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總統府愛麗舍宮週四(5月22號)宣佈,總統馬克龍將於下周對越南、印尼和新加坡三國進行國事訪問,此行旨在鞏固法國“印太戰略” 。旨在於中美競爭激烈的地區推進所謂的“第三條道路”。法國希望借此向東南亞國家展示自身作為一個責任明確、立場多邊且穩定可靠的夥伴形象。馬克龍將強調歐洲的“戰略自主”,努力在夾在中美之間的區域尋找平衡支點。馬克龍此次訪問的三國各具優勢和特色,總統訪問戰略自然也不同,他將如何尋求與這些國家達成所期待的目的和效果?曾法國以及歐洲其他國家有痛苦殖民關係的東南亞國家如何面對歷史和法國總統的到來,他們對法國有哪些期待?
帶著這些問題,我們再次專訪法國東南亞問題專家索菲·博伊索-杜羅歇(Sophie Boisseau du Rocher),在他與法國駐東南亞資深外交官克裏斯蒂安·勒切爾維(Christian Lechervy)合著的《亞洲-太平洋,新的世界中心》(Odile Jacob 出版社歐洲的挑戰系列)一書中指出,亞太地區憑藉其優勢——位於印度洋和太平洋十字路口的地理位置、管理外部流動的專業知識、技能和勞動力等正在考驗、動搖和挑戰西方的定位、影響力和普世主義主張,但歐洲在這個充滿希望的地區中仍然非常缺乏存在感。杜羅歇女士也參與了總統出訪的顧問工作。
法廣:現在出訪這個地區是一個好時機嗎?
博伊索-杜羅歇:“現在絕對是個好時機,因為應該早點去,所以越早越好。這個世界的中心正在以絕對令人眼花繚亂的速度發展,我認為真正評估這一點至關重要。這是歐洲領導人多年來一直在做的事情,他們顯然明白,長期疏忽這個地區會直接影響到自身的影響力,因此,今天歐洲已經被視為該地區次要的合作夥伴。但無論如何,現在去總比不去要好。我在這裏想提醒大家,第一位前去訪問印尼的法國總統是密特朗。所以的確很晚很晚。但是亞太地區的力量毫無疑問已經經歷了大約五十年的蛻變過程。而法國和歐洲確實忽視了這個地區。”
法廣:馬克龍總統這次前去東南亞三國訪問的記者吹風會上,愛麗舍宮強調的是要鞏固法國的“印太戰略”,和不久前總統先生去印度洋的訪問遙相呼應,您如何分析這個定位的涵義?
博伊索-杜羅歇:在這一點上,我也認為他是對的。不要忘記,法國是2019年第一個提出印太戰略的歐洲國家,這已經是五年前的事了。之所以這樣做尤其原因,因為法國既是太平洋大國,又是印度洋大國。另一方面,正如我們剛才所說,這個區域是一個經濟增長區,正如我和克裏斯蒂安·勒謝爾維在我們的書中《 L’AsiePacifique le nouveau centre du monde) 《亞洲-太平洋,新的世界中心》(Odile Jacob 出版社 歐洲的挑戰系列)所描述的那樣,這裏也是世界的新中心,因此,未來的世界秩序不能僅僅由中美競爭來塑造,還必須由無論是亞洲還是歐洲的中等強國的提議來塑造。所以,我相信,這種認識也許能讓我們最終搭上這趟亞洲列車,共同塑造未來的世界。
法廣:東南亞國家有非常痛苦的殖民歷史,馬克龍這次出訪的越南曾是法國殖民地,印尼和新加坡也都有歐洲前宗主國,這段歷史在法國及歐洲希望加強在這個地區的存在過程中有什麼影響?
博伊索-杜羅歇: 我覺得這很有意思,因為這些國家並不沉湎於過去,相反,他們正展望著必然會更加美好的未來。當我們詢問這些國家的合作夥伴時,他們並非像中國那樣對歷史的浮現感到怨恨,而是對我們當前矛盾的惱怒。此外還一點真的很難:馬克龍總統也將面臨其中一種矛盾,那就是在捍衛法國利益的同時,又不反對歐洲戰略。這個矛盾也正是我們在該地區不斷受到批評的原因,也就是說,他們想知道的是,我們首先是法國人,還是歐洲人?究其原因,就是因為這種模棱兩可的說法很難讓我們的亞洲合作夥伴理解。但我認為真正重要的是瞭解馬克龍總統將如何應對。他這次出訪選擇的三個國家都是具有重要意義的優先關鍵目的地,各具特色。越南人口有1億,是一個中等規模的大國,每年的增長率仍為5%至6%,並且還在穩步增長。印尼人口有2.85億,過去20年平均經濟增長率為5%。新加坡無疑是該地區的經濟、金融和技術中心。所以這些國家都很重要。法國在地區層面與其實力過強的夥伴國建立更緊密的聯繫是正確的,這些夥伴國將能夠向東盟(東南亞國家聯盟)的所有夥伴國傳達法國的信息。
法廣:對於法國總統此次訪問,這些東南亞國家有何期待?
博伊索-杜羅歇 : 我認為問題有三個方面。首先顯然是外交層面的,即展現我們自己,並且建設性地展現我們自己,即表明法國及其背後的歐洲是一個重要的合作夥伴,是一個穩定的合作夥伴,是一個能夠提供替代中美權力平衡的合作夥伴。這一點非常重要。所以,如果你願意,必須遵循一條行為準則。東南亞國家通常要求不要在中美之間做出選擇。他們希望能夠有不同的選擇。而歐洲是平衡中美這兩個大國主要影響力的一種途徑。顯然,這些國家面臨的第二個問題是安全問題。這一點至關重要,因為在這方面,我們也必須超越中國或美國的禁令。巴黎協定將強調安全問題。首先我想提醒大家,法國定期派遣艦艇前往南海。2023年,法國派遣了“聖女貞德”號護衛艦,2024年,法國派遣了“布列塔尼”號護衛艦。所有這一切都基於一個反復出現的信息:即維護國際法。在這方面,我們顯然與東南亞國家的關切一致,尤其是在南海與中國存在衝突的國家。第二點是軍備合作。在這方面,法國佔據著非常有利的地位。我們剛剛向印尼出售了42架“陣風”式潛艇和“鲉魚”級潛艇。設立了培訓中心、人員和後勤支持中心。這種合作充滿活力,必須加強,特別是與越南的合作。目前正在討論各種項目。越南必須更換如今過於老舊、過時的蘇聯裝備。今年的國防預算又增加了5%。因此,這實際上是為了落實去年10月份越南領導人蘇林訪問巴黎時與法國簽署的《全面戰略夥伴關係》,雙方秉持著同樣的理念,即利用雙方的共同點。加強軍事合作意味著加強我們的自主權,這顯然不僅對法國如此,也對周邊國家如此。當然,中歐與新加坡的戰略合作源遠流長,可以追溯到20世紀90年代。在這方面,我們也需要加強這種夥伴關係,特別是通過參與對話。馬克龍總統將於下周六在第22屆香格里拉對話會上發表開幕致辭。除了外交和安全問題之外,顯然還有商業和金融問題。正如我們所說,這個地區是一個不斷發展的地區。它已經發展了50年。這種增長將會鞏固,而且在馬克龍總統訪問期間,還有不止一項,甚至數十項協議正在準備簽署。因此,我們的想法是,尤其是在供應鏈因特朗普總統的禁令而中斷的當下,展現出一個可靠的合作夥伴形象,併發展產業夥伴關係。這些領域包括我們擁有公認專業知識的領域:基礎設施、能源、生態轉型和航空。所以,真正的重點是努力做得更好,更好地抓住合作機遇。總統必須與商界會面。我們在該地區的地位仍然相對較差。例如,我們只是越南的第24個貿易夥伴,印尼的第16個貿易夥伴。這顯然非常薄弱,而關鍵在於加強我們的地位,使我們的和解不僅關乎安全或外交,也關乎尚未實現的經濟活力。在我看來,馬克龍總統真正希望的是法國展現出一個值得信賴、值得尊重、信守承諾的合作夥伴形象。這些措辭在愛麗舍宮的聲明中反復出現,這一點至關重要,因為西方國家目前正製造一種不安的氛圍,這顯然是由特朗普總統的不可預測性、他那些聳人聽聞的言論以及歐洲國家緩慢而漸進的消失所加劇的。因此,馬克龍總統想要打破這種邏輯,打破這種印象,而且是帶著極大的現實主義的理念,不是要成為遊戲的中心,而是要成為一個額外的合作夥伴,堅實、有能力、認真。 愛麗舍宮的聲明中也經常提到這一點:不要讓世界變成弱肉強食的叢林。‘調節 ’一詞被反復使用。現在,無論是法國還是東南亞國家,都不再抱有任何幻想。40年來,我們的地位一直在倒退,馬克龍總統的訪問也無法扭轉這一趨勢。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應該放棄,把機會拱手讓給中美兩國。我們與該地區有著共同的歷史、牢固的聯繫以及對未來的承諾,我們必須加以利用。這些國家正處於上升的發展軌道上。這種發展軌跡在西方國家越來越少。在我們與克裏斯蒂安·勒切爾維斯合著的書中,我們強調了該地區賦權的重要性。因此,事實上,我們也必須利用前面提到的與東南亞的融合。這正是馬克龍總統此次來訪的目的:提出一種新的、新的運作模式。
法廣:作為亞太問題專家,您給法國總統此次出訪什麼樣的建議?
博伊索-杜羅歇:我有三條非常簡單的建議。第一條是傾聽,認真傾聽。這些國家有很多話要說,有很多東西要教給我們。但我們並不總是知道如何傾聽。第二條建議是理解這些國家傳遞信息的微妙之處。我認為這很重要,因為官方話語的背後隱藏著大量我們並不總是知道如何理解的信息。我們的建議常常給人留下略顯強硬的印象。第三條建議是不要把自己標榜為榜樣。我認為,到那時,這種做法就徹底結束了。我們必須相互學習。我們不再是,也不再看起來像榜樣了。所以,如果我們把自己標榜為榜樣,這種差距就會對我們不利。所以,讓我們嘗試重新開始,傾聽並理解這些國家想要告訴我們什麼,而不是要把自己標榜為榜樣。非常感謝索菲·博伊索-杜羅歇(Sophie Boisseau du Rocher)接受法廣專訪。
來源:法廣
《中華時報》致力於提供多元客觀的新聞報導。 本報刊登的文章只供參考,內容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