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嘉烈醫院腫瘤科懷疑爆發「產志賀毒素大腸桿菌」感染群組,涉及3名腫瘤科醫生,其中一名年輕醫生離世。港大微生物學系傳染病學講座教授袁國勇呼籲,醫管局人員如有肚瀉情況,不要隨便吃抗生素,應先驗清楚大便,了解哪種藥物有幫助,一旦感染了產志賀毒素,服用抗生素可能會更嚴重,甚至可能發生「怪的併發症」。
![](https://chinatimes.com.hk/wp-content/uploads/2025/02/d4511d30-e853-11ef-9ffe-9e5c5476be37.webp)
瑪嘉烈醫院腫瘤科懷疑爆發產志賀毒素大腸桿菌感染群組,涉及三名腫瘤科醫生,其中一人在出現發燒、腹痛及肚瀉的嚴重病徵後離世,其餘兩人病徵輕微,當中一人已經出院。
衞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主任歐家榮表示,初步調查懷疑個案涉及進食受污染食物,仍在追查感染源頭,相信不涉及醫院餐廳,亦未有發現病人受影響,三名醫生唯一共通點是曾於六樓同一休息室內進食,不排除或涉環境因素。
他表示,三名醫生其中一名病徵輕微的被驗出產志賀毒素大腸桿菌呈陽性,有關方面已經分別採集腫瘤科病房、醫院各間餐廳及多處環境樣本,院方加強監察員工健康情況,如有腸胃等問題需要匯報,又在相關地點全面消毒。
有腹瀉症狀的三名醫生,其中兩人驗出產志賀毒素為陰性,袁國勇在節目《千禧年代》解釋,暫時懷疑他們是服用抗生素後留大便化驗,所以未能驗出。
袁國勇強調,現在沒有排除任何可能性,包括會不會有其他感染,現時正用最新一代的基因排序嘗試找出答案。他說,由於這名去年的醫生很年輕,身體健康,他們會了解是否有其他可能性,例如會否是因為一些化學藥物甚至是自體免疫的病引致。
他表示,三名醫生在辦公室共用的洗手間,也可能是一個傳播的途徑。衞生防護中心取了很多環境樣本,包括來自廁所樣本,希望找到傳播途徑,但因為院方之前已做了消毒,變相找到機會減低了。另外,病理科亦會為過身醫生做死因研究,抽出組織檢查。
袁國勇不排除會有其他人感染,但病人受感染機會很低,因為產志賀毒素不是經空氣傳播,而醫生檢查病人前也先做手部衛生。
疫苗可預防疾病科學委員會成員、家庭醫生林永和表示,產志賀毒素引發的腸胃炎,服用抗生素的話,雖然可以殺死大腸桿菌,但會令它釋放更厲害的毒素,導致病情急速惡化,引致溶血性敗尿毒綜合症的機會大大提升10至18倍。
他指出很多醫學文獻都顯示,大部份情況下,處方抗生素治療產志賀毒素都是無效,因此治療腸胃炎不會使用抗生素,部分特殊情況是在化驗後才開藥。
林永和說,近幾個月有很多食物中毒引致的急性腸胃炎個案,冬天期間,諾如病毒更是厲害,容易導致集體爆發,進食火鍋或自助餐都有機會感染病毒。他解釋,急性腸胃炎的病原體除了病毒亦有細菌,包括大腸桿菌、沙門氏菌及金黃葡萄球菌,其中大腸桿菌涉及進食未煮熟的肉類或受污染的沙律。
他表示,市民一般毋須太擔心,但要留意會否缺水及排便有否帶血,如有這類情況就要盡快看醫生或到急診室求診。
林永和指出,高危人士包括長者、小童、有慢性疾病或免疫系統失調的市民,如果感染腸胃炎,需要留意補充水份、多休息及食得清淡,減少食奶類或油膩食物,假如持續發高燒、肚痛厲害及排便帶血,顯示有入侵性的症狀,就要到醫院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