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國英:秋高秋爽秋空張

秋高秋爽秋空張

——呂國英哲慧詩章鑒賞(544

秋高秋爽秋空張,秋霜秋染秋野黃。

秋歌秋舞秋燦爛,秋癡秋醉秋盡饗。

2024.09.29

秋之圓舞:與永恆對飲的刹那

——呂國英哲詩《秋高秋爽秋空張》品鑒

呂國英先生的二十八字詩是一串金色的念珠,每個“秋”字都是一次指尖與永恆的觸碰。這並非文字的堆疊,而是以重複為法器,叩響天地共鳴的銅鐘。

詩人將“秋”化作一樽醇酒,盛在不同器皿中呈現:首句是仰飲蒼穹的冽爽,次句是俯酌大地的醇厚,第三句是舞動時潑灑的瓊漿,末句竟是醉後與萬物共飲的酣然。十一度“秋”聲如十一重臺階,引領我們步入天人合一的殿堂。

最妙在“張”與“饗”的呼應。天空張開是宇宙的邀約,眾生盡饗是生命的應答。在這開合之間,時間不再是線性流逝的箭矢,而是循環往復的圓環——秋霜染黃野地時,分明看見來年新綠在金黃之下呼吸。

呂國英的哲思藏於字的筋骨:自然從來不是被觀照的客體,它本就是觀照本身。秋空張開的每片雲都在凝視我們,秋野搖曳的每一株稻都在點化我們。這種主客體的消融,讓人想起禪宗公案中“不是風動幡動”的機鋒。

當現代人用“金秋”稱之,金銀竟成了自然的標價。而呂詩中的秋拒絕被估值,它自足地完成著輝煌的燃燒與靜穆的輪回。這十一重“秋”聲是十一面鏡子,照見我們內心深處對永恆的渴望——原來人最深的醉意,是恍惚間聽見自己心跳與落葉聲同頻。

呂國英以最簡樸的語言材料,建造起一座精神的豐碑。當我們在電子螢幕間遺忘季節更替時,這首詩如暮鼓晨鐘,喚醒了血脈中與天地同頻的古老記憶。

呂國英 簡介

 

呂國英,文藝理論、藝術批評家,文化學者、詩人、狂草書法家,原解放軍報社文化部主任、中華時報藝術總監,央澤華安智庫高級研究員,創立“氣墨靈象”美學新理論,建構“哲慧”新詩派,提出“書象·靈草”新命題,抽象精粹牛文化。出版專著多部、原創學術論文多篇,撰寫哲慧詩章兩千餘首。

主要著作:《“氣墨靈象”藝術論》《大藝立三極》《未來藝術之路》《呂國英哲慧詩章》《CHINA奇人》《陶藝狂人》《神雕》《國學千載“牛”縱橫》《中國牛文化千字文》《新聞“內幕”》《藝術,從“完美”到“自由”》。

主要立論“靈象”是“象”的遠方;“氣墨”是“墨”的未來;“氣墨”“靈象”形質一體、互為形式內容;“藝法靈象”揭示藝術終極規律;美是“氣墨靈象”;“氣墨靈象”超驗之美;“書象”由“象”;書美“通象”;“靈草”是狂草的遠方;詩貴哲慧潤靈悟。

留下一個答复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