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東西問)韓峰:十五運會公路自行車賽何以“一次跨三境”?

中新社廣東珠海118日電 題:十五運會公路自行車賽何以“一次跨三境”?——專訪亞洲自行車運動聯合會公路委員會主席、中國自行車運動協會副秘書長韓峰 中新社記者 國璿 邢翀

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自行車(公路)賽男子個人賽於118日舉行。該賽事是十五運會唯一一項跨越粵港澳三地的比賽,亦是全運會歷史上首次跨境自行車賽事。

“一賽事一次跨三境”何以實現?此次跨境辦賽對於促進中國自行車運動發展,推動“粵港澳體育灣區”建設有何助益?亞洲自行車運動聯合會公路委員會主席、中國自行車運動協會副秘書長韓峰近日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對此進行解讀。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為何全運會跨境賽事選擇自行車專案?此次比賽如何實現“一賽事一次跨三境”?

韓峰:十五運會自行車專案共設場地自行車、公路自行車、山地自行車、競速小輪車和自由式小輪車5個分項、24個小項。首次跨境賽事選擇自行車賽的原因之一,與自行車專案的距離設置相關。如公路自行車男子個人賽的距離範圍一般在220公里至250公里之間,符合跨越珠海、香港、澳門三地的單項賽事辦賽需求。

11月8日,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公路自行車男子個人賽在廣東珠海鳴槍開賽。這是本屆全運會唯一一項跨越粵港澳三地的比賽,也是全運會歷史上首次舉辦跨境比賽。圖為參賽選手從起點出發。 中新社記者 趙文宇 攝

十五運會男子公路自行車個人賽要求運動員先後6次安全、無感、快速地通過三地口岸,這對賽事組織提出了極高要求,包括交通管控與協調、通關政策與手續、賽事組織與後勤保障、賽道設計與安全保障等方面的挑戰。前期準備工作中,為了促進三地融合互通,創新設計了“通關查驗前置 閉環管理”模式,使用北斗定位系統跟蹤人員和車輛軌跡,實現人、車、物無感智慧通關,確保通關便捷。

賽道以港珠澳大橋為紐帶,串聯珠海情侶路、香港迪士尼樂園、澳門大橋等粵港澳標誌性景點,展現粵港澳城市風情和大灣區城市間的緊密融合發展。

籌備過程中,珠海與港澳建立了常態化、多層級的溝通聯絡機制,保證在賽事籌備和舉辦過程中,三地能及時、有效解決出現的問題,確保辦賽更加順暢高效。

此外,公路自行車是一項長距離、觀賞性強的運動,在比賽中設置了不同位置和視角的觀賽區,便於觀眾近距離感受這項運動的“速度與激情”。

中新社記者:自行車運動起源於西方,但在中國發展迅速。近年來中國正逐步從“自行車王國”邁向“自行車運動大國”,其原因是什麼?

韓峰:近年來,中國自行車運動競技成績飛速提升,中國隊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斬獲一枚銅牌,在2012年倫敦奧運會獲21銅,在2016年裏約奧運會拿到場地自行車女子團體競速賽金牌,實現自行車專案奧運金牌“零的突破”,並在東京奧運會成功衛冕。新興專案自由式小輪車中國起步雖晚,但在巴黎奧運會上成功奪冠。

中國自行車運動堅持“請進來、走出去”。以自由式小輪車為例,聘請了委內瑞拉的丹尼爾·德爾斯等國際高水準教練,在訓練理念和模式上積極與國際接軌。在商業化、職業化程度更高的公路自行車專案上,中國和世界先進水準還有距離,但目前中國已組建職業車隊,越來越多中國運動員走出國門,到歐洲等地參加高水準賽事。

隨著人們生活水準的提升和健康意識的增強,自行車已成為備受中國大眾喜愛的運動方式。“騎行熱”持續升溫,與近年來更多高水準國際賽事落戶中國不無關係。過去,中國的騎行愛好者只能在電視上觀看環法、環意和環西等國際頂尖賽事,“家門口”高水準賽事的增多有助於帶動更多人瞭解和參與自行車運動,也使人才基礎更為深厚。

近年來,中國積極拓寬人才選拔管道,引入專業數據分析團隊,科學評估車手的體能、心理等綜合素質,通過公開方式選拔優秀的業餘愛好者進入職業隊。比如效力於喜德盛阿斯塔納車隊的蘇浩鈺,便是從業餘愛好者中脫穎而出,也是目前唯一一位效力於世界巡迴賽頂級車隊的中國車手。有理由相信,十五運會將成為展現中國自行車運動水準的精彩舞臺。

中新社記者:本次全運會對於促進內地與港澳的競技交流、深化體育領域合作有何助益?

韓峰:依託本屆全運會的跨境賽事,粵港澳三地在賽事組織、通關管理和安全保障等方面的協同能力進一步提升,為全運會之後三地聯合承辦自行車等各類高規格賽事提供了可借鑒推廣的實踐經驗。

在自行車運動發展方面,內地與港澳可實現優勢互補。內地可發揮在組織管理、科技助力和服務保障等方面的優勢,香港、澳門則不乏有潛力的人才。通過深化交流合作,內地可向港澳運動員提供資金、設備、科研和醫療等各方面的保障和支持,吸納優秀人才到國家隊,促進中國自行車運動選才範圍進一步擴大,比如澳門的甘展博目前即效力於內地職業車隊。

體育是凝聚人心、促進交流的橋樑。此次全運會包括粵港澳三地的參賽選手,不少港澳運動員常年在內地訓練,對內地並不陌生,但內地各省區市運動員去港澳參賽的機會相對有限。因此,這場聯動三地的跨境賽事便於運動員在同場競技時近距離瞭解彼此,深化運動員的互動,增進友誼,助推內地與港澳在人文層面的深度融合。

借助十五運會的東風,相信粵港澳三地將不斷完善區域協同、合作辦賽的體制機制,挖掘更多體育人才,積極謀劃、共同承辦更多自行車等專案的高水準國際賽事。(完)来源:中新社

留下一個答复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