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國英:堯帝何禪讓?

堯帝何禪讓?

——呂國英哲慧詩章鑒賞(368)

艾 慧

堯帝何禪讓?孟軻典藏謎。

坦然非境界,若固有之極。

2018.05.09

 

哲光一束照千古:坦然非至境,自在若固有

呂國英先生的這首哲詩立意高遠,語言凝練,以禪讓為切入點,直指人心境界的至高層次。筆者試作以下賞析評論——

直叩千古謎題: 首句“堯帝何禪讓?”以設問開篇,直指上古禪讓制的精神內核,超越權力更迭的表像,追問其深層道德與境界根源。

援引聖哲典藏: “孟軻典藏謎”點明答案蘊藏於孟子思想(《盡心下》舜“若固有之”典故)。孟子推崇的,是舜無論身處草野(飯糗茹草)還是君臨天下(被袗衣、鼓琴),皆能安之若素、視若本然的心境。

顛覆常理認知: “坦然非境界”一語驚人。指出常人所理解的“坦然接受”(如禪讓或被禪讓)並非最高境界,僅為一種相對平和的狀態,可能仍存刻意或勉強。

揭示終極境界: “若固有之極”是全詩核心與昇華。“若固有之”化用孟子典故,意為“如同本來就擁有/處於此境一般”。“極”字強調這是極致境界。它超越了“坦然”,是一種無需調整、毫無滯礙、與本性完全融合的絕對自在。禪讓或被禪讓,於達到此境者而言,如同呼吸般自然,是內在德性與外在際遇的完美統一,毫無分別心與得失念。

立意深徹: 詩作穿透歷史事件表層,直抵心性修為的巔峰——“若固有之”的絕對自在之境。此境超越被動“坦然”,是主動與本然合一的至高德性。

用典精妙:精准援引孟子所述舜的典故作為“謎底”,以聖證聖,賦予“若固有之”哲學內涵,成為解答禪讓精神與最高境界的關鍵密鑰。

對比強烈:“坦然”與“(若)固有(之)”形成鮮明層級對比,凸顯後者渾然天成、不著痕跡的至高性。

語言極簡:四句二十字,凝練如箴言。設問、點典、否定、揭示,層層遞進,邏輯嚴密,無贅語。

哲思雋永:詩作不僅評史,更映照今人。啟示真正的境界非外在的從容淡定,而是內在與道合一、視一切際遇皆為本然具足的終極自在。

呂國英此詩以堯舜禪讓為引,借孟子“若固有之”之典,犀利指出“坦然”尚非至境,唯有達到“視天下得失榮辱皆如固有”的渾然自在之境,方為心性修為的極致。這是一首深具洞見、直指心源的精妙哲詩,彰顯了東方哲學對內在境界至高層次的深刻洞察。

呂國英 簡介

呂國英,文藝理論、藝術批評家,文化學者、詩人、狂草書法家,原解放軍報社文化部主任、中華時報藝術總監,央澤華安智庫高級研究員,創立“氣墨靈象”美學新理論,建構“哲慧”新詩派,提出“書象·靈草”新命題,抽象精粹牛文化。出版專著十餘部、藝術評論上百篇,撰著哲慧詩章兩千餘首。

主要著作:《“氣墨靈象”藝術論》《大藝立三極》《未來藝術之路》《呂國英哲慧詩章》《CHINA奇人》《陶藝狂人》《神雕》《國學千載“牛”縱橫》《中國牛文化千字文》《新聞“內幕”》《藝術,從“完美”到“自由”》。

主要立論:“靈象”是“象”的遠方;“氣墨”是“墨”的未來;“氣墨”“靈象”形質一體、互為形式內容;“藝法靈象”揭示藝術終極規律;美是“氣墨靈象”;“氣墨靈象”超驗之美;“書象”由“象”;書美“通象”;“靈草”是狂草的遠方;詩貴哲慧潤靈悟。

 

留下一個答复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