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國英:歲月如歌,淺酌緣起緣滅

歲月如歌,淺酌緣起緣滅

——呂國英哲慧詩章鑒賞(611

莊鴻遠

幾度春風,閑數花開花落。

千載白雲,漫隨時聚時闊。

青山亙古,靜觀月圓月缺。

寒江照影,獨聽潮去潮來。

歲月如歌,淺酌緣起緣滅。

2024.03.30

觀化聽潮,得乎一心

—— 呂國英哲詩《歲月如歌,淺酌緣起緣滅》淺賞

六行短章,如一幅水墨長卷緩緩鋪展。呂國英先生以 “哲慧詩派” 特有的凝練筆觸,將春風、白雲、青山、寒江這些古典意象,淬煉成叩問時空與生命的哲思結晶,於質樸中見雋永,在靜觀中顯高遠。

詩的開篇便立起時空座標。幾度春風,閑數花開花落”,以 “幾度” 勾連光陰流轉,用 “閑數” 定下從容基調。花開花落本是季候尋常,卻在 “閑” 字裏掙脫了匆匆趕路的焦慮 —— 這不是對時光的悵惘,而是對生命節律的默契體察,恰如詩人所倡 “靈象” 之境,超越具象的榮枯,直抵存在的本真。轉至 “千載白雲,漫隨時聚時闊”,視角驟然拉升:春風是數年之序,白雲已是千載之流。“漫隨” 二字最是傳神,既寫雲的無拘,更寫觀雲者的自在,將個體生命置於千年時光中,卻不見渺小,反得舒展。

若說前兩句是時空的橫向鋪展,青山亙古,靜觀月圓月缺” 則是永恆與變易的辯證。青山如磐,是 “亙古” 的化身;月有圓缺,是世事的隱喻。“靜觀” 二字道破詩眼 —— 青山不只是景物,更是一種精神象徵,是詩人所追求的超越表像的澄明境界。當目光從山月轉向 “寒江照影,獨聽潮去潮來”,畫面由遠及近,落回個體生命的在場。寒江照影是孤絕的,聽潮起落是清醒的,這份 “獨” 不是孤寂,而是與自我、與天地對話的澄靜,暗合東方哲學中 “獨與天地精神往來” 的智慧。

末句歲月如歌,淺酌緣起緣滅” 收束全篇,完成從觀物到觀心的昇華。歲月本是無形,以 “歌” 喻之,便有了韻律與溫度;緣起緣滅本是無常,以 “淺酌” 待之,便多了從容與通透。這 “淺酌” 不是淡漠,而是勘破後的豁達,恰如詩人在另一詩作中 “笑談成敗輸贏” 的通透,將生命體驗昇華為精神智慧。

全詩不事雕琢,卻在 “花開花落”“潮去潮來” 的尋常景致中,構建起微觀與宏觀、瞬間與永恆的對話。語言如 “氣墨” 般凝練,意蘊卻達 “靈象” 之境,讀來似品清茶,初覺淡然,回甘卻久 —— 這正是哲詩的魅力:於靜觀中見大道,在淺酌裏得真如。

呂國英 簡介

 

 

呂國英,文藝理論、藝術批評家,文化學者、詩人、狂草書法家,原解放軍報社文化部主任、中華時報藝術總監,央澤華安智庫高級研究員,創立“氣墨靈象”美學新理論,建構“哲慧”新詩派,提出“書象·靈草”新命題,抽象精粹牛文化。出版專著九部,著述藝術評論、學術論文上百篇,創作哲慧詩章兩千餘首。

主要著作:《“氣墨靈象”藝術論》《大藝立三極》《未來藝術之路》《呂國英哲慧詩章》《CHINA奇人》《陶藝狂人》《神雕》《國學千載“牛”縱橫》《中國牛文化千字文》《新聞“內幕”》《藝術,從“完美”到“自由”》。

主要立論“靈象”是“象”的遠方;“氣墨”是“墨”的未來;“氣墨”“靈象”形質一體、互為形式內容;“藝法靈象”揭示藝術終極規律;美是“氣墨靈象”;“氣墨靈象”超驗之美;“書象”由“象”;書美“通象”;“靈草”是狂草的遠方;詩貴哲慧潤靈悟。

 

留下一個答复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