深圳、安徽,全國多家文博機構相繼推出系列紀念活動,帶領觀眾走進這位山水畫宗師“渾厚華滋”的藝術世界。
“黃賓虹先生筆下那片山水境界,在160年後的今天,依然滋養著中國畫的創新與發展。”黃努衛在會談中指出,這正是他與林虎主席共同關注的核心議題——如何讓這份深厚的文化遺產在當代產生更廣泛的共鳴。
林虎主席對此深表認同:“黃賓虹的藝術成就不僅屬於中國,更屬於全人類。他的‘渾厚華滋’不僅是藝術風格,更是一種文化態度和精神境界。”作為國際傳播領域的媒體專業人士,林虎特別關注黃賓虹藝術理念中的民族性與世界性關係。
多地聯展:致敬與傳承的盛宴
今年四月,浙江省博物館之江館區推出的“天地人——紀念黃賓虹誕辰160周年藝術展”拉開了紀念活動的序幕。展覽彙集160餘件(組)黃賓虹的經典作品、珍貴畫稿、手稿及收藏古物,分為五個單元全面展現其藝術探索軌跡。浙江省文化廣電和旅遊廳黨組書記、廳長陳廣勝在開幕式上強調,黃賓虹是真正的“畫之大者”,“他師法古人,突破前人,博采眾人,終其一生都在不停自我超越。”
與此同時,在黃賓虹的祖籍地安徽歙縣,一系列以“虹廬傳薪”為主題的紀念活動也隆重舉行。中共歙縣縣委常委、宣傳部長蔡廣琴表示:“黃賓虹出生於金華,成長於歙縣,他集文史哲、詩書印同體入畫,其作品既有江浙的秀美、也有徽州的渾厚。”
八月,深圳美術館推出“愛好溪山為寫真——黃賓虹山水之旅與藝術創作”大型專題展覽。近200件黃賓虹各時期山水作品及文獻資料,系統化地展現了這位藝術大家的文化理念和思想張力。
墨韻千秋:從傳統中創新的智慧
黃賓虹(1865-1955)的藝術生涯堪稱中國近現代繪畫史的縮影。早期受新安畫派影響,風格疏淡清逸;中期廣收博采,畫風趨於蒼厚清潤;晚年獨出機杼,形成黑密厚重、渾厚華滋的獨特風格。
在近代中國畫面臨西方繪畫衝擊的背景下,黃賓虹呼籲“築基於筆,建勳於墨”,以期重振民族藝術。他從金文、契刻刀法中尋繹出書法的用筆法則,創立“平、圓、留、重、變”的用筆五法,並總結出“濃、淡、破、潑、積、焦、宿”的用墨七法。
黃努衛向林虎特別闡釋了黃賓虹“寫生之道”的當代意義。“黃賓虹一生重視寫生,足跡遍佈大半中國。但他的寫生不是單純模仿自然,而是重在‘圖繪自然性靈,借物寄情詠懷’。”這種創作理念,對於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保持文化獨特性,具有重要啟示。
金石入畫:文化自信的實踐
在給傅雷的信劄中,黃賓虹曾直言:“畫有民族性,無時代性。雖因時代改變外貌,而精神不移。”這一觀點引起了林虎的濃厚興趣。
“黃賓虹從金文、契刻刀法中尋繹出書法的用筆法則,完成了書法筆法向山水畫筆法的轉換。”黃努衛講解道,“這種‘金石入畫’的實踐,本質上是一種文化自信的體現。”
黃賓虹在亂世中堅守文化自信,用藝術喚醒民族精神。晚年,他將畢生珍藏捐獻給國家,留下“國畫之民族性,非筆墨之中無所見”等箴言。1955年黃賓虹去世後,其家人秉承遺志,將他遺留的自作書畫5000多件、收藏的古今書畫1000餘件、古印近900方,以及大量文物碑帖藏書全部捐獻國家,構成了中國近現代最為完整的藝術體系捐贈。
虹廬傳薪:曆久彌新的文脈
十月底,由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美術館聯合主辦的“寫意文脈——第三屆黃賓虹學術提名展”在中國美術館隆重舉行。本屆展覽集結當代中國畫領域卓具影響力的藝術家及理論家,選定60位中國畫家及其參展作品,老、中、青三代藝術家彙集一堂,全景式地展現當代中國畫的創作風貌與發展脈絡。
與此同時,在嘉德藝術周舉辦的“卻顧所來徑——黃賓虹家珍特展”,首次公開百餘件家藏瑰寶,為觀眾提供了走近黃賓虹的全新視角。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浙江博物館的展覽中,同步推出了“他界——黃建年花鳥藝術攝影作品展”。作為黃賓虹之孫,黃建年雖然沒能直接繼承祖父的筆墨世界,但拿起了相機,以另一種藝術形式延續了對自然的觀照和對生命的關懷。這一細節,成為黃賓虹藝術精神在當代實現創造性轉化的生動注腳。
跨越時空的對話
在會談中,林虎與黃努衛均認為,黃賓虹的藝術理念對今天的文化傳播具有重要啟示。
“黃賓虹先生曾說:‘畫有三不朽:用墨不朽、詩書畫合一不朽、能遠取其勢近取其質不朽。’”黃努衛引用道,“這種對‘不朽’的追求,本質上是對文化永恆價值的追求。”
林虎則從國際傳播角度補充說:“在全球化語境下,如何‘講好中國故事’,黃賓虹的藝術實踐提供了寶貴啟示——真正的文化傳播,不是簡單展示異國情調,而是分享那些具有普遍人類價值的精神追求。”
黃賓虹曾經說過:“江山橫截交錯,尚有不如圖畫之處,必待人工之剪裁。”這句話不僅道出了藝術創作的奧秘,也暗示了文化傳承與創新的真諦——既尊重傳統,又不拘泥於傳統;既紮根本土,又胸懷世界。
如今,在黃賓虹曾經居住過的杭州,在孕育他藝術的徽州,在無數他未曾踏足的城市,他的藝術精神正跨越時空,在新一代藝術家手中煥發出新的生機。而林虎與黃努衛的這場對話,正是這一文化現象的最佳印證。那濃淡幹濕的變化,那層層積染的墨色,講述的不僅是山川草木,更是一個民族的文化自信與精神傳承。通過這樣的對話與交流,黃賓虹的藝術精神將繼續在更廣闊的世界中,尋找新的知音,激發新的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