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西安4月19日電 題:西安青年熱衷上急救課 希望緊急情況時“伸援手”
作者 楊英琦 黨田野
春日午後,西安城南一間咖啡館的樓上,西安女孩曹敏和十餘名年輕人並未享用咖啡,而是跪在假人模型旁,在老師指導下掌心交叠著反復下壓……“一直想學的急救課終於趕上了。以前打卡咖啡拉花,現在打卡胸外按壓。”下課後的曹敏心滿意足:“能兜住生命底線的技能,才是我們真正的社交硬通貨。”
像曹敏這樣熱心學習急救課的青年已非個例。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將業餘時間投入急救培訓課堂,“黃金四分鐘”“海姆立克急救法”等關鍵詞正成為夜校課程表的熱門選項。
“來學習的人群以年輕人為主,尤其是馬拉松、爬山等戶外運動的愛好者,他們都需要瞭解急救相關的技能,既可以防止出現意外,也能第一時間給予他人幫助。”西安“紅米粒”急救培訓中心工作人員李青說,他們的急救培訓課程吸引了很多沒有醫學背景的民眾學習,課程涵蓋“創傷急症”“內科急症”及心肺復蘇術操作等。“公益培訓內容較為簡單,主要是教會大家如何在突發情況下準確判斷症狀、合理呼救和施救,為病患爭取更多時間。”
4月12日,西安青年走進急救培訓課堂。 (受訪者供圖)
“我不想再做一個手足無措的旁觀者。”曾經目睹路人暈倒卻不知所措的經歷使曹敏對急救知識充滿興趣,而且,當她走進急救培訓課堂後發現,這裡有學生、程序員、自媒體人等來自各行各業的學員,“原來被‘幫不上忙’刺痛的不是我一人,這麼多人都有緊急情況下‘想伸手’的念頭”。
急救培訓課上,反復練習按壓動作讓平時缺乏運動的王婷婷感到吃力,但她咬牙堅持並在老師指導下不斷調整動作。“以前學習其他課程是為了考證或讓自己提昇工作競爭力,但急救技能不同,我更希望它永無用武之地。”
“以前刷到急救新聞,評論區總擠滿‘想救不敢動’的焦慮。”“90後”西安青年張雨鑫在手機上翻閱著本地青年協作更新的AED(自動體外除顫器)設備電子地圖,又指了指私家車車窗上貼的“突發情況請破窗”標識,裡面放著急救箱和AED設備,“這是我們車友會的新晉‘社交貨幣’”。在他看來,瞭解急救知識並不是為了“獨善其身”,因為“你永遠不知道哪個陌生人會因為你車裡的急救設備重獲生機,這才是互助的意義”。
“社會急救培訓機構的普及教育有效提昇了公眾應急能力,很開心看到青年群體對相關知識學習的熱情。不過,還是需要明確,非醫學專業人員實施的基礎急救技能屬於院前急救輔助的範疇,目的是為專業救援爭取黃金時間。”西安市兒童醫院技能培訓中心主任李亞紅表示,如遇突發情況,施救者應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做好基礎處理,並盡快將病患移交醫務人員,確保病患得到及時、專業的救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