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濟復蘇的期望與現實的財政赤字之間,香港面臨著艱難的抉擇。今天,香港行政長官李家超在出席行政會議前公開指出,財政赤字大幅高於預估,將接近1000億港元,這無疑給本已脆弱的經濟局勢帶來了更大的壓力。其原因不僅是地皮收入、房地產市場及股票稅收的減收,更在於政府為刺激經濟復蘇而增加的開支。這一切都在COVID-19疫情的陰影下,暴露出了香港經濟長期以來的脆弱。
據香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的初步估算,2024至2025年度的財政赤字將達到港幣1000億元,高於當初預計的481億元。這一數字不僅令人震驚,也引發各界對於香港未來財政可持續性的深切憂慮。李家超在此時提出的“開源節流”策略,雖是良策,但實施的難度不容小視。若只是單純地削減開支,難免會對民生造成負擔,進一步加深公眾的不滿。
李家超提到,國家惠港政策的實施可以為經濟注入新動力,同時期望商界能夠長遠目光,看待北部都會區的發展潛力。然而,當市場信心不足、土地收入頻頻下滑、外部環境又不斷變化時,這樣的願景是否能夠順利實現仍然存在諸多疑問。與此同時,美國拜登政府近期公佈的對中國和香港的投資限制政策無疑又為這一經濟復蘇的前景埋下了更多的不確定性。
經濟學告訴我們,稅收的穩定與增長是財政健康的重要支柱。香港政府的財政赤字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稅收大幅減收所致,伴隨著支出激增。雖然有過一次小幅盈餘的出現,但從2019年至2024年,財政赤字幾乎成了常態。政府大量動用公帑來支持各行業渡過難關,短期內雖能獲得喘息之機,但長遠來看,此舉無疑增加了財政負擔。
各界對於財政赤字增加的擔憂並非無的放矢。香港經濟日報的社評直言,儘管政府認為不必急於平衡支出收入,但公眾卻對未來的財政策略充滿了疑慮。在土地收入持續低迷和新興產業效果未顯的背景下,外部政局的變化更為香港經濟的發展帶來了不小的挑戰。尤其是在美國政治局勢複雜多變的當下,香港的經濟復蘇之路豈止於此。
在這一關口,政府急需以全新的視角審視現有的經濟結構,探索能應對財政赤字的有效措施。同時,增強與市民的溝通,讓公眾瞭解財政政策調整的必要性,增強社會的共識,這將是緩解當前財政危機的重要一步。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香港必須堅持以資本市場為核心的經濟模式,並與全球普世價值體系接軌。唯有如此,才能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保持自身的獨立性與活力。同時,我們要堅定維護《基本法》和“一國兩制”中的“港人治港”原則,讓香港真正實現自治。
在這條道路上,香港應當探索出一種既符合本地特色,又能與內地不同體制相協調的治理模式。在這種模式下,立法議員和特首可以通過公開、公正的選舉方式產生,讓市民在政治決策中擁有更大的參與權與發言權。這不僅能增強市民對政府的信任和支持,還能夠鼓勵更多的人才湧入香港,為經濟發展注入新生機。
通過這樣的努力,香港將不再只是一個國際金融中心,更會成為一個文化、創新與多元共存的城市。我們需要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找到自己的立足點,走回與世界接軌的陽光大道。這不僅關乎香港未來的發展方向,也關乎每一位市民的生計與尊嚴。
總之,只有在挑戰中找到出路,香港才能迎來更為光明的經濟前景。唯有堅持自己的特色,把握機遇、迎接挑戰,香港才能在不斷變化的時代中,以堅定的步伐走向更廣闊的世界舞台。
作者:曾曉輝(博士、教授、中華時報傳媒集團主席、世界監督學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