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自由的层级化幻灭与儒家“修身”理想的失落
当一位局级退休官员因护照被单位收走保管而无法出席于2025年10月4日在日本大阪举行的「第七届国际城市文化论坛」时,当众多在位学者慨叹“出国难于上青天”时,这两种看似不同的遭遇——其一是亲身遭受的物理禁锢导致的缺席,其二是普遍的制度阻滞——共同揭示了自由的同一本质:它从未真正属于个体,而是权力拓扑结构中的流动特权。本文以福柯规训理论为核心,结合韦伯科层制铁笼、马尔库塞单向度社会等视角,并引入曾子儒家思想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蕴含的内在自由与外在秩序张力,揭示自由如何被系统性地转化为等级化控制的工具,以及个体在追求“内省”与“慎独”的儒家式理想人格过程中,如何遭遇现代权力的结构性压制。
一、 福柯的规训渗透:从身体禁锢到知识流动管制与儒家“修身”的困境
退休官员:规训的终身性与“忠”的异化
护照“保管”制度印证福柯所言:现代权力通过档案管理将生命纳入永恒治理范畴。退休非但不是解放,反成为规训合法化的新阶段——个体被驯化为“自我保管的囚徒”。笔者友人因护照被收而被迫缺席国际论坛,正是此终身性规训赤裸裸的体现。这深刻悖离了曾子“吾日三省吾身”所追求的基于道德自觉的内在自由与责任,将“忠”的对象从内心的道德律令(“为人谋而不忠乎?”)异化为对组织权力的绝对服从与人身依附,最终导致个体连基本行动自由(如跨国学术交流)的丧失都只能被动接受(“无法”而非“选择不”)。
在位学者:知识自由的悖论与“恕道”的消解
学者本应是全球化时代的“知识游牧者”,但其出国申请遭遇的制度化阻滞(“难于上青天”)暴露更深层规训:
1. 知识生产的领土化:国际论坛本属学术无界领域,权力却通过审批程序将学者锚定在民族国家容器内,实践福柯的“异托邦”控制——创造看似开放的交流空间,实则预设准入壁垒。此举割裂了曾子“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所倡导的基于“恕道”(推己及人)的普遍伦理共同体,将知识交流禁锢于政治地理的藩篱。
2. 自我审查的内化:学者以“难于上青天”的文学化抱怨消解政治批判,恰是规训成功的内证。如福柯指出的:“最有效的压迫,是让人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压迫逻辑。” 这种自我规训,使得曾子强调的“慎独”功夫——即使在独处时也能坚守道德原则——在现实压力下沦为对权力逻辑的无意识内化与妥协,批判性反思的空间被挤压殆尽。
二、 韦伯与马尔库塞:自由在科层制与单向度社会中的消亡与儒家伦理的失落
韦伯的科层制铁笼与“礼”的僵化
学者出国难揭示科层理性的悖论:
“外事审批制度以‘规范化管理’之名,将自由裁量权转化为繁琐流程,使学者在表格与公章迷宫中耗尽反抗意志。” 这套精密的技术装置,使本应维护社会和谐与秩序的儒家之“礼”,异化为冰冷僵化的程序性枷锁。
“难于上青天”的实质,是程序正义对实质自由的绞杀——当李白诗句被异化为行政壁垒的隐喻,古典自由精神连同曾子所珍视的、基于“诚意正心”的内在自由感,已一同死于现代科层技术的铁笼。
马尔库塞的单向度人与“内省”的消亡
在位学者的困境印证其预言:
1. 需求的政治驯化:学术交流本属“真实需求”,却被体制重构为“需要审批的奢侈需求”。这彻底颠覆了曾子“三省吾身”中“传不习乎?”所蕴含的对知识传播与习得的真诚渴望,将求知欲异化为需被权力许可的特权。
2. 语言的去革命化: “难于上青天”这类诗意抱怨,实为对体制的审美妥协,彰显知识分子在单向度社会中批判性的消亡。曾子强调“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语言本应是砥砺德行、追求仁道的工具,在此却沦为粉饰压迫、消解反抗的修辞游戏,“仁”的批判维度被彻底抽空。
三、 自由的终极悲哀:系统化生存的胜利与儒家“修齐治平”理想的瓦解
黑格尔主奴关系的当代变体与“修身”的迷失
退休官员与在位学者实为同一硬币两面:
前者用安全依附置换自由(“单位保管更省心”),这背离了曾子“士不可以不弘毅”所要求的士人独立担当精神,将“安身立命”委身于外在权威的庇护;
后者用学术资本积累置换自由(“在国内体系晋升才能未来出国”),这扭曲了“修身”以达“内圣”的本意,使道德学问的追求沦为换取未来流动可能的功利性筹码。
二者共同陷入黑格尔式困境:“为承认而斗争,最终成为被承认的奴隶。”在这个系统中,“修身”不再是目的本身,而沦为在权力结构中谋求“承认”(位阶、资源)的手段,儒家“内圣外王”的理想路径被彻底堵塞。
海德格尔“常人”的集体沉沦与“慎独”的湮灭
“出国难”成为学者间心照不宣的常态,恰是“常人”对存在的遮蔽:
当学术共同体将“难于上青天”作为日常语言,他们便集体默认了自由的可交易性——这正是规训社会最大的胜利。曾子极重“慎独”,强调在无人监督时更要恪守本心。然而,当整个知识阶层对系统性压迫习以为常、以抱怨代替反思与行动时,“慎独”所要求的道德勇气与独立判断便在“常人”的沉沦中湮灭,“吾日三省吾身”的内在监督机制也随之失效。
结论:自由的刺点与儒家“本真性”的呼唤——在断裂处重获本真性
当国际论坛的邀请函撞上“护照保管”与“出国难”的双重铁幕,我们目睹了:
1. 规训权力的无差别控制(从退休者到顶尖学者),及其对儒家“修身”所追求的内在自由空间的全面挤压;
2. 自由被技术理性掏空为程序符号(审批表代替护照成为自由通行证),标志着韦伯铁笼对实质自由及儒家“礼”之精神内核的彻底胜利;
3. 知识阶层批判意识的自我消解(以诗意抱怨替代政治行动),印证了马尔库塞单向度人的预言,并宣告了曾子所倡导的以“弘毅”精神和“三省”功夫为核心的士人独立人格在当代的深刻危机。
唯有在这系统性控制的断裂处——在直面“护照保管”导致的物理缺席(如笔者之大阪之憾)与“出国难于上青天”所昭示的荒诞性时——个体才有可能如曾子般回归“忠恕”之道,通过真诚的“内省”与不妥协的“慎独”,唤醒被规训遮蔽的存在本真性,重拾那失落的内在自由与道德勇气,从而在权力的夹缝中,为真正属于人的自由开辟出哪怕最微小的可能性空间。
作者曾晓辉 (世界监督学会会长、中华时报传媒集团创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